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荒诞叙事解读

2020-12-07 17:54:02马娇娇河南大学
艺术评鉴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小队长姜文

马娇娇 河南大学

一、姜文和他的《太阳照常升起》

(一)荒诞之于姜文

姜文作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既不像第五代导演一样侧重于再现历史、表达民族情感,也不像第六代导演一样注重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切实性描绘。他的作品中往往饱含着对真实的反思和批判,总是能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剖析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惯常接受的现实和道理。他的作品也给人们留下了荒诞不羁、恣意浪漫的印象。

现如今大多数人对于荒诞电影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喜剧表现形式,具有“黑色幽默”的成分,比如影片中的一些不合理、无厘头的搞笑情节等;本文所提到的荒诞成分,即是基于田川流先生在《艺术美学》中对荒诞的一个定义:“所谓荒诞,就是指某种情景或状态的失谐与失衡,表现为对于正常思维模式以及生活节奏与秩序的变形、解体,或把对象按主观意图和意念重新组合,表现为主题行动、语言的怪诞与反常,秩序的紊乱与杂乱无章等。荒诞艺术正是这种现象的表现。”其更多了一种讽世的意味。以反常的不合理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姜文的电影作品总是内容丰富、细节满满、台词量巨大,经得起回味和推敲,同时也被公认极具各种隐喻和暗示。看他的电影需要更加的专注,要独立思考,同时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其电影作品也因此被很多人冠上了看不懂的帽子。每逢“姜文电影”上映我们也总能看到各种耐人寻味的深刻解读,有的让人恍然大悟、拍手称奇,也有的会让人有“当真如此?”的疑问。诸如此类不难看出姜文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特色和表达诉求的创作者,这恰恰与电影艺术中以反常规、不合理为主要特点的荒诞叙事表现手法不谋而合、因此经常能够在“姜文电影”中寻找到荒诞叙事的具体情节展现。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他通过主人公“马小军”不断否定真实的自述,展现了一段记忆中似真似幻、若有似无的青春,这样的荒诞叙事手法,创造的是一个更主观也更贴近内心真实的故事。在《鬼子来了》中姜文将荒诞指向了惨痛的历史,他用反常规、颠覆性的视角和充满讽刺意味的荒诞情节设定展现了或许更加真实的“小民”、人性和战争,影片将镜头对准了战乱中的万千面孔,戏虐荒诞、直戳人心。在《太阳》中他更是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用更加晦涩的荒诞叙事手法挑战着观众的接受度,这也将有关《太阳》的争论推向了顶峰。

(二)舆论下的《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因拍摄电影《鬼子来了》被禁七年后,在2007年携这部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极其荒诞浪漫的《太阳》华丽归来。《太阳》在艺术上无疑是伟大的,但也因荒诞叙事手法造成了影片在解读和传播上的困难,从而在影片上映之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该影片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对现当代社会语境中人们习以为常的逻辑性及线性叙事方式进行了颠覆,体现导演对艺术欣赏与艺术接受的独特观念;通过荒诞的叙事情节,体现对现当代社会的疑虑与困惑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重新审视,使得影片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艺术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在票房、经济上的成功。田川流先生在《艺术美学》中曾说:“由于该类艺术对于传统艺术的娱乐性因素的消解,特别是对于某些理性或者在非理性的表面的内里所掩藏的精心追求的理性,造成人们解读的较大困难,因而也会造成与市场的阻隔,从而给此类作品带来制作与传播上的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影片故事以及导演本身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针锋相对的,形成了“姜文电影”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喜欢它的人会觉得姜文在故弄玄虚,故意卖弄才华,从而与一部分观众拉开了距离,甚至不明白这部影片到底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毫不掩饰的展示了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如著名中国台湾影评人焦雄屏曾评价:戛纳不戛纳,赚钱不赚钱,《太阳》都会是一部传世之作。

二、荒诞叙事结构分析

《太阳》这部影片是根据叶弥的小说《天鹅绒》改编,突破了小说中的时空限制,大胆运用蒙太奇以及倒叙兼时空交错的荒诞叙事手法。由“疯”“恋”“枪”“梦”这四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疯”,是原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而延伸的。故事发生在1976 年春南部,疯妈和小队长儿子的生活片段,影片以疯妈梦幻似的消失结尾;第二个故事是姜文听过的一个故事,发生在1976 年夏东部,老唐、梁老师、林大夫的故事,影片以梁老师的自杀结尾;第三个故事是原小说的部分,发生在1976 年秋南部,老唐被下放,夫妻二人在疯妈消失后的村子与小队长儿子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第三个故事随着一声枪响进入尾声;第四个故事是姜文的一个梦而拍摄,疯妈寻找阿辽沙、在火车上梦幻般的生下小队长儿子和老唐妻子寻找老唐的故事。

影片中这些看似若有似无的联系组成了这部极具梦幻、荒诞的作品,且这四个故事并不是按照逻辑性、线性的顺序排列,再加以电影故事情节中的一些极具梦幻的场景,给人们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对于叙事结构的反常规、反传统,姜文的解释是“不是看不懂,是难归纳,我妈就这么说,不习惯。”在姜文看来看电影的最终目的不是“看懂”,而是“感动”。“相对《让子弹飞》这样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更依赖某种观影的心情,观赏者的心情,我只不过想唤起人们在不懂的情况下的感动,我认为在感动这件事情上,离开了懂和不懂的前提才是真正的感动,我们现在被训练成、异化成、被格式化成了‘要先懂,再感动’,这实际上是不对的。想一想,我们看到大自然的感动,看到美女的感动,早晨起来被阳光刺痛眼睛的感动,尤其是你看到一个景物的感动,这些都不是要懂,就是感动。”

姜文曾在采访中说:“拿一本80 页的书,一翻,刚好到20 页。然后开始往后看,看到第40、60、80 页,觉得不错。最后,在翻看最前面的20 页,哦,更不错。这本书算是看完了。有人可能只记得40 页的时候有些片段很精彩,却记不得之前究竟讲了些什么。”这部影片如若按照正常观影习惯来编排的话应是“恋”“枪”“梦”“疯”,但是姜文用自己对艺术独特的认知,最终电影所呈现给我们的是“疯”“恋”“枪”“梦”的顺序。这正是与姜文说的“看80 页书”的比喻一样。“《太阳》这部影片的情节颇具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细节与细节的连接上并无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处于一种疯魔的随意状态,建构了一座虚实迷宫。”影片的四个故事,每一段单独来看都是独立的、完美的,都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当没有按照观影人的正常逻辑顺序来编排时,一片排山倒海的“看不懂”出现了,观众所要求的“看懂”,而并非影片个体所呈现的一种切切实实的“感动”。

一部作品最终所要追求的是其对个体所呈现的直观的感动,如2018 年末导演毕赣的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极具争议。影片呈现出“看不懂”“看了一半就睡着了”诸如此类的评价。其反响与《太阳》很是相像,《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典型的文艺片,其所表达的内容与影片的整体画面是文艺片应有的风格。无论是电影中浪漫的色调,还是影片在后70 分钟的一镜到底的梦境,以及穿插着线索和梦境相交织的现实,都是影片所呈现的直观的感动。

三、荒诞叙事情节分析

除上文所说的影片结构的荒诞叙事手法外,影片中情节的荒诞叙事手法或许更加的显而易见。“荒诞艺术特点中所提到的荒诞艺术通过对于人的精神的异常表现,揭示人的心理现实。”影片中的荒诞叙事手法亦是如此,通过精神不正常的人去关照和审视正常的或病态的社会与人生,带给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第一段影片中,疯妈和小队长儿子的故事。在艺术创作上,有很多梦幻的或是离奇的情节表现,比如,疯妈的鞋子挂在树上不翼而飞时出现的一只鸟,它反复的说到:我知道!我知道!此段情节的设置与生活常态背离,如此魔幻又荒诞。又如,疯妈这个人物给人的感觉是时醒时疯。疯妈在房顶念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之后忽然到了村口的大树上,给小队长儿子讲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树上的疯子” 的故事。儿子跟着疯妈到河边,疯妈踏着草坪在水上游动。之后又见到石头屋,石头屋里是摔碎后又重组的物品。第一段影片的结尾疯妈的一套衣服整整齐齐随着河流飘走,人们不禁想到是疯妈真的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此时亦让笔者想起蔡康永对圆点女郎草间弥生的评价:“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故事中的疯妈也是如此的在两个世界顾盼着吧,时醒而又时疯。

由第一段影片的结尾处一阵优美的《美丽的梭罗河》响起,观众被带入到第二段影片,第二段影片与第一段影片所呈现的不同,是其荒诞的表现不同于第一段的梦幻情节,而多以拍摄手法中的荒诞不羁凸显。其中夜晚用电影放映机的光来抓坏人的场景就极具荒诞意味,错乱的光影映衬着慌乱的人群,这是对现实场景的一种荒诞的戏剧化处理。在警察查案过程中的情景再现式的侦查手法更是凸显了影片的荒诞成分,到底是谁骚扰了林大夫?又如林大夫这一人物形象总是以一身湿漉漉的形象来示人。这一片段以梁老师的离奇自杀结尾;无论是构图、镜头还是配乐都营造出了一种荒诞氛围。

第三段影片,也少了像第一段影片中的梦幻的和不合常理的情节设置,依然沿袭了第二段影片的故事情节及对话的荒诞,第三段的开头和第一段刚好衔接,这也呼应了在叙事结构上的荒诞。影片中老唐教小队长儿子打枪、会唱李铁梅的女孩儿询问唐妻阿辽沙和喀秋莎、小队长儿子在寻找疯妈的过程中与李叔等的对话、唐妻出轨小队长并对他说老唐说她的肚子像天鹅绒,影片最后小队长儿子对老唐说:“可是你老婆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老唐的一声枪响本段影片结束。故事情节并没有很强烈的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人物的对话也是处处让人摸不着头脑。

电影最后的片段中,疯妈和唐妻两人各自寻爱,骑着骆驼分别去往路的尽头,唐妻最终寻到爱人,而疯妈最终并未寻到。路的“尽头”和“非尽头”的设定、火车挂着飘扬的熊熊燃烧的帐篷,疯妈在燃烧的光影中离奇将儿子生在了花团锦簇的铁轨上,这些情节设定都离奇的荒诞和意味深长。这本该是影片的开头却放到了结尾处,正是与姜文导演“80 页书”的比喻相应。最后黑夜过去,太阳升起,随着同名音乐“太阳照常升起”响起,影片结束。

影片中的一切都似乎都反常规、不合常理,处处充满着从逻辑出发却又不符合逻辑的故事场景,引导着人们走入这个魔幻的世界,思考着这个世界和自身。影片选材于现实,却又与现实相背离、相疏远,对影片故事情节的扭曲、变形的同时融入异变的主观情感和几近于非理性的思索,从而拉开了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将生活中的荒谬、不可理喻与毫无意义都呈现了出来,最终让人们感到荒诞离奇,使受众感受到极大的震惊和震撼,对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意义。其中对荒诞艺术情节的模糊处理,给艺术作品带来了含义的多样性,对于这部荒诞艺术的影片解读很多,但正如姜文导演所说的不需要懂,只需要感动。“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如你所感受到的正是影片所要带给你的。

四、结语

影片结尾太阳升起,“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故事还在一代一代的进行下去。姜文的《太阳》充满魔幻、荒诞与离奇,从现实生活出发又背离现实生活,让人们不禁发问:到底是现实生活的扭曲还是人性的扭曲?荒诞艺术不像悲剧一样使人在观影后感到莫名的悲烈与崇高,其有的是对影片的莫名的感动。这就是荒诞艺术的魅力所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影片中处处都是对现实的重现。结构上的荒诞与情节上的荒诞,以及本部影片中浪漫的艺术表现手法共同创造了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最具争议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期待只是同以往的观影习惯一样,只想让影片给你讲一个故事,那么这部影片有可能无法满足,所以“不适应”成了观众口中的“看不懂”。摆脱偏见是通向美的必经之路,尊重个体的直观感受,你所看到的正是影片所要带给你的,也只是你的。所以在这部影片中你是被第20 页的那段故事感动?还是被第80 页的那段故事感动?

猜你喜欢
太阳照常升起小队长姜文
姜文国: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华人时刊(2022年1期)2022-04-26 13:39:46
小队长连连看
少先队活动(2021年9期)2021-11-05 07:31:06
幻城(油画)
海燕(2021年6期)2021-06-03 07:35:54
姜文妻子周韵:刚柔并济“降服”混血继女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28
课间小游戏
令我开心的一件事
基于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电影评介(2016年2期)2016-05-26 15:02:03
我当上了小队长
《太阳照常升起》的叙述策略探悉
现实与虚幻的逻辑
戏剧之家(2016年1期)2016-02-25 13: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