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20-12-07 23:20吴美媛
山西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吴美媛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近几年来,“工匠精神”这一热词被屡屡提及,在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屡见其身影,故这一名词也一度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受到企业和高校的追捧。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当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不再局限于过分强调动手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传统定义,“工匠精神”更注重的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能力表现,集中体现在人才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上,这也必然的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契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当中,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思想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升的必然选择

在《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注重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主要培育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工人队伍。对于理论性知识只需要简单掌握,简而言之,即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细化,特别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的出台,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鼓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更加细致,这在实质上就是为了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地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育一批能满足生产一线的技术型队伍,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不高,对人才培养认识不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将“工匠精神”沁入校园,这也对未来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承担了对全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培养的教学任务,思政理论课是稳定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是维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重要手段。同时,思政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然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又与其他阶段的学生有所区别,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处于人生当中的一个过渡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时候想成为人生的主人,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受到网络舆论的不良导向,自制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造成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不足,简单地认为自己只是未来制造业的输出工具,对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信心,从而否定了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体系较为单一,大多数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效性。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能有效地将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效果。

二、“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工匠精神”支撑中国制造,而职业院校是“工匠精神”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了将“工匠精神”更好地渗透进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将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线下课堂、校园环境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探究,为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添砖加瓦。

(一)强化实践性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处在一个较为弱势的地位,学校的不重视,学生的不看重,学校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不断冲击着思政课的教学地位。此外,高职思政课在教学模式上较为单一,教学模式禁锢在传统的课堂上灌输教学,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效衔接,突出工匠精神。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就创新了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模式,将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效结合起来,思政课的考核必须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突破,如将灯具设计与“匠心照进课堂,创意点亮梦想”主题相结合,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发挥所学专业,同时也能用心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核。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教学,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思政课可以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如有条件也可让学生参与到一线生产服务队伍当中,深入校企产教融合,将企业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以及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之中。

三是落实志愿服务,与社区结对共建。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营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故此思政课可以与当地社区结对共建,给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

四是打造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师徒结对项目。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推行师徒制实践教学,摸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让学生走出校园,岗学结合,校企共同育人,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实现人才共育和资源共享。

(二)优化课程内容,注重校本资源。强化思政课价值观导向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当中,通过人生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等方面,培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具备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坚定自己的职业操守,获得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激发学生对技术技能传承的使命感。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应不断挖掘地方特色德育素材,开发以培育“工匠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校本课程,以典型榜样,如大国工匠、行业领军人物、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等,编撰校本内容。如2018 年“广西工匠”年度人物,从榜样身上学精神,从典型身上助活力,从各行各业当中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广西本土电影《龙窑》走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

(三)发挥线下课堂,连接第一第二课堂。思政课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可以利用线下课堂,实现思政课“三全育人”。一是对接学校学工与宣传部门,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专题比赛,包括演讲、征文、技能比赛等等;二是组织学生围绕“工匠精神”为主题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或专业知识协会;三是组织全校进行“致敬工匠,学习工匠”的年度人物评比,发挥榜样效益;四是构建线下微课堂,利用QQ 群、微信群等平台及时推送有关工匠精神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四)丰富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在校园积极宣传工匠精神,利用一切宣传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的氛围。一是利用传统的宣传模式。开设宣传板报,组织一批“工匠”代表进校宣讲及时宣传“大国工匠进校园”、“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知识,如北海职业学院组织的“倾听工匠精神,感受工匠精神”活动、梧州职业学院“聆听劳模心声,弘扬工匠精神”活动。二是利用现代网络宣传平台。利用QQ群、微信群、校园LED 屏幕、校园公众号,及时将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和先进事迹通过形象化、具体化的现代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通过“工匠”们的坚守,让学生们真正意义上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肯定自身的价值,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争做一名工匠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五)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 条的出台,给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案指出:2019 年职业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必须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2020 年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思政课教师在这一背景下,除了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以外,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参加人才提升培训项目,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争取早日进入到“双师型”队伍建设当中。

三、结语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输出的主阵地,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源头。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对学生培育“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思政理论课进行有效融合,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到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