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荩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在小学高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学难度不断提升,教学主题不断扩大,教学任务不断加大。在此情况下,我们应在加强教学的同时,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借助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材料众多、展现方式多元等众多方面的优势,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如何融合信息技术?
客观来说,高年段的小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懂得认真听课、认真学习的道理。然而,学生们毕竟是儿童,具有儿童的年龄属性与身心特点,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且活泼好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们正襟危坐,亦步亦趋跟随教师思路开展学习,一则实施难度较大,二则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在摒弃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之余,需要注重融合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足、形式广、技巧多的特点,点燃课堂,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课堂教学状态。其一,化抽象为具体。高年段的小学数学,“数”与“形”两大模块交叉结合的比例大增,学生们的数学学习不再局限于直观易懂的计算层面,而推理、想象、逆向证明的内容越来越多。学习难度陡然变大,使得学生们对抽象性的概念、定理和学习主题难以理解,对数学学习存有畏难情绪。在导入阶段融合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以学生们熟悉了解的方式加以呈现,可极大促进学生们理解难点知识,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其二,变枯燥为有趣。枯燥感是学生们数学学习的一大阻碍。在导入阶段融合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主题与故事、游戏、生活关联起来,让枯燥而陌生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化,以此降低学生们学习的逆向体验,为教学工作的深入做好准备。
作为数学教师,应善于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环节,或故布疑阵,或开门见山,或循循善诱,迅速而准确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发散,驱动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们进一步深入到教学主题内。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如果不能专心致志而浑然忘我地进入到教学主题内,那么教学工作势必难以让学生们产生共鸣,换言之,学生们依旧处于被动“接收”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接受与获取,两者都是学习数学知识,但效果判若云泥。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诸多教师都明白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必要性所在,同时也在教学中积极实践,以各种不同的模式开展课堂互动。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在课堂互动环节大有作为。
众所周知,学习需要复习,需要巩固,需要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们事半功倍地进行数学学习,既学得轻松,又能名列前茅。手掌伸出,十指不齐。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们的课后数学复习具有明显的区别:有的学生兢兢业业,大量做题;有的学生在复习时候回顾课本,略有所思但又不求甚解;有的学生缺乏自我管理,不重视数学复习。课后复习十分关键、十分重要,我们在为学生们答疑解惑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们学会复习,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查缺补漏。在融合信息技术的数学课堂上,如何帮助学生们做好课后复习?其一,梳理知识,归纳要点。在课上,我们有的学生总是埋头做笔记,手不释“笔”,忙得不亦乐乎。然而,笔记虽然记录翔实,知识要点却没有进入心里。学生们做笔记可以,但应该在课后记,一边回忆课堂教学,一边记下关键点,从而加强学习印象。对于不善于捕捉、归纳要点的学生,不懂得记录重点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们加以整理。其二,课后实践,动手操作。在复习时,除了必要的习题巩固外,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鼓励学生们尝试数学小实验或实践类的数学活动。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横、纵向拓展课堂,选择其中某些实践性题目,对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利莫大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注意,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工作,在融合信息技术时,不能本末倒置,主次颠倒,避免教学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