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管弦器乐奏鸣曲中独奏与伴奏配合的探究
——以四首器乐奏鸣曲为例

2020-12-07 09:08:33王璨雪儿王俊伟广西艺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呈示部大提琴大调

王璨雪儿/ 王俊伟 (广西艺术学院)

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春天”,OP.24,No,5》第一乐章

这是一首基本上可以说各大院校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都要学习的一首曲子。“春天”实际上是后人根据作品的风格内容而取的别名。此曲创作于1801年,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风格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古典乐派的风格。

首先希望同学们能去了解和体会为什么后人都把它唤作“春天”。起源并不是最重要,而是之所以被叫做“春天”,首先这首曲子建立在F大调上,具有大调的鲜明灿烂的色彩;其次则是需要学生们去体会小提琴声部旋律的走向,以及与钢琴声部交织在一起的音效。

乐曲一开始,由小提琴声部奏出第一乐章的主题句,前半句从F大调的中音开头,由一直级进进行加一次八度跳进进行的音型组合而成,和声走向为I-VI-II,即从大三和弦进行到小三和弦;后半句旋律线条可以明显看到三次的大跳进行,并且最后出现了小连线与跳音的组合,和声走向为II-V7-I-VI-II-V7-I,不断在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之间交替,以及出现了六级阻碍终止,最终还是进行到主和弦,和声进行比较曲折。前半句在旋律和和声走向上体现出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后半句即应该演奏得比较生动活泼,体现出明快的有生机的音乐形象。

在第一乐章中整个呈式部主部,钢琴声部都是这样分解和弦形式的织体,音型比较密集,这时候需要小提琴声部的同学把自己的音色演奏得非常的明亮与多变,否则就很容易与密集的钢琴伴奏织体“混”在一起,不能体现出两种乐器之间不同音色的层次感,这需要学生对弓法的运用以及乐思的理解作出深刻的分析。同时,钢琴伴奏声部只需要在每小节开头给一下重音就好,左手弹出沉厚饱满的音色,右手声音不能过于尖锐明亮,以至于会盖过小提琴声部的音色。其后,两个声部交换,由钢琴声部重复主题旋律,小提琴声部负责伴奏织体时,则需要钢琴声部演绎出优美明亮的音色,小提琴声部体现出“轻声细语”的形象。主题句的呈现非常重要,体现出学生对整个第一乐章的分析与理解,也影响着对乐曲后面部分乐思发展的演绎,同学们一定要思考和把握好主题与发展之间的联系。

连接部后,到达钢琴声部与小提琴声部交流更为密切的副部。旋律在小提琴声部,除了小提琴自身的音色对比之外,其热烈昂扬的音乐氛围则由钢琴声部不断重复、上行并渐强的柱式和弦来烘托,这里钢琴得演奏得接近断奏,体现出sf(突强)的爆发力,以及不断渐强,向上走的方向性。之后旋律则从小提琴转到了钢琴声部,并且小提琴声部以跳音演奏分解和弦的形式与钢琴声部形成紧密对话关系,这里需要两个声部都演绎得非常具有表情,注意连奏与断奏时音色的对比变换,以及两个声部之间横向的乐句感以及纵向上的旋律交接感。发展部则由乐曲的主题动机引入,接着以副部主题作为发展材料,小提琴与钢琴两个声部之间进行着更为激烈的对话。

整个发展部的后半部分,先由钢琴演绎着转到小三和弦上的副部主题的“切分旋律”材料,小提琴以跳音和小连线音符的组合拉出此曲中首次出现的三连音音型,增加了乐曲的紧张感与动力感,两小节之后又由小提琴演绎回到大三和弦上的副部主题“切分旋律”材料,钢琴以三连音音型弹奏快速上行又急速下行的分解和弦,如此往复来回4次;最终在小提琴声部以双音形式重复4次“切分动机”与钢琴声部重复4次上行的分解和弦的、两个声部的激烈撞击中,完成其基本展开部分。然后经由两个声部交织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属准备部分,结束展开部,到达乐曲的再现部。再现部结构与演绎与呈式部基本上大同小异,这里不再赘述,比较有趣的是乐曲的结束部,需要两个声部配合得天衣无缝,则会显得尤为精彩。

乐曲结束部分,钢琴声部双手同时演奏得颤音,使得音效非常的明亮华丽,需要演奏得非常具有颗粒性同时音色清脆透亮,指头清晰,接着又是两个声部之间的对话,钢琴声部到了大字组低音区,应把旋律演奏得沉稳优美,同时小提琴声部的呼应,就显得尤为妩媚可爱,是两种不同性格的反差与交流。最后在钢琴声部担任旋律对话,小提琴声部演奏不断重复的三连音音型后,最终以两个声部共同奏出急速级进的密集音型与有力的八度,结束第一乐章。

小结:这首非常典型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其在西方室内乐中的地位自不必多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去练习、学习和研究它,培养感性上的多声部音乐听觉,以及从理性上客观地去分析它的乐思与演奏方法,从而建立起多维立体的音乐思维,从小提琴与钢琴两个声部不断对峙抗衡又统一协调的关系中,去体会音乐内容的丰富有趣,去分析思考音乐材料的运用安排,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练习时该使用的方法,以及规范每次演奏时的心态。

二、弗朗茨·舒伯特《a小调大提琴奏鸣曲“阿沛乔尼”》第一乐章

舒伯特是浪漫派早期的作曲家,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同样,他的器乐作品,旋律也极其优美,这首“阿沛乔尼”奏鸣曲在当时原本是为“阿沛乔尼”提琴而作,如今大部分都用大提琴来演奏。

乐曲一开始先由钢琴声部奏出在a小调上的主题旋律,前4小节和声上采用I-V-I-IV-I的进行,巩固了a和声小调的调性,也奠定了整个第一乐章的情感基调——具有小调色彩的黯淡,带有淡淡的哀伤。乐曲的最开始,大提琴在钢琴前奏之后奏出呈示部主部主题,钢琴前奏的伴奏织体以柱式和弦为主,在这里,钢琴声部的同学,左手切不可弹得过重,而应该在弱奏中把手臂的力量沉下去,烘托出低沉内敛的氛围,随着大提琴旋律的进入,钢琴声部变成分解和弦与柱式和弦结合的织体形式,同样需要保持柔和的音色。而大提琴旋律其实是在钢琴前奏最后一小节中的属七和弦到主和弦解决之后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同时具有与钢琴对话的含义。在通过连接部转到C大调之后,大提琴演奏出呈示部副部主题(在“a tempo”处开始),建立在a小调关系大调——C大调上的副部主题旋律,首先从调性上给人较明亮的色彩,其次大提琴声部的旋律由疏到密,以及小连线的出现,也使其显得较为生动活泼,同时从谱例中也可以看出大提琴与钢琴两个声部一直在进行着紧密的对话。与呈示部主部不一样,这里的钢琴声部的柱式和弦需要演奏得轻巧而富有弹性,衬托出大提琴声部较为甜美可爱的形象。到了呈示部的结束部分,虽然仍旧停留在C大调上,但是整体氛围稍微缓和了一些,大提琴声部音型由密到疏,具歌唱性,钢琴声部也应回到温和低沉的音色,使这部分具有结束感。从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呈示部主部的结束,在反复记号前,在1房子用一个a小调的属七和弦,暗示转回乐章开头的a小调,而2房子则用一个F大调的属七和弦,表明展开部即将在F大调上进行表达。

展开部由呈示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当做发展材料。首先是由钢琴先奏出一个弱起小节的四分音符,紧接着大提琴在下一小节第一拍的后半拍进入,这个地方除了需要双方都对拍子的进行具有非常精准和良好的默契之外,也需要大提琴把钢琴声部旋律放在心里,与钢琴声部一同呼吸,同时,也建议钢琴声部的同学在弹奏这一个四分音符之前,做一个小小的呼吸,作为乐句开始的体现。展开部如同呈示部一样先由钢琴担任旋律声部,大提琴拨弦与其配合,这里需要钢琴声部把八度旋律演奏得非常连贯,作好强弱与音色的变化处理。而谱例中大提琴的长音符往往也是合伴奏中较常出现问题的地方,这里需要大提琴的同学一定得把钢琴声部的旋律与自身融为一体,要把两个声部看成是一个整体,共同完成着和声与多声部旋律的进行,不仅更有利于合伴奏时的效率,也会使两个声部的音乐更为紧密融合,促进同学们多声部听觉的培养。在合作中,除了也需要大提琴声部在拉长音的同时,也将钢琴声部旋律在内心歌唱之外,在音乐上也需要双方共同作渐强的音量音色变化,大提琴声部也应随着钢琴声部柱式和弦音量的越发厚实而演奏得更加有力。在谱例中最后几个小节进入到展开部的结束部分,为呈示部的a小调进入作属准备,钢琴声部的连续切分节奏使得两个声部之间旋律的交织感更为密切,这里需要两个声部音色非常的融合与统一。在进入呈示部之前,笔者希望更多的不是两个声部的同学抱着在一起数着拍子和伴奏的心态,对待这里的长音,应该更多地去体会它们在音乐含义与乐思进行中的意义,在稳定自身内心节拍的基础上,共同去作它音乐上的表达。

乐章的再现部仍旧是以两个声部之间紧密的对话在进行着,这里不再赘述,在结束部,我们可以看到由A大调转入它的同名小调a小调,运用的是呈示部连接部的旋律材料,大提琴声部像是在进行着独白,需要严格作出休止符,从而在音乐上演奏出每个短句子的分句感,钢琴声部则需要用低沉黯淡的音色烘托出整个氛围。

小结:这首浪漫派早期的器乐奏鸣曲代表作,旋律上极具歌唱性与抒情性,在不同的段落需要钢琴声部通过不同音色的控制来制造不同的氛围,同时大提琴声部与钢琴声部的对话尤其密切,需要做好两个声部之间既有对峙又有融合的音乐处理,相信通过这首乐曲的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多声部听觉素质。

三、米哈伊尔·格林卡《d小调中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极具俄罗斯民间音乐的风格与调式特色,这首建立在d和声小调上的中提琴奏鸣曲,以中提琴特有的音区音色特征,表现出独特的音乐性与艺术性。

乐章的开头,先由钢琴奏出呈示部主题旋律,前4小节使用柱式和弦织体,奠定d和声小调的调性以及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热烈性格,后4小节以分解和弦织体为主,旨在减弱钢琴声部音量来为中提琴旋律的进入做准备。整个开头,需要钢琴声部的同学把渐强减弱做得非常的夸张与淋漓尽致,表现出浓郁的个人主观色彩,使音乐具感染性。中提琴声部开始演奏主部主题之后,钢琴声部同样以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交替的方式进行着,在这里同样需要中提琴声部的同学通过自然生动的渐强减弱,表达出浓烈的情感色彩,同时钢琴声部也配合着他们共同作着渐强减弱,两个声部之间的音乐要达到高度的一致与融合,才能在乐曲一开头就极致地体现出作品的风格,抓住听众的耳朵。紧接着开始出现钢琴与中提琴声部较为交流频繁的对话,同样希望同学们在合伴奏时不要抱着数拍子的心态,而是将两个声部的旋律都烂熟于心,始终抱着双方是共同去表达音乐而不是“只为对好节奏”的目的。同样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于古典时期和浪漫派早期的作品,这首民族乐派的作品,更喜欢在短句子中作夸张的渐强与减弱,这需要演奏者们双方做到非常的默契。连接部,在稍快一点的拍子上演奏,增加了些许的紧张感,需要钢琴声部演奏出颗粒性与音符向上的方向性,同时中提琴声部的两次下行也是与钢琴声部的两次上行形成听觉空间上的平衡,需要二者配合演奏得具有趣味。在中提琴拨弦的部分,需要两个声部共同作出长句子的渐强与向上的方向感,最终以抢收结束,过渡到呈示部的副部。呈示部副部主题在d和声小调的关系大调——F大调上进行,极具歌唱性,在调性色彩上与主部形成对比。两个声部都应该共同演绎出明朗的音色。不断进行的两个声部之间的对话使听觉给人更加丰富之感,需要两个声部从音色与语气上都配合得非常完美,两位演奏者达到情感上的高度统一。结束部,钢琴声部及其华丽,除了需要钢琴声部的同学具有高度的技巧之外,还需要作出音量与音色上的变化,同时又不能因为音符的密集而盖过中提琴声部的旋律的音量,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们去放慢速度练习。最后在华丽的上行音符中,在F大调上结束呈示部。

展开部的第一句是从小节中的第二拍开始,这里除了演奏者双方对拍子的内心听见要精准默契之外,建议双方都在这个重音音符出现之前,共同做一个呼吸,以求达到音乐上的融合与统一。展开部以主部主题作为发展材料,中提琴与钢琴声部双方不断交替演奏者以上进级进为主的三连音,不断增强着乐曲的紧张感。在中提琴声部拉长音的时候,需要同学通过对弓子力量的运用,与钢琴声部共同作出渐强的处理,进入到发展部的最高潮和精彩的部分。到了再现部的副部,我们可以看到在d小调的同名大调——D大调上进行,中提琴与钢琴声部之间的对位形式也更为丰富,需要钢琴声部使用连奏的弹奏方法。乐章结束在明亮的D大调上,与乐章开头较深沉黯然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着深刻的呼应与联系,这里的结尾需要演奏者双方都演绎出有力、明朗的音色,体现出肯定、果敢的音乐性格。

小结:这首中提琴奏鸣曲在d和声小调上开始,结束于其同主音大调——D大调上,首先从整体来看,是一个由哀愁情绪走向坚定勇敢的过程,在明确这样的乐思发展之后,需要演奏者双方将其联系到乐曲进行中,讨论不同音乐材料横向与纵向上的发展关系,持着“共同表达音乐”这样的目标来练习与演绎。

四、弗朗西斯·普朗克《长笛与钢琴奏鸣曲FP.164》第一乐章

普朗克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法国“六人团”成员之一,其作品既具有典雅精细的特质,又具有清新明快的个人风格。这首长笛与钢琴奏鸣曲是其代表作之一,因其丰富幽默的和声以及多变的音色,使其极具舞台感染力,非常有助于培养独奏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这首长笛与钢琴奏鸣曲,其“奏鸣曲”表达的是一个体裁与风格上的概念,而非指曲式结构,实则为一个三部曲式。

乐章的开头,长笛声部开门见山地驶入,其在高音区的歌唱与钢琴声部中音区的分解和弦形成空灵的音响效果,奠定整首乐曲的听觉基调。在长笛半音下行的颤音作减弱之后,接着是长笛与钢琴两个声部同时以六度的关系进行的上行音阶,这里需要演奏者双方都做夸张极致的渐强,体现出其风格特色。其后钢琴声部对主题的材料重现,需要演奏的同学用右手4指和5指勾勒出连贯的旋律线条,以及做出乐句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接着,长笛声部一改之前的歌唱性特色,演绎富有跳跃性的音符,需要钢琴与其配合共同表现出向上的方向感,在这里钢琴声部不需要踩踏板。一小段的变化之后,接着又回到主题旋律的呈现,音乐形象变换非常迅速,需要演奏者双方具有非常灵敏的音乐表现力与控制力。其后,以钢琴的柱式和弦形式的旋律,逐渐过渡到第二主题。这里钢琴声部需要演奏得连贯与沉稳,为其后长笛声部旋律的进入做好铺垫。在长笛唱出之后,钢琴一直辅以切分的节奏型伴奏,推动者旋律一直往前走动的进行感,长笛声部也要善于捕捉到钢琴声部的拍点,来使自己的附点节奏型演奏得更为精准和精彩。

当再次重复第二主题旋律时,两个声部都整体放大了音量,钢琴更是由单音增加到和弦与八度,钢琴声部的演绎应烘托出厚实而立体的音效,长笛声部则应吹奏得更加铿锵有力。紧接着长笛声部又通过颤音与下行使音乐形象突变,需要表现得非常灵动而有趣,为再现做出准备。乐章的尾声段落,长笛以pp和ppp极弱的音量吹奏,钢琴声部也不断向低音区行进,两个声部虽然音量极弱但却是往两个不同方向的走向,极富听觉空间,在这里长笛的演奏要极具音色变化,同时钢琴声部的柱式和弦也要体现出丰富的音色,在结尾处给听众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小结:这首长笛与钢琴奏鸣曲,虽称作奏鸣曲,但实际上是一个三部曲式,调性上不停的变换体现出了新古典主义的特色,也对演奏者的音色表现力与控制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作为一首近现代作品,很大程度上探求了长笛这个乐器的多种音色的可能性,需要长笛演奏者具有敏锐的听觉,对钢琴声部的和声与织体都要进行深度的研习与分析,从而规划在不同和声下对不同吹奏技巧的使用。同时也要求钢琴声部的同学具有灵敏丰富的内心听觉,去与长笛声部共同完成不同音乐形象的表现与变化。

以上四首曲目,都是笔者联系工作实际,选择的每个乐器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实际上,无论是否是某个乐器的学习者,都应该广泛涉猎不同的西方音乐题材形式,通过对室内乐作品的学习来培养我们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思维,以及建立起牢固的多声部听觉系统。笔者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每一首作品的时候,不能仅仅抱着把其技巧练习到位、合伴奏卡上节奏的这样的最最基础的要求,而是应该通过对这首乐曲的学习,看到作曲家们对音乐材料的运用,以及和声织体的不同组合形式所带来的听觉上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从而不断增长和扩充我们对于西方音乐作品的了解程度,在练习过程中和舞台演出中不断增强我们的多声部听觉素质,提高音乐的分析能力与表现能力。

猜你喜欢
呈示部大提琴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 09:21:46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10:12
D 大调赋格 (钢琴小品)
当代音乐(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G大调随想曲
ViVi美眉(2020年2期)2020-08-04 13:20:14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戏剧之家(2020年12期)2020-06-01 18:44:22
传承与引领
北方音乐(2019年24期)2019-02-10 03:55:56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8:24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15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特点
戏剧之家(2015年16期)2015-09-12 19: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