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芳园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早在五千年前就有记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随着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大众对舞蹈者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舞蹈基本功,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舞蹈表现力,让观众能通过动作、造型、面部表情了解舞者的情绪,从而产生共鸣。高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地方,为培育出优秀的舞者,教师们必须加强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并制定合理、高效、规范的培养策略,让学生学会用肢体、神态来传情,在表演时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者。
舞蹈表现力是让舞者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是传递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载体。舞蹈作为一种行为艺术,主要靠演员的肢体、造型、面部表情来传达作品的精神内涵,从而赢得观众的喜爱。优秀的舞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舞蹈表现力,即在舞台上充分展现出“艺术美”,通过自身的气质、造型、表情、神态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世界,从而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并使大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舞蹈表现力还是衡量舞者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外行来说,可能认为完成高难度动作就能成为优秀舞蹈演员,其实不然,具有较高舞蹈表现力才是衡量演员达到优秀标准的关键。舞蹈表现力不是简单的将动作呈现出来,而是要将动作转换成观众能理解的语言,这就要求舞者必须有很强的舞蹈表现力。
虽然舞蹈表现力被渐渐重视,但高校在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时还存在一些不足,较为普遍的是,学生能较为娴熟的掌握舞蹈技术和技巧,但在情感传递上表现得不够,常呈现出无情感状态。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先天因素,包括舞蹈者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性、学习经历以及气质等,比如汉族表演者,由于生活习性的影响,在表演民族民间舞时,即使穿上民族服装,跳着该民族最典型的动作,也很难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二是后天因素,主要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到的教学方式、教师素质、课程安排等方面,就如朗诵诗歌,由于老师教学方式的不同,饱含深情的朗诵比平静的念出,更有利于作品情感的表达,从而更易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对我国高校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个培养策略:
要培养好的舞蹈表现力,就必须深刻认识舞蹈,其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关键在于让观众从舞者的肢体表现领略到作品本身的情感内涵。近些年,舞蹈领域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凭借丰富的精神内涵、优美的动作、神态以及浓厚的时代特色,成为当代舞蹈的重要教学案例。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大众对舞蹈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观赏评价舞蹈表演时,不只针对动作,更注重舞蹈者的表现力,对于那些能将外部肢体动作和内部情感结合起来的表演者,观众是难以挪开视线的。因此,为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练习舞蹈基本功,打下坚实基础,还应加强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如建立学习小组,使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无论是从造型、动作还是面部表情上,都要与作品的精神内涵相符合,进而提升舞蹈表现力。要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首先要加强学生对舞蹈知识的认知能力,通过学习各种舞蹈视频、舞蹈的发展历程、不同舞种的起源、舞蹈所能传递出的情感,认知剖析作品中人物的造型、神态、动作、各时代的艺术价值等,让学生全面了解并爱上舞蹈这门艺术,从而促进学生舞蹈艺术水平的提高。
音乐是一个优秀舞蹈作品的灵魂、是舞蹈的根基,它通过一个个音符传达人们的情感,正如舞蹈者通过节奏有致的动作向观众传递内心情感一样,它们都需要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要完成一部好的舞蹈作品,就必须将优美的肢体动作融入到节奏有致的音乐中,否则就只是干巴巴的肢体动作,失去趣味。从日常的舞蹈教学中不难看出,那些音乐节奏感强的同学,对每一个舞蹈动作、表情都拿捏得很到位,而且所能传递出的内心情感更丰富,更能吸人眼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必须注重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这无疑增加了学校以及专业教师的压力,教师在教授基本动作的同时,要对每个舞蹈的配乐进行详细的讲解,对舞蹈重要节点处的音符也要重点讲解,使同学们加深对音乐节奏及旋律的把握度,将有形的动作和无形的音乐有效结合,增强表演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划分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给不同的舞蹈配以不同的主题音乐进行表演,然后让各小组同学打分,选出节奏感把握最好的小组,并给予适当奖励。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增强音乐节奏感,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最终加深学生对舞蹈的喜爱度。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舞蹈艺术的快速发展,舞蹈领域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如何改变自己的舞蹈风格博得大众喜爱、如何面对由西方舞蹈文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将肢体动作和内部情感有效结合以及怎样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在舞蹈教学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一方面,高校要摒弃以往统一标准教学的理念,建立因材施教、灵活教学的教学新理念,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进而针对学生的优长,找准自己的方向,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不仅能避免教育的不公平性、降低基础较差学生的心理负担,还能使同学们共同进步。另一方面,要及时创新舞蹈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不当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可以采取高校成效好的范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些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尽快弄清作品的精神内涵,对于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很有帮助。
舞蹈基础包括舞蹈的基本动作、体态、舞姿等。要提升舞蹈表现力,就必须牢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从基本功练起。动作的反应速度及身体协调性是评价舞者是否达标的第一步,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必须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每一个基本动作,还要注重动作的敏感性与身体的协调性,让整个表演富有灵性,更具吸引力。舞蹈的基础知识包括技能训练、舞者对舞蹈情感的准确拿捏两方面内容。技能训练是指富有技术性的舞蹈动作的训练,是舞蹈者舞感的体现,由舞蹈动作及节奏构成。舞蹈作品情感流露的载体是舞者,它是评价舞蹈表现力的关键指标。舞蹈表现力是由舞者的肢体动作、手指、脚趾尖的伸展所展现出的美感表达出来的,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需要将动作在点、线、面上的延伸充分结合,使表演极具美感,从而传递出作品的内部情感。因此,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能有效增加舞蹈表演动作的拿捏度、情感的抒发度,能为增强学生舞蹈表现力打下坚实基础,在日后的表演中,稍加练习,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就能很好地展示出来。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实践学习大于理论,以至于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往往忽视对理论的学习,大都把时间都花在舞蹈技术学习上,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之前的理论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不加强理论学习,只是一味的对教学案例进行模仿,这就忽略了舞蹈作品本身具有的精神内涵,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加强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但失去了舞者肢体动作与舞蹈情感结合起来的独特魅力。因此,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对舞蹈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将基础理论与舞蹈动作、技巧有效结合,在艺术修养中加入高超的舞蹈技巧,使学生把舞蹈艺术、舞蹈文化、舞蹈精神很好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离不开舞者、音乐、观众、作品的精神内涵,对作品精神世界的解读以及舞者情感的流露是衡量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惊叹于它的魅力时,不仅可以看到舞者优美的肢体动作,还能从动作中感受作品的内在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为使作品打动观众的内心,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必须先了解舞蹈的背景知识、掌握作品的精神内涵,然后将情感充分投入到每一个高超的肢体动作中,让表演更具灵性、更具生命力。因此,加强学生对舞蹈情感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去了解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与作品的创作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对舞蹈艺术的领悟能力,还能提高舞蹈表现力。目前,强化学生对舞蹈情感理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借助多媒体举例教学,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播放经典的舞蹈作品,要求每位同学对作品传达的情感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使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学会情感解析的技巧,有助于加强日后表演中情感的抒发。二是教师要加强学生艺术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比较抽象的,但可以慢慢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授舞蹈动作,要让学生把舞蹈与生活联系起来,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它们是共通的,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渐渐学会联想,并能在不断的想象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表演时就能很好的抒发情感。除此之外,通过观察生活也能提高想象力,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只是随着社会的改变,它们成了不一样的存在。学生可以通过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变化,从而增强捕捉细微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促进同学们对表演细节、作品情感、观众微妙情绪的关注,从而提升表演效果。想象力对理解作品情感至关重要,不仅能丰富个人情感,还能提升舞者的表现力,通过观察现实生活被激发的想象力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古语云:“身教胜于言传”,老师对学生认知事物、树立正确三观至关重要,尤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大学生们即将步入社会,将面临许多选择,也会有许多疑惑,这时,老师可以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高校要注重学生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艺术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还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编排舞蹈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稳固发展,舞蹈形象、作品的形成都源于生活,可以说,舞蹈形象的塑造是生活的再现,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要创造出能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创作者和舞蹈者必须长期扎根于生活,用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如大自然的形态、人们的情感状态、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外在的表现等,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剖析,然后把从生活中得到的感受运用到舞蹈动作与作品情感中,展现艺术独特的魅力。因此,在舞蹈训练、表演中带入丰富的生活体验,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对舞蹈者的要求较高,需要舞者有高超的舞蹈技巧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本文针对高校学生舞蹈表现力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提升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加强学生对舞蹈的认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创新教学理念及方式、加强对舞蹈理论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舞蹈的情感理解、提升高校舞蹈教师的综合能力、积极观察和体验生活等。这些策略使学生在舞蹈表演生涯中能提升艺术创造力、掌握情感解析的技巧、提升艺术想象力以及对舞蹈艺术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使同学们逐步成为舞蹈艺术表演领域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