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12-07 13:54
教学与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经济教材

宋 敏

经济学教材建设是关乎人才培养及经济学发展的大事,非常值得经济学者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学里经济学教材五花八门。许多老师用英文原版或翻译的教材,也有一些老师用国内学者自编的教材。来自西方的原版教材可能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有较好的描述,但这些教材的基本原理及案例都来自西方的经济实践。国内自编的教材大多立足于中国自己的经验,但对中国经济运行的一般性原理缺乏深入总结与提炼,也缺乏与西方主流教材的融合、补充和借鉴。

要编好融合中西方智慧及中外经济实践的适合于中国学子的教材,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1. 有没有中国经济学?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国经济也是市场经济(至少是在市场化的经济),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市场化的道路,诞生于西方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我们知道,在主流的西方经济学教义中,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竞争所导致的价格充分反映了资源的稀缺性。因此,价格机制能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当然,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垄断、外部性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会对价格机制形成扭曲,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即所谓的市场失灵问题。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监管及社会的监督,如反垄断法、反内幕交易法及媒体的监督等。政府在具有外部性的环保及公共品供给方面也是责无旁贷的。另外,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及监管条例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市场是第一位的,政府对市场是起到维护、纠偏及服务的作用。

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自然是首要的。任何对竞争机制的损害如垄断、所有制歧视及对信息的扭曲都会严重伤害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效性。当然,相比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所运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提倡收入平等及共同富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我国经济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会更加关注前者。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应避免出现严重的居民贫富不均及区域、城乡的不平衡发展。另外,因为我们推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在市场与政府、市场与监管的关系上也非常重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应更加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2.何谓中国特色?我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特色主要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展经验对经济学的启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其一,发展是硬道理。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纠正了之前长期执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我国一直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个人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应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对比西方某些国家,我们看到许多政治对经济的干扰如利用贸易战和科技战扰乱企业的正常投资与贸易,凡此种种行为无非为少数政客一己私利,开历史之倒车,肯定会碰得头破血流的。其二,坚持改革与开放,持续推动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改革与开放是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宝,必须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为手段的正确改革开放的方向。改革与开放永远在路上。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放开了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束缚,采用了联产承包制,释放了亿万农民的活力,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粮食问题。其后我国逐步放开了价格管制并推动了国企的产权改革。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逐步开放并在全球化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其他转型及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三,妥善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宏观经济中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必须把握好稳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理解其动态平衡的本质。适当的发展速度能帮助我们解决经济中长期存在的矛盾,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但过快的发展速度也可能带来产能过剩及资产泡沫等问题,给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挑战。其四,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需准确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例如,通过对资本项目的有效控制,我国成功规避了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货币政策方面,我国一直采取较为谨慎的手段,没有紧跟西方国家的超级量化宽松和负利率政策。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我国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实践证明是符合我国经济实际的。另外,我国各级政府都是发展型政府。政府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扶贫攻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决策者就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挑战权威,通过经济特区的方式,探索经济开放的经验并予以全面推广,践行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相反,一些西方学者,特别是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盲目相信市场万能,推出一套所谓“华盛顿共识",企图套用在所有的转型及发展中国家,其失败是必然的。当然,我们也须自我警惕,中国的成功经验也不能简单套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任何国外的理论与经验都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才能有效指导本国的实践。正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带来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一样,西方经济学也需经历一场本土化才能真正指引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其六,倡导全球化与“一带一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较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在其国内经济政策的高度政治化及反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我国的经济政策越来越凸显其专业性及开放度。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有责任继续高举全球化的大旗,推动慧及全人类的全球化。为此,中国应更多关注全球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努力实现全世界人民共享全球化的成果。

3. 新技术变革对经济学的冲击。其一,基于信息科学的网络经济充分体现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力量。传统经济学中许多规则如边际收益递减在网络经济中遇到了挑战。在网络中增加一成员不仅不会给网络中己有的成员带来额外成本,反而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收益。网络经济中大家共享信息,互通有无,产生了1+1>2的集聚效应。其二,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所产生的大数据催生了数字经济。数字成了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要素。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相比,数字可以共享,可以反复使用,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使用,流动性极强。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挖掘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可帮助传统产业如农业、工业、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提质增效。数字经济的内涵及其运行规律对传统经济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其三,中国在这一场技术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据统计,数字经济已占全国GDP的三分之一。中国已逐渐形成以电商+物流+生产商的C2B商业模式,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我国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的边界与产业的划分日渐模糊。以淘宝网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创造了大量的个体电商户,也极大地丰富了消费品的供应。我国在金融科技方面也产生了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支付及金融与保险服务。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数据价值的充分体现仍有赖于数据交易市场的发展。因此,政府对数据的确权及使用的监督极为重要。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数字政务服务也迫在眉睫。中国经济的数字化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中国经济学者们有责任对数字经济进行深入的研究,为经济学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新技术变革迅速进入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为主导的新阶段。在工业界,日益成熟的机器人技术逐步取代了非熟练工人。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工厂将逐步成为智能控制的无人工厂。在服务业界,科学家与工程师们也在努力打造能够提供更多精致人性化服务的服务机器人。机器替代工人这个经济史上的老问题在新时代中又被提出。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此相关,人工智能的发展则对高技术含量的工种带来了挑战。例如,在医疗领域,人们发现基于机器学习原理的医疗诊断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师。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在语言、数学等教学方面超越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更有甚者,人工智能在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也大放异彩。这些进展无疑对经济学带来新的挑战。人类社会是否会进入少数精英控制的时代? 马太效应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是否越来越严重? 发展中国家是否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新的时代,经济学怎样回答公平与效率这个古老的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学者面临的挑战,也是全世界经济学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4.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及其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基于笔者在中美两地多年的生活及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经验,我总结出中西方思维方式有以下差异:其一,整体与个体的思维。西方人似乎对个体与细微之处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而中国人较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有更强的综合能力。西方学者往往能对某个细小的问题进一步分析,研究其细微的差别,并花费巨大的精力反复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其严谨的科学精神值得赞赏,但经常在大的方面无所创新,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许多中国学者则偏好宏大问题的研究,对宏观、整体的方向有较好的把控,但严谨性和科学性有待提升。怎样结合整体与个体思维的优点,研究重大问题时不失严谨的态度,研究细微问题时能见其一般性和重要性,是摆在中国经济学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其二,灰度与黑白思维,西方人较容易用非黑即白的方法看待问题。如近年来美国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就反映了其决策者的简单黑白思维,武断地认定因为中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于欧美国家,则中国的崛起一定是对美国威胁。而中国人更具备太极式的灰度思维,明白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非友即敌。许多情况下可以化敌为友,求同存异,追求共同的利益。其三,动态与静态思维。中国人更具备复杂动态的思维,明白矛盾双方的互相转换,而西方人倾向于静态的思维;虽然辩证思维方法同时源自中西,但似乎其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占主流地位。可幸的是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唯物辩证法是主要的思想工具,仍为我国广大学子所熟悉。因此,在学习、借鉴改进西方经济学时应有意识地运用中国人的动态思维优势。其四,和与同。中国人更加强调和而不同,而西方人片面强调同一性。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中国人骨子里是实用主义,信奉拿来主义,历史上儒释道并存。而西方可能因为一神教的原因更容易信奉单一的意识形态。之所以提出中西方这四大思维差异,主要是与我国经济学者共勉,在引进与消化西方经济学时要留意西方思维惯性对其经济学及政策的影响。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暴露出西方市场原教旨学派的市场万能论的局限。另外一个例子是前些年西方大力推动的所谓“华盛顿共识”,在僵化的意识形态指引下,片面强调市场化与自由化,忽略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历史传统及制度。自然,推行“华盛顿共识”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皆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而中国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战略,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真正做到了稳中求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因此,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学中,中国学者要主动运用中国人的思维优势,同时虚心学习西方人的长处,积极推动经济学的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学教材的建设离不开对中国经济的本质、中国的经济实践、新技术变革对经济学的挑战及中西方思维方式异同的理解。中国经济学教材的建设是基于对中国经济的深入研究及对经济学一般原理的创新上的。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学者有责任研究总结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及一般规律,为市场经济学的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全球学子对中国的经济研究及中国经济学教材的建设一定会越来越关注的。

猜你喜欢
经济学市场经济教材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教材精读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