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人工智能虚拟主播能取代现实主持人吗?在技术驱动引领传媒发展的今天,主持人明显感受到技术的挑战,这一挑战促使主持人反思自我:“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
在新闻节目的主持中,主持人应该将“我”定位为新闻人、媒体人,是整档新闻的参与者、介入者甚至是主宰者。
“我”是节目重要组成部分。主持人的相貌、声音、举止、表达方式等都是节目内容的一部分;主持人对新闻背景的介绍,对节目内容的概括和评论,对每一片段内容的参与,都构成了节目有效信息的传达;有时,节目的弦外之音、话外之意,也由主持人进行补充。这些决定了主持人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是记者。主持人仅仅融入节目还不够,还需要融入具体的采访中,融入整条新闻的采编中,才能把所有的信息串联在一起。
“我”是我。在主持中,主持人还应该是一个凸显自我个性与风格的人,通过彰显主持个性,打造节目个性。观众从主持人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表达中感知主持人的思考、表达,对主持人及其所代表的节目产生评价与认可。
清楚了“我是谁”,就要明确“我”的职责,知道“我”在节目中要做什么。
第一,“我”要串联节目内容。如果将做节目比作盖房子,那么主持人就是盖房子使用的水泥,起到黏连作用,是房子当中重要的部分,其质量关系到整座房子(整档节目)的质量。主持人事先要了解节目的结构关系,在恰当的地方出现,起承转合,架起“四梁八柱”。要对节目要表达的主旨、凸显的情感等有深入的认知,在语调、语气等表达手段上与节目定位具有一致性,避免主旨偏离或情感割裂。只有当主持人完全进入节目中,才能够做到粘连更准确、更紧密,使节目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我”要引导节目发展。相当多的节目在设计过程中,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向参与节目的人提问,通过对话引导节目进展,让节目在以主持人为主导的语场中有序推进。获得2016年江苏省新闻奖一等奖的《张慧帮你问》栏目中,有一档节目《奇葩证明》反映的是,山东青岛某部门让徐州丰县一位居民回乡开具一份类似于“你爸是你爸”的奇葩证明,此事被推上热搜已是下午四点多,而直播在下午五点多,现场采访已然是来不及了,栏目组决定与丰县警方电话连线。这段连线报道完全通过提问与对话完成,主持人的提问能力、应变能力、思考能力引导了新闻事件的展现。
第三,“我”要组织节目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栏目都是以主持人为主导,甚至由主持人担任策划人、制片人,把握节目进程,参与节目制作全过程,“主持人节目”的特色越来越鲜明。江苏广电总台主持人王南在《政风热线》栏目中,不仅是节目的串联者,还是新闻的发布者、追问者、思考者、解读者、点评者,成为节目的操盘手。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主持人该怎么做指出了方向。主持人不能仅坐在演播室里,要迈开双脚走进鲜活的采访现场,真听真看真感受真思考,通过介入新闻报道,与采访对象交流,把鲜活的一线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带入演播室,自然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表达。参与了前期采访也只是完成了工作的一半,还需要跟随记者编辑参与稿件的创作,锤炼自己的“笔力”。主持人的个性体现在表达上,主持人应当参与编稿,让每一句话都贴合自己的个性化表达。
主持人应该成为节目的灵魂、品牌和标志,用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符号带动栏目打造品牌,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不会轻易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