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祥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艺术与科技学院
随着科技的进步,视频短片创作已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可操作性,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拍摄与制作个人的专属视频短片,其简易化的操作模式,体系化的剪辑包装技法,能让各行各业,各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快速掌握一些视频创作手法,并且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无论从娱乐层面还是商业层面,都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其中不乏优秀品质的作品,在艺术层面、精神层面、商业层面都具备着正面价值,但大部分都是属于粗制滥造、形式套路化、无审美、无意义、甚至低俗的视频短片,作为当今大学生群体,对此应该具备甄别能力。
“一中心三融合”[1]的模式,即以影视作品为中心,把手机媒体、教学和项目竞赛三者融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整体是符合当下的专业教学需求的,其中强调了手机媒体的可实践性与重要性,但是,影视作品的形式是多元化的,我们作为专业的创作者,具备全方位的知识体系,更应明确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以创意为切入点,通过叙事来传递经验为目的,清晰明确地呈现主题为核心,所以在当前时代特征下,必须警惕被当下流趋势左右创作思路,需要敬畏影视传播的力量,重视作品的内在意义打磨。为做出符合当代大学生气质的且有传播价值的影视作品而努力。技术永远在发展,呈现手段也日新月异,而这一切都是表现形式,关注创作本身,不被形式束缚,敢于创新是重要的创作思路。我们的专业教学需要利用好时代的便利与趋势,同时也应根据现实状态规避问题,是需要与时俱进且不断研究实践,力求更合理的教学方式。本文将以18 级影视多媒体技术在2020 年春季学期的视频短片创作课程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分析讨论。
视频短片创作课程是属于专业进阶课,64 课时,根据调查了解到,学生已经经历了如:影视摄影、视听语言、分镜设计、视频剪辑、网络动画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本课程同期进行的还有影视灯光、广告创意等专业课程,从学生前期完成的作业状况来看,已具备各项基础专业能力,所以这对于本课程的开展已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于此明确了教学目的,就是以锻炼学生完整的视频短片创作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围绕具有正面价值的选题方向进行创作,力求创作出完整且有意义的视频短片。在过程中巩固各项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团队意识。
学生是创作者,也是体验者,课程初始,需要让学生了解课程概况、内容、教学目的,讲明以完整作品创作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某些专业技能的体现上,区别于某些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有一个整体观念,这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何从各环节化的知识学习中跳出来,成为一个“掌勺大厨”,是需要鼓励与刺激的。
(一)将作品参赛目标引入课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作品提交时间为6 月中旬,其中微电影广告符合课程创作方向,正好结合广告创意的课程讲述的理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通过广告设计结合影视化呈现,让学生能够注重视频的品牌传播力量,与影视商业价值亲密接触。
通过历年的全国获奖作品做出展示和分析,学生切实感受到创意与主题的重要性。同时针对各获奖作品的多种技术手段分析,学生们会感受到充分的自信,因为这些能力是大家都具备的,完全值得奋力一搏。
(二)将优秀影视类毕业作品标准引入课堂,相对于专项的参赛机制,毕业作品更具包容性,作品的创作来源更为丰富。通过对相关的优秀毕业作品展示,让同学们自主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无论从客观的角度理性分析,还是从主观的感受直接评论,都能感受到作品思想表达的重要性,是否具备某种价值便不言而喻。
(三)将各大顶级赛事获奖短片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多去观看理解,提高审美和创作标准。据调查发现,更能够让人记忆深刻、反复回味甚至引发思考的,一定是作品讲述的故事本身所带来的意义。于此,鼓励学生敢于用影视短片表达思想,传递有价值有影响的主题。
(一)根据短片创作特征安排基础理论内容
任意类型的影视作品创作前期都少不了文案的堆积,这往往会经历从一个灵感开始,衍生出一个故事梗概,再创造人物小传,然后完成故事大纲,最终形成影视剧本,整个过程是一个完善的编剧体系,需要充分的专业认知与经验积累作为支撑的,可对于非专业编剧出身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影视编剧是伴随影视行业兴起的产物,并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学范畴,具备影视化思维尤为重要,所以是能够通过集中的学习和训练满足基本的创作需求的。
通过已有的相关教学资料收集,发现并没有完全针对影视短片创作的编剧体系,比如故事片的三幕式结构,往往是对应长片的,所以需要结合短片的特征进行匹配分析,让同学们在理解的同时能够灵活变化。
更是需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创作思路引导,弱化常规流程。其中关于创意方式、题材的选择、人物的设计、冲突的设置为学习的重点,而剧本的格式则不过度要求,最重要的是理解剧本的作用和意义。
(二)严把主题质量关,促进校园短片的健康发展
大部分学生是拥有着丰富的创意和创新能力,只是容易浅尝辄止,缺乏反复推敲的耐心,根据以往的作品创作来看,其对故事的选择上面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1.喜欢“无病呻吟”,喜欢设计一些遭受命运不公的角色,如抑郁症患者、极度自卑者等,但是创作者本人又缺乏对此类型的深入调查,甚至都没有创作原型,一味的卖惨,却没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不但没有传递出积极意义,反而变得儿戏化。
2.喜欢“谈情说爱”,喜欢讲述校园恋爱,可是呈现的效果要么是异常甜蜜,要么是暴风骤雨,似是而非,毫无营养价值。
3.喜欢“惊悚恐怖”,除了塑造一些看似吓人的场景,配上万年不变的背景音乐,却没有更多的成因挖掘。
其实学生大多是有分辨能力的,也知道这并不好,但就是容易一下就想到这些方面,原因可能也就是容易、常见。这些题材当然是可以被创作的,但我们的选择其实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对社会和人性鲜活的“洞察”,对既有的作品人物和世界深入了解,我们就能找到创造力的来源。
所以在学生进行前期创作的过程中,强调创意属性是有必要的,即:新颖性、启示性、衍生性、客观性,以此注重新颖性,强调创造力,避免千篇一律,与此同时不仅新颖有趣,还能给观众带来想法和思考。围绕这些目标,学生面临的可能是不断的思考和多次的修改调整,老师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引导,比如某学生的创作内容,讲述一名大学生从小就缺乏父母的陪伴,导致其性格内向,在学校接到父母的电话,却对父母的关心难以适应,同时羡慕其它同学的家庭状态,于是想要描述家庭关系对一个人带来的影响,却体现的更多是一种埋怨。何不换种思路,随着个人的成长与积极的校园生活,主人公渐渐地打开了心扉,理解了父母,并且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主题的呈现可能会更有意义,以此促进校园短片的健康发展[2]。
(三)团队意识的培养,加强课堂讨论环节
影视作品的创作本身就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从前中后期的创作过程中,包含若干环节,每个部分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来负责,如:导演把控整个作品质量,制片人负责创作进度和协调解决资金问题,演员呈现角色状态,摄影师负责摄影机拍摄,还有服化道等多种职能分工,这是从电影走向工业化的必然条件。这样的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创作效率,更专业的人做不同事,也有利于从多方面保障品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到影视创作,也会需要面对整体创作流程,而我们的创作往往成本是极低的,没有办法像正规剧组的架构去成立创作团队,但是也不能忽视团队的力量,只不过我们一位同学需要扮演多重角色,需要在多个环节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这对每一位同学的专业要求更全面。在组队的过程中,同学们具有相互选择的自由度,为了大家能够保障在团队创作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一般会要求团队成员不超过5 人,需要注意的就是在组队过程中,需要以自荐或推举的方式,明确每位同学在创作过程中的主要负责部分,避免部分能力重复,在整体环节中有能力盲点的问题。如果自己团队没办法解决创作需求的所有问题,也可以在某些环节与其它团队沟通合作,以此培养小团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不丢失班级的集体意识。
团队的主要意义在于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创作初期,确定创作方案便成为首要目标,利用团队的特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法,要求团队成员分别进行提案,自主讲述创作意图,展现故事梗概,表达主题,然后通过各位成员的进行讨论分析,表达意见,无论从剧作的专业程度,还是对于其主题价值意义的方面,均需要提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评价,最终通过投票选择出更好的创意提案,若一次提案未有成果,将会择时再次进行,直到优秀且被大家认可的提案产生。这样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如下的意义:
1.集思广益,更多选择,更多可能。
2.提案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强主观能动性。
3.可能面临的被同伴“负面”评价,有利于锻炼自身的抗压能力。
4.通过审评过程,培养甄别能力、选择能力,从多方面引发思考,获取经验。
好的创意非常重要,但也离不开影视化的呈现,作为视频短片创作而言,真人实拍往往是第一选择,在各层面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作品效果,如:表演对于的角色塑造,声画关系的处理,色调搭配,分镜头或是长镜头等,所以对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和视听语言体系的了解是创作基础,在明确创作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可实现的客观性,不要拘泥于特定的语言形式,充分预判和案例分析,选择更有利于表达该主题与故事的呈现方式,比如分镜头概念善于重塑时空,其表现效果也符合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习惯,是影视化的基本创作思路,但并不代表这种主流的概念就应该是我们的第一选择,我们可以利用好这样的创作技巧,但更需要以讲述好故事为出发点,也许长镜头追求的时间空间的完整客观会是更好的选择。
同时也要注意,视频短片的样式多种多样,且各有特征,甚至风格化的差异都能带来完全不同视听体验。有些创意也许需要特定的镜头效果来呈现,但是在低成本的状态下,完全利用实拍可能难以实现,所以这时候要考虑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比如定格动画、二维及三维动画等制作方式,也许能够更恰当地表现创作主题,呈现不一样的视听效果。
所以在创作课程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技术手段,一是尊重了创作的客观性,二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三是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电影的三个本质,分别为幻觉、文献价值与商业性,我们的视频短片同样具有这些本质特征,作品质量的好坏,体现在方方面面,需要观众通过观影后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评价来体现,所以在学生作品创作完成以后,检验成果质量的方式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避免仅以老师为中心的评审机制。
(一)学生互评机制
在作品创作完成后,集中展示各个作品,让学生自评及互评,通过这个过程,再次从成品检验整个创作过程。
(二)利用参赛成绩检验作品价值
本着自愿的原则,部分学生的作品创作是以赛事要求为标准进行创作的,所以除了课堂内的自评与互评以外,还会经历赛事的层层选拔,能够通过参赛成绩直接反映其作品质量。
(三)通过网络传播接受终极检验
将作品上传至抖音或是其它网络传播平台,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社会评价,同时增强学生的创作自信,正视网络传播力量[3],通过来自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再度思考作品价值的重要性,为再次的创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只要不断学习实践,技术手段会不断提高,制作经验也会不断累积,作品的品质会有持续的提升,可作为创作者而言,创作的初心应该就是来源于最初创意和题材的选择,或是通过调查与分析去挖掘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或是通过强大的创造能力去架构一个奇幻世界,又或是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歌颂平凡而伟大,能够明确为什么而作,选择具有传播价值的主题,是对影视传播力量的基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