王群露
(江西省玉山县第二中学,江西 上饶 334700)
随着当今科技术水平的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为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借助声、光、电等媒介实现知识信息的传输和接受,更直观、形象,利用多媒体合理选择、配置、组合,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量大、速度快、质量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重视,通过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引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凭借的教学资源主要就是教材。这种文本式的教学资源,虽然插入了一些图画,教师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但是在展示给学生过程中,往往不够直观。如何才能让学生品味到其中的深意?如何才能让学生把握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内涵。仅仅凭借我们的语言,仅仅借助文本和图片实施教学活动,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笔者建议,我们要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关于解放军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时,就可先播放相关的历史录像资料,再为学生演示教师自制的有关于解放军挺进中原与三大战役的地图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答解放军确定反攻方向、三大主力开展品字形进攻战略等问题,一步一步地演示,将实战进程模拟出来,让学生逐一回答问题,自然而然掌握重要知识点。为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唯有看影视剧才能获得的地图动态表现,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教室让学生亲自动手,从指挥战争的角度指挥地图运作进程,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并牢固掌握相关的史料,在达到有效教学目的的同时让学生保持继续学习历史的高昂热情。
历史的研究性学习首先是掌握充分的史料,史料是历史学习的载体和依托,历史史料浩如烟海,形式多样,面对纷繁庞杂的史料,如何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就成了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达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
信息技术可将历史资源进行系统归纳和整合,形成庞大的资源库,帮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史料结合在一起,可有效唤起学生的多种感官,视听并用,创造历史情境,继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为课程服务,真正融入历史情境之中。
教师可根据需要将学生分组,寻找相关的史料信息,如通过网络检索相关的历史图片,通过多媒体寻找相关的影像视频,通过相关网站寻找与课程有关的文字记录等,必须明确要求学生寻找的信息要围绕课程内容的主线,要能反映课程本身的主题。
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动向交流,在教育体系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学习作用。学生可以从各大而媒体网站以及视频中看到更多的影视历史作品以及文章,同时在讲课期间,教师也可以将这些文件进行筛选,让学生能够结合多媒体来加深学习内容的记忆,深刻了解历史的意义性,从而进行更好的交流。例如:了解二战内容时,就能采用多媒体形式来进行授课演讲。比如莫斯科保卫战时人民的表现以及德国袭击波兰战役等视频时,选择《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进行播放,让历史故事重现于学生们的眼前。并且告诉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观看时进行思考。这样能够让学生用肉眼清晰的感受历史的真实性,从中来获取教师问题的答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的时候,开头可以通过故事来讲解古代人物是如何精忠报国、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在身心上感受到人物是如何拥有爱国精神,在哪种特定的环境中,他们是如何不考虑自身安危,依然不畏的去为国捐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例如,在高中历史课堂“鸦片战争”一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鸦片战争的演变过程,如,可以通过鸦片战争历史演变顺序接龙游戏,教师引导学生以此填写空缺,左边是1862 年日本《玩过任务图会》,上面清晰的记载了中国鸦片战争过程中牺牲的英雄,其中“陈化成”就是其中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他是在鸦片战争时期保卫吴淞,与英国侵略军力战,英勇牺牲殉国,他们这种大无畏精神值得学生骄傲,从而增加学生爱国精神。
总之,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缺乏色彩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眼球,致使高中历史课堂效果达不到预期。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信息技术手段,可拓宽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