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桂影 (大庆师范学院)
黑龙江旅游演艺的发展,绝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在多方面具有突出的可行性。首先,从旅游资源来看,黑龙江地处祖国的东北边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牡丹江镜泊湖风景区、漠河北极村、哈尔滨太阳岛公园等,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且不仅是这些秀美的自然风光,黑龙江的文化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有34项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项目,而且还有着独特的城市文化。以哈尔滨为例,作为二十世纪前后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大量的俄侨来到哈尔滨,由此诞生了独有的俄侨文化。特别是在音乐方面,前来的俄侨中,不乏有专职音乐教师和音乐爱好者,他们来到哈尔滨后,开始广泛兴办学校,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1961年开始,哈尔滨喀什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成为了中国三大音乐节的之一。可以看出,黑龙江的旅游和文化资源都是十分丰富的,完全可以打造出旅游演艺精品。特别是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新契机,需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新机遇。
当下,伴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地的旅游演艺层出不穷,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很多地区的演出虽然在开始阶段有着十分轰动的效应,但是一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展示出特色文化。以旅游演艺的开山之作《印象刘三姐》为例,该作品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展示出了当地壮族人民特有的生态文化,这种文化是当地所独有的,也是为外地人所未曾体验过的,所以最能吸引人、打动人。反观其它演出,却将重点放在了形式方面,一味追求宏大的场面和纷杂的视觉效果,虽然可以给观众一时的震撼,但是却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很少有人进行第二次观看。所以一定要把创作的根基植根于特色音乐文化上。对此黑龙江也是独具优势。以俄侨音乐文化为例,这就是其它地区所没有的。二十世纪初,大批俄侨来到哈尔滨后,开展了一系列音乐创作、演出和教学活动,使哈尔滨在短时间内成为了远东音乐名城,直到今天还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一个独特的素材。对此可以将这段历史在新的舞台上进行展示,详细展示俄侨音乐文化在哈尔滨的百年发展历程,以代表性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演奏作为核心内容,带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旅游演艺的推出,并不是跟风应景,而是有着深刻必要性的。世界上最早的旅游演艺,当属1896年上演于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下歌剧《阿依达》,此后又先后有多部歌剧回到故事的发生地进行演出。1998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图兰朵》在北京上演,带给了观众以极大的视觉震撼。2004年,国内旅游演艺的开山之作《印象刘三姐》在桂林阳朔上演,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好评。此后,全国各地先后有多台旅游演艺陆续上演,特别是文旅融合的理念提出后,旅游演艺已经成为了全国各地风景名胜的“标配”。之所以对旅游演艺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目的在于阐明其合理性。百年来,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优秀的旅游演艺作品始终是受到普遍欢迎的。今天,文旅融合的提出,则又有为旅游演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作为黑龙江来说,也应该认识到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一场真正富含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认识到这种可行性和必要性之后,还要树立起长远的发展理念。因为旅游演艺与一般演艺不同,是需要每天上演的,如何保持较强的吸引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对此需要在构思之初,就要考虑到该问题,预留出一部分空间,为今后的丰富和扩展做好准备。在日常演出中,虽然难有时间进行全面的创新,但是仍然要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可以从局部一点一滴的开始。比如著名迪士尼游乐园,就常年坚持三三制原则,每年分别保留、淘汰和新建一部分的项目,以尽可能的带给游客新鲜感。所以在黑龙江旅游演艺的开发过程中,也要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理念,方能保证这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旅游演艺是文旅融合的产物,推动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其重要使命之一;另一方面,一场旅游演艺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如果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将会对今后的发展产生决定影响。所以基于这种情况,就需要眼光外放,以产业融合的形式发展,将旅游演艺视为一个生态链,这个生态链越丰富,诸多参与方获得收益也就越大,后续发展的动力也就越足。具体来说,首先是与旅游业的融合。旅游演艺本身就是文旅融合的直接成果,所以应该也必须推进两者的深度融合,特别是要促进“从旅游看演出”到“从演出看旅游”的转变,突出旅游演艺的价值和作用,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收入。而且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旅游演艺都是在晚上进行演出的,由此也要求景区要充分做好住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解决好后顾之忧。除了与旅游业的融合外,也应该探索更多的产业融合方式,凡是可以和旅游演艺产生联系的,都可以进行融合发展。比如《印象刘三姐》带动的大红袍产业的热销,《泰山封禅大典》开发的封禅白酒等,无论是收藏还是馈赠,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佳品。其中的关键在于一种因果关系的构建,如果观众认可了这种因果关系,也就是实现了有机融合。所以不能以孤立的眼光看待旅游演艺,而是要始终以长远的、联系的目光进行审视。特别是在旅游演艺发展之初,其基础和经验都是薄弱的,也急需在其它产业的帮助下进行抱团式发展,获得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一方面,旅游演艺多以真山真水为舞台,演出规模是十分庞大的,动辄便需要上百名演员。另一方面,旅游演艺还要与其它产业融合,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所以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有着较高的要求的。但是现实中,多数地区的旅游演艺都陷入了人才困境中,成为了发展的瓶颈所在。所以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对此一个有效的解决渠道便是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合作双方应本着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以多种形式开展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1]高校是一个地区的智力库和人才培养基地,并肩负着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任。当下,多数高校的专业建设都是十分齐全的,特别是与旅游演艺相关的地理文化、音乐、艺术设计等专业师生,都可以在旅游演艺的发展中大显身手,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以旅游演艺机构应该和地方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出具体的联合培养计划。比如可以将地方音乐文化,以主题课程的形式在校内开展,让学生对地方音乐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毕业后可以直接从事相关工作等。又比如可以由学校和旅游演艺机构签订协议,将对方建设为人才培养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排练,作为演出的主力军。学生们都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正是最佳人选。此外,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对旅游演艺发展进行专项研究,并将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中,为旅游演艺的发展只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只有以坚实的人才队伍为保障,旅游演艺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长的空间受到挤压。”[2]作为黑龙江来说,其旅游文化和音乐文化都是丰富而独特的,完全可以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成为文旅融合的成果和标志。对此必须要认识到其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其它省份的成功作品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善于结合自身实际勇于创新,在获得良好创作效果的同时,体现出当代艺术工作者的文化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