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刚
(新疆煤炭技师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对于转变当下中职学校学生自我价值导向的意义是巨大的。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中职生、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中职生,是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最重要的价值。对于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实效性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地改进方法、推动发展,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中职生。
大多数中职学校认为,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本质上而言并无太大用处,只是浪费学时,对学生的作用有限,而且还得有专门的教师来上课,成本和时间上都不允许。实际上,这种观念并不正确,学校忽略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就等于无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技师。一个只懂得专业技能和专业课程的技师,不懂得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虽然会有所突破,但是一旦出现利益的诱惑,很容易误入歧途,触犯法律。总而言之,这种观念,在培养一个具有专业技能和高素质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技师时是非常不可取的。
调查显示,有些中职学校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时,形式太过单一,上课的教师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且在教学时也不能抓住重点,忽略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时,无法根据学生实际了解状况开展教学内容,对知识点的单纯讲解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需要通过重重案例来反映事实的真相的教育,而不是通过了解知识点就可以达到避免职业道德有缺陷与违反法律的目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不了解教师想要传达的观念与思想,也无法用新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来自我要求,这是很失败的教学。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其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尤为重要。中职生在步入社会以后,不仅要有专业的、过硬的技能,而且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不能落后,思想观念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让中职生更好地生存,而不是束缚,这才是这门课程应该达到的目的,也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根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首先,学校要重视德育教师的发展。加强德育任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夯实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争取机会多派德育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了解新知识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定期派出德育教师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实际要求,促进德育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德育课教师平时加强专业学习。学习研究专业教材,全面掌握教材、把握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学习教育教学新思想、新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专业性、艺术性。另外,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我们可以从平时的教学失误中学习,从学生的提问中学习,从学生的自我发展来学习等等。通过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其三,要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帮助,提高备课质量。多参加公开课和研究课,相互听课,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德育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在进行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时,老师要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如专业渗透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的模式。专业渗透教学就是老师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收集一些教学题材,如社会热点等,在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了解经典人物等,使学生的道德观念逐渐被熏陶和感染。在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科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如围绕教学难点和热点新闻。使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加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学习的热情,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修养和道德观念。实践教学就是老师不要仅传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与专业技能融合起来,把专业实践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新营地,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等,多维度加强学生的职业修养和创新能力。中职院校职业道德与法律品牌的建立,就要不断丰富品牌的内在修养,突出重点,从本质上体现以德育人的目的。就要中职院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互相合作,逐步推进,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更加鼓起职业道德与法律老师积极创新,勇于实践。
班主任是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德育教师要定期与班主任沟通,了解班级情况,了解学生以及学生家庭情况,学生学习状况、身体健康、心理特征,以及在纪律等各方面的表现,分析原因,研究教育对策,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在“大思政”格局下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要想顺利开展,加强中职院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任务感,就要深入研究三个维度如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