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强 深圳交响乐团
歌剧艺术是从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早期的歌剧艺术形式中一般都是“话剧加唱”“歌舞结合”等;到了20 世纪40 年代,开始崛起一种现代意义歌剧,《白毛女》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而到了新时期,又逐渐形成多元歌剧的艺术形态。可以说,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贫瘠到丰富的过程,而经历了广场、剧场、稚嫩、成熟、单一、多元化等发展历程后,最终形成的不仅是独特的歌剧理论体系,还是一种包含了多方面的实践体系,同时在发展中也确立了在世界歌剧舞台中国歌剧艺术的地位。作为综合性表演形式的中国歌剧艺术,在其特点上,也兼具了容纳百川的特征,吸收西方歌剧的特色,融入我国传统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在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后,中国歌剧艺术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特征。
民族心理是历史文化在积淀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的典型心理特征,主要影响的因素是长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通俗点来说,即不同的民族心理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举例来说,在抗战年代,因受环境影响,出现的歌剧作品大都以抗战救国主题为主,体现了国人团结、勇敢、无私等民族心理。尤其是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民族心理。其中最典型的作品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基本素材为荆州天沔花鼓和民间小调彰显了浓郁的湖北地方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再加上西方歌剧创作的一些优点,就形成了极具民族个性的歌剧交响乐。根据不同时期和社会阶段下的歌剧形成特点,在建国后的歌剧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例如通过《小二黑结婚》这部作品表达了新时期青年一代在解放后的反封建斗争精神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著名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也用磅礴大气的歌唱将民族情节中英勇不屈的精神全面的体现了出来,彰显了解放后的民族精神。
在我国的歌剧艺术中,借鉴中国戏曲艺术精华也是体现了民族化特点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同时也是我国歌剧艺术在音乐风格上能实现民族化的重要途径。从发展上来说,音乐风格的戏曲化对于我国歌剧艺术能体现民族化是非常重要的,最为突出的优势就是音乐风格的戏曲化结合了我国民族戏曲的精华和西方歌剧艺术中的音乐文化,最能体现创新突破的则是将我国传统剧种风格不一的唱腔及板式融入民族歌剧中。
歌剧是给观众看的,因此,观众的审美欣赏取向决定了歌剧艺术在创作上的风格特点。我国的歌剧艺术一般是吸收民族民间音乐来进行创作,创作的素材都是民歌、歌舞以及小调等,创作手法也是结合了现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此外,我国歌剧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还会提炼和吸收民间素材,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上的不同来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作品。举例来说,歌剧作品《白毛女》就是收集了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戏曲进行音乐创作,剧中的《北风吹》音乐就是吸收的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阳传》,陕西的秧歌《捡麦根》,通过对各个地方特色唱段的创作体现主人公的期待心情。而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通过吸收河北梆子的唱段特点,用高亢刚强的音调体现主人公所表达出来的悲愤主题。有的时候,一部歌剧作品的音乐选材所吸收的不光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谣,还会融入一些戏曲中的唱腔,例如歌剧《江姐》中的音乐选材,就不光采取了四川的民歌,还会融入川剧、越剧、京剧等戏曲唱腔,突显出中国歌剧艺术音乐民族化中戏曲唱腔与民族音乐的融合。
在歌剧艺术中,可以说最为精髓的就是歌唱,而从歌剧的诞生开始,“戏剧”就深深融入了歌剧作品之中。从我国的许多歌剧作品中就能看出,其中的大部分音乐都离不开“戏剧”的特性,而利用戏剧化的特点来演绎民族歌曲,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中国歌剧的演唱中最为突显的特点之一,可以用“歌剧的戏剧性”来称呼。通俗点来说,戏剧性即是矛盾冲突,运用在歌剧中,就是利用戏剧性的行为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表现形式上,不光是情节的戏剧性,还包括角色形象以及音乐表现上的戏剧性。在歌剧作品中,主要就是通过紧密结合戏剧冲突和情感脉络,让歌剧中的人物角色能在浓郁的民族色彩下完成戏剧状态下的音乐处理。从中国歌剧艺术的特点来看,许多歌剧作品的创作都会借鉴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因此,这就要求歌剧演员不光在表演上有出色的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歌唱水平。这样歌剧演员在对歌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时候,不仅能将歌曲完整的表达出来,还能从剧本、剧情等多方面因素出发,塑造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细节决定成败,一部歌剧作品中,能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一些歌剧作品中进行细致入微的戏剧化处理过的优秀唱段。举例来说,在对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人物形象塑造中,作曲家就融入了传统的戏曲板式和唱腔,例如秦腔和河北梆子等,将强烈的戏剧风格融入作品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部分,越能显著听出戏曲唱腔的成分,剧中人物的愤怒和悲惨用戏曲中最明显的散板板式和哭音唱法体现出来。
在中国歌剧艺术作品的创作题材上,一直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体现,虽然中国歌剧的发展不过百年,但中国的历史底蕴却有数千年,逐步形成的独特内在气韵形成了许多的民族精神,例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而中国歌剧作品虽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创作目的不同,但是却都有一个特点,即通过歌剧作品将我国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具体可以说是从四个方面体现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其一,反映党的领导,这类题材的歌剧作品是较多的,最有典型的代表作品有《红霞》《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想要表达的主题即为了解放而奋起革命的时代精神。其二,是对中国人民不同时期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题材,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伤逝》等。其三,是对中国历史或者民间传统故事进行改编的题材,这类题材主要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以及对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歌颂等,代表作品有《屈原》《窦娥冤》等。其四,是对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不同风貌进行反映的题材,代表作品有《阿依古丽》《乡村女教师》等。通过这些作品不同方面的反映可以看出,民族化特色是20 世纪的中国歌剧创作中,我国歌剧题材的最大特色,同时这也为我国歌剧艺术走向世界歌剧舞台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歌剧艺术的发展虽然是建立在本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但是却也借鉴了西方歌剧艺术的经验和技巧,融合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音乐,再结合西方歌剧艺术,我国的歌剧艺术可以说是真正走向成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歌剧艺术虽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良传统,但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中,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无论是艺术发展上还是传播途径上,中国歌剧艺术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针对当前的发展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详细的分析,探讨中国歌剧艺术的未来发展。
当前时代文化的发展是趋于全球化的,无论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处于一个艺术文化全球性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因此,中国的歌剧艺术在发展时,不仅要坚持自身的民族性文化特征,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坚持科学性、时代性与多元性的特征。民族性是对本民族多姿绚丽的民族文化的再现和继承,体现的是民族气概和民族精神,因此,中国歌剧艺术在发展时,是不能离开民族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在歌剧作品中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才能唤起观众的文化认同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对民族性的坚持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多元性特点,同时也要顺应时代性特点。中国歌剧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用客观的目光正确看待艺术的发展,虽然从本质上来说,歌剧艺术是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在经过对歌剧艺术的吸收、创新、发展中,逐渐产生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所以,中国歌剧艺术在创作和发展过程中,应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性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歌剧的经验和技巧,结合中西文化,既能体现中国歌剧艺术的多元性,也能体现出时代性。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却又在生活上加以创造。中国歌剧艺术在题材的创作中,应该紧紧联系人们的生活和历史,才能让观众找到认同感。
无论是中国歌剧还是西方歌剧的创作,主要还是提供给观众欣赏,中国歌剧艺术作品的受众除了本民族的受众外,还有着其他民族的观众,本民族的观众对中国歌剧艺术的文化是大力支持的,但是其他民族的观众却是在试图窥探本民族的文化。中国歌剧艺术在发展中,应秉承着理性的态度,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引起本民族观众的共鸣,以此维系本民族的观众基础。基于当前的时代发展,歌剧艺术的市场逐渐由大众艺术沦为小众艺术,因此,加强歌剧艺术的受众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在歌剧市场中,中国是极具优势的,作为人口大国,歌剧艺术可以从校园中、知识分子的生活中、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打破歌剧艺术的狭小圈子。中国的歌剧艺术的长久传播和发展不仅需要那些失却受众的努力,还需要潜在受众的推动,因此,中国歌剧艺术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把失却的受众找回来,还需要利用人口方面的自然优势,培育潜在的受众。
虽然歌剧艺术是从西方引入的,但这并不代表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一味的套用西方歌剧的创作模式、表现形式、创作理念等,因为这背离了中国歌剧艺术的生存轨道。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歌剧艺术要从创造理念、形式、手段等各方面彰显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作品,但这也不代表要完全舍弃西方特色,中国歌剧艺术要在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带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创作,这才有利于中国歌剧艺术的长期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的全球文化融合要求我们在对中国歌剧艺术进行创作和发展中,需要将自己的目光放的更长远,只有广阔的视野才能准确找出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的优势。在世界歌剧中,中国歌剧艺术的地位能得到有利保障的,无外乎是中国歌剧艺术在坚持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艺术以及世界优秀艺术文化的吸收。因此,坚持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才是中国歌剧艺术在世界艺术之中能获得一定地位的重要保障。中国的历史文化是悠长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中国歌剧的创作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中源源不断的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进行开拓创新,紧随时代的特征和世界文化发展的特点。同时,中国歌剧的创作也要紧密相连中华民族的情感,深入生活、民众与社会中,感受民众的民族情感,再将这种情感带入歌剧的创作中,才能被民众认同和接受。
民族特征是中国歌剧艺术能在世界歌剧舞台,甚至是世界艺术园林中获得一定地位的基石。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歌剧艺术也要进行开拓和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民族性的特征,在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上融合西方以及世界艺术的特征。同时,中国歌剧艺术在创作时还需要注重对审美价值的体现,对创作视野的延伸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追求。在新时期,中国歌剧艺术不应该被淘汰在艺术发展的潮流中,而应该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世界的艺术视野中,用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的歌剧艺术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展现夺目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