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旭恒
关于如何设置和建设我国高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经济学科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教材体系,我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这里所要讨论的高校经济学科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教材体系,是指高校经济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及相应的教材体系。现在,经济学这门科学内部的分工已经十分细化,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如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等。按照我国现行的经济学学位授予学科分类,经济学门类分成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这两个一级学科下又分设了6个和10个二级学科,共16个二级学科。与此相关,我国高校本科经济学类专业设置也十分复杂,主要有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保险学等,每一个专业都有其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体系。但是,我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整个经济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即经济学科所有专业都必须开设的,主要传授作为经济学类各专业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那些课程。
1. 以史为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间,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材体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1985年。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逐渐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科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以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基调编写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的苏区的经济工作经验积累;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摸索形成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这个阶段的这套经济学科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体系基本上反映了传统的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制度。
第二个阶段,1985—2004前后。从我国正式拉开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到2004年前后。这一个阶段的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材体系从1985年前后开始形成并逐步替代了第一个阶段的课程及教材体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最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改革传统的、实行了近三十年的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最终要新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并不明确,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使经济体制从一种形态过渡到另一种形态的路径、工具和方法。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如何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人们的目光开始更多地转向关注和借鉴欧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基本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高校经济学科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材体系建设也在反映着、适应着这种经济体制选择上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高校经济学科课程体系及相应的教材体系大体上是于1985年前后开始逐渐形成的。
十几门核心基础课程教材形成的起始年大约为1987年,1987年我国国家教委请了世界银行的一些经济学家来中国专门开了一个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高校的经济学科核心基础课程设置的会议。当时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建议,为了适应向市场经济体系过渡的需求,开设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等在内的11至13门经济学核心基础课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第二阶段经济学科核心基础课程及其教材体系建设基本上是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建议建立的。它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大量借鉴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一是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或者翻译成中文的教材,二是我国学者根据几种原版教材编写教材。
第三个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4月我国正式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简称“马工程”),至今已有16年。其重要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写139种教材(后增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成为140种),基本覆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新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目的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教育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现在已经出版97种,其中经济学类12种。
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非常粗糙。需要说明几点:第一,之所以把第一个阶段划分到1985年前后,而不是到1987年,是基于我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恢复高考制度后,最初的几届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分别于1978、1979、1980、1981和1982年入学(1977级学生1978年春季入学,1978级学生1978年秋季入学),1982、1983、1984、1985、1986年毕业,这几届本科生在读期间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体系基本上是属于第一个阶段的,即主要反映了传统的中央集权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大体上说,直到1985年以后入学的经济学科本科生,才逐渐转为用第二个阶段的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材,即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建议的13门核心基础课程为主,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教材。第二,之所以把第三个阶段的起始时间定为2004年,仅仅是因为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马工程”。实际上,一直到今天为止,我国高校经济学科的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材仍然主要是第二个阶段的,除了已经编写出12门经济学科教材(《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资本论〉导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区域经济学》《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评析》《公共财政概论》《世界经济概论》《发展经济学》),并已经在全国高校中使用外,最重要的是十分明确了要用“马工程”教材取代第二个阶段的教材。第三,所以,客观上,已经存在三种不同的课程设置和相应的教材。这个事实不会因为三个阶段时间划分上的粗糙而改变,即不会影响我们的讨论。
2.如何在前两个阶段课程设置及相应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设置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应我们国家市场经济体系的高校经济学科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教材。
改革开放以前从苏联引进的和以苏区当时工作经验来进行的、反映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那些教材肯定是不适用的。改革开放以后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建议建立的教材体系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怎么处理好相关教材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关系。我们新编的教材应该是反映中国现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与特色的。这是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点,同时需要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话语权。我们的话语权在什么地方?一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创造的奇迹,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很短的时间内人均GDP从1978年100多美元迅速上升到2019年1万多美元,这是一个奇迹;二是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许多现代经济形态(譬如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方面完成了超越;三是我们在建立和处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超越了他们。
第二点,我们应该充满自信。自信来自以下几点,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除了我们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外,我们已经比较顺利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社会空前绝后的壮举。通过改革我们形成了与欧美所有发达国家不同的,即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当然,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什么?优势是什么?到底和欧美国家不同在什么方面?这需要我们去总结。二是我们的经济仍然在很好地发展。三是我们国家中从事经济研究的人数众多,具有很好的前提条件和支撑。
第三点,我们也要明白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分别是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作,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当然是凯恩斯学派经济学的经典,后来1954年刘易斯创建、到1960年拉尼斯、费景汉完善的发展经济学或曰结构主义经济学也成为经典。这些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是不同时期人类理智对市场经济机制的探讨。因此,在建设我们自己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经济学科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体系时,我们首先应该把握包括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内的、被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也应该研究透上述各种经济学学派的理论。
第四点,我们要充分借鉴第二个阶段的教材。对第二个阶段发展起来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不能一棍子打死,一概否定,而是应该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以“扬弃”精神把这些教材作为建立新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之一。同时,对“马工程”教材也要重新审视,正视存在的问题,改进巩固提高。
第五点,我们要承认欧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学在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上有相当长期的探索和积累。从现实经济看,欧美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经历了手工坊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全球化生产等市场经济机制下的不同生产形态。从理论上看,自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诞生,市场经济理论已经经过了20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新古典学派理论强调了市场经济中供给需求之间的均衡,指出供给创造需求。凯恩斯学派理论扬弃了新古典学派理论的几个核心基石,首先是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信条”,指出供给需求之间的失衡是常态;其次,价格的充分弹性,提出“价格刚性”说。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提出并界定“理性预期”“政府政策的失效性”等。供给学派理论则是对凯恩斯总需求调控理论的反动,等等。从方法上看,从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计量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成熟起来的博弈论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机器学习等分析市场经济运行的方法和工具,对我国经济学界来说均为舶来品。这三个方面都是人类理智探索市场经济内部运行机制的结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有一些是需要我们扬弃继承的。
第六点,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经济学科教材需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先易后难;二是先编写成熟的,再编写其他的;三是先编写有共性的,后编写有差异的。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以后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建议设置并建立起来的高校经济学科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教材与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中经济学科教材的关系。具体说,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好现行占主导地位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与“马工程”教材的关系。笔者以为需要考虑如下两点:
首先,必须客观认识教材质量问题。就已经存在的上述两套教材的编写质量看,从整体上客观地说,“马工程”教材不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质量上很难说完全达到了预期的水准,以至于出现了部分高校教师不愿意使用这些教材的尴尬局面。
其次,如何正确看待第二个阶段形成的教材。这里恐怕有一个基本认识需要明确,那就是除有些教材需要再仔细甄别意识形态外,有些教材基本上不存在意识形态问题,即像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一样。这些教材是否能够从不同领域(宏观、微观、金融、财政等)解释现实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回答应该基本上是肯定的。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许多经济学家已经提出他们自己的经济学的危机,指控他们大学里讲授的经济学没有解释当代经济现实。但是,我们绝不能熟视无睹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怎么样,欧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科课程设置和现有的教材仍然在使用。而且,由此形成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是,欧美国家按这套课程设置和教材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源源不断地充实到现实市场经济的各个行业、部门中,他们运用这套课程体系和教材所传授的有关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知识,或者在现实市场经济中从事自己的工作,或者在高校中向后来者继续传授这些知识。另一方面,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也越来越像这些知识的拷贝版。当然,这些知识不能预见经济危机,所以不能准确地告诉人们经济危机何时爆发。
人类的理智非常喜好建设,而真理无止境。人们经常在一座理论大厦建立起来以后,又把它拆除,扒开地基,看看地基是否牢固。我们在设置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经济学科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点,必须充分继承经济理论几百年的发展、积累获取的精华,必须充分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比较成熟的具有独特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在这“三个必须”的基础之上,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够形成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充分汲取了以往所有经济理论的精华的、高质量有分量的高校经济学科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