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教学的核心,教学需要通过知识实现其目的,对教学过程改进的思考必须直面对知识的审视,需要触及知识的核心与本质,进而理解何为深度教学。从知识的内在结构上看,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任何知识都是以特定符号作为表征,知识的符号表征是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人类认知成果的表达。逻辑形式是指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包括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和思维形式,说明了知识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怎样成为这个样子,在学习上是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意义是知识内具的促进人的能力、思想和精神发展的力量。意义是知识对个体发展的价值,体现了由“抽象知识”向“个人知识”的转化,获得个体生命的成长。
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内在于知识、统一于知识,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对知识表征符号的学习,但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符号的机械记忆则是浅层教学,深度教学要超越符号,达成逻辑形式和意义的获得,所以,从知识结构上看,深度教学是符号教学、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
从教材知识到个人知识,学生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杜威认为:书本知识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传授,而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即知识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体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这一过程恰似一个“U型”,有学者据此把这个学习过程称为“U型学习”模型:首先,把归纳提炼的知识还原为“经验”;其次,学生通过体验与探究对知识进行“自我加工”;最后,经过反思性思维,实现知识“上浮”,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理解的东西,即“个人知识”。个人知识是对书本知识的“个人化理解、自我建构并获得知识意义的增值”。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具体学科,其深度教学可以借鉴上述学习模型,挖掘课程资源,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下沉环节要把知识还原为社会和个人经验,对知识进行表征化、表象化、具象化处理。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对现象和存在的抽象和概括,具体知识有自己和其他判断相区别的独特表达和证据。杜威说“知识具有不可教性”,就是因为知识和具体经验相结合才可以教学,如果把知识从其赖以存在的背景和经验中剥离,便会成为无根基的概念和符号。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发生关联的学习材料,才能够实现深度教学。
例如,高中女生处于青春期,开始自我认识,追求美好,想要身体苗条匀称好看。在选项教学瑜伽课程中,为解决学生的这些实际需求,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多进行运动锻炼,加大运动量来消耗体内的脂肪,健身的同时还可身体匀称漂亮。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就会咨询教师:如何瘦大腿?如何瘦小腿?如何瘦腰腹?教师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原来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部分学生还有过类似的经历。于是,教师就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设计,采用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在瑜伽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讲解动作方法,动作原理,动作要点,练习次数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进行有效的锻炼。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力提高,听讲很认真,练习积极主动,还有同学自己增加练习次数,不断和老师、同学交流练习的体会成果和困惑。学生把体育锻炼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结合,掌握锻炼的方法,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提高了免疫力。解决了内在需求,学生的动力更足,达到了深度教学,也能为学生的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仅仅加工知识的符号,是浅层学习。在教学中,把知识和人类特定时期的认知方式和社会背景相适应,和学习者个体的生活经验相关联,才能使学生依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获得知识的理解,并推动知识的前进。
“U型”的底部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加工”的过程,是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从学习过程的整体性来看是最复杂、最深刻的过程。大多数“去过程”的教学活动就是简化了这一环节,出发点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验和探究是在经历知识基础上探求一种具有结果性质的理解。深度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知识,经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系统与综合化等思维活动,体验事物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发现知识所蕴含的学科思想,促进思维水平的提升,德性等意义的生成。
例如,在选项教学健身操模块,教师进行完基本的步伐、上肢动作教学或者成套动作后,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动作、队形的创编。创编的过程中,同学们要达到动作熟练,必须不断地反复练习,不断地体验。创编时,学生体验探究动作的同时,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探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领导力与同组队员合作协调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创编完成后进行动做展示。学生会为自己的集体荣誉,发挥自己的智慧,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度高,练习积极,不断体验,不断创新,不断探究,完成好的一套舞蹈作品,努力反复练习。完成比较好的小组,就有机会参加运动会开幕式或元旦晚会展示表演。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充分体验和探究,才能获得真知。教学不能按照课堂预设,走个流程,学生在“认知”上以为会了就万事大吉。深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形成和学科情感的真实流露。
有一种学习是“L型”状态,即还原成了经验、注重了体验,但忽视反思感悟,使完整的学习活动链条缺少了反思与建构的过程,没有形成个人知识。反思是个体探究主体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过程。深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反思自身,在学生和知识的相遇中,实现知识意义和力量的增加,促进学生生命智慧的成长,使公共知识作为“精神种子”在学生身上发育,形成自己的个人知识,形成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更高层次的处世哲学、思维方式和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许多学生在球类练习中,能够正确完成传球,运球,投篮,射门等技术动作,而且很熟练,但在赛场关键时刻又用不上,遇到拼抢激烈的比赛,往往表现平平,甚至手足无措。这就要求学生反思,所掌握的技战术如何在比赛中去运用,成为自己的知识,赢得比赛的胜利。学生在熟练掌握比赛规则,动作技术特点的同时,还要能把所学的技术动作,运用到比赛中。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是学生知识再生产的过程,经过体验与探究,最后应该落在个人知识的生成上。深度教学引起学生与自我的反思性对话,与个体的情感、精神、德性契合,成为“诗意的栖居”。
“U型学习”主要揭示的是深度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反对“一型学习”,即直接对知识简单的识记占有。但是“U型学习”的动力系统何在?学习的过程如何保持层层深入的连贯性?这就需要教师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投入。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思维方式,所采取的学习策略以及所付出的时间、精力等。学生的投入因素越多,学习的效能感越高。深度学习以深层次、高质量的学习投入状态为支撑,所以,教师的深度教学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的场域。
首先,应创造条件诱发各环节的学习投入。在还原环节,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快速运球进攻时,遇到对方防守时,采用背后运球、突然变向运球或者转身运球等动作绕过防守队员,成功突破;篮球跳起投篮后,正好遇到对方封盖时,就要改变原来的投篮动作,或者将球传出;这些都说明灵敏性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在学习篮球“三步上篮”时,教师设问篮球巨星乔丹,科比,姚明,你喜欢谁?你喜欢的明星有哪些标志性的动作?播放精彩的篮球比赛视频:其中有球员两步跨越后起跳,并飞行一段距离后,将球投入篮筐,引入今天学习内容:篮球“三步上篮”,利用对体育巨星崇拜及他们优美动作娴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要用好表扬、批评以及对话过程中的点评。教师要对达到学习标准的学生以表扬,并明确指出表扬的具体指向和内容;批评则应依据有能力改进的最近发展区,针对性指出具体的行为。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尤要注重点评,比如在足球模块《头顶球》教学中,需要学生大胆尝试,去做。对认真练习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口头表扬,竖个大拇指点赞,很棒,或者拍下肩膀,给个微笑,或邀请同学们一起鼓掌。对学生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可以提示:如,有些同学眼睛不敢看来球,球来了,就闭上眼睛,就提醒眼睛看球,目迎目送,主动迎接球。有些同学自抛自顶球时,抛的很低,无法做头顶球,可以建议同学把球抛得高一些。
“会挽雕弓如满月。”好的学习结果要有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质投入学习。引导学生从表层看得见的时间增加等行为投入向深度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才能真正成为深度、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