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辽宁省瓦房店市教师进修学校,辽宁 瓦房店 1163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说明阅读教学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明确指出了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作为指导者,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十九世纪中期脑力开发专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把思维过程以图像、线条、色彩等直观形象的效果展现出来,从而分析问题和整理思路,使文字内容以一种更好的形式表达呈现。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更优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其发散思维,提高学生主体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
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是脑科学理论、图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表现形式以发散形式为主的树状结构图;创作方法是以一个中心节点作为主要概念,随着思维的深入,逐步简历有序的次级主题;对知识的表示能力侧重表达与核心主题的相关联性,是一种呈放射性状的辐射性思维表达方式,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而小学三四年级正是这一思维过度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一时期,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更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飞跃。
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思维导图的绘制,通常是这样一个过程:设定主题,以此为核心向四周发散,分支上有一个或多个关键性语言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将文章内容以及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过程精炼成为直观、可视的图文。通过思维导图使学生梳理出文章的基本脉络,掌握其中心思想,对文中出现的奇言妙语有更形象的记忆,培养了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以往的经验、知识也参与其中,在导图的绘制过程,新的知识、新的经验也会加入其中并。在不断地建构过程中,调整修正自己的以往知识、经验,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使自身素养得以提升,促进思维的发展。
小学阅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趣味性,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思维导图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将单一感官的体验,提升为多感官多维度的一项复合工作,使阅读过程动静结合,表现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特别适用于低龄且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儿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形文字结合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文字内容精炼分析形成生动形象的树状图形,将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儿童面前。通过思维导图使教学过程更丰富,教学形式更多样,教学结构更加层次分明,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活泼,在极大范围内调动儿童的注意力,使其对阅读内容及阅读过程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解决现今存在于大部分儿童中阅读困难,无兴趣等阅读问题。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阅读内容的研究工作,通过对研究内容的分析和知识重点、难点的把控,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估,根据阅读内容来绘制思维导图,全面掌控文章脉络。并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细致地做好课堂预估。
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有针对性的预习,减少阅读中的障碍,提升阅读速度。另一方面是通过预习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达到理解来进行预习,而不是简单机械阅读和表层理解,以此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深层次发展,使阅读具有层次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要有效而积极地促进阅读材料能够最大限度地被学生理解、内化。这时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或是通过阅读的深入在课上一同绘制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向学生展示了整个阅读材料的主题思想又可以将文章脉络清晰梳理。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更加细致地掌握阅读材料的框架及内容,缕清阅读思路,更好地提升自身自我学习的能力。激发阅读热情,清除阅读障碍。
在完成阅读教学,学生已经对阅读材料、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一方面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不断整理课堂内容,总结知识点,使课堂内容更加巩固。另一方面可以在绘制过程中,结合以往知识结构和经验,与新知识相融合,重新结构程新的知识框架和思维,促使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并将对阅读内容的深化理解绘制到导图中,使思维导图更加清晰,使自身抽象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得到提升,进而解决学生现阶段的阅读问题,提高阅读效率、阅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