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雨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伴随着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信息单向传递模式逐渐被双向互动模式所取代。互联网作为时下与人关系最为密切、可触达人群最多的媒介形式,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但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其利则必有其害,若不能对其正确合理的运用,网络空间就可能被错误的、负面的甚至暴力恐怖等极端舆论所占据,其影响常以野火燎原之势倍加扩散,毒害受众的思想与认知。在资本与娱乐的结合过程中,在网络时代自媒体的推动下,网络文化日益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娱乐日益成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泛娱乐主义对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审美观念、理性思维塑造等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负面效应,对其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的把握泛娱乐主义当代表现,更好的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一)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基本内涵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人际传播向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转化,网络技术的迭代加速了传播媒介和形式的更替,信息以前所未有覆盖广度和传播速度触达受众。加之信息生产者为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主动迎合受众喜好,致使信息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呈现出所谓“泛娱乐化”景象。泛娱乐主义正是以娱乐心理或其它娱乐性视角思考、审视、融合、对待其它一切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思潮,并以娱乐精神作为其价值追求内核。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其《娱乐至死》中所说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二)泛娱乐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当前,泛娱乐主义思潮随着社交媒体形式的更替不断衍生出新的传播形式(如快闪、直播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主体多元化
泛娱乐主义以迎合受众娱乐的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内容多以低俗调侃、恶搞戏谑的形式呈现,完全以满足人们的娱乐心理为标准,导致部分受众深陷娱乐无法自拔,并不自觉的成为娱乐制造与传播的源头,从而使得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即当信息生产者向受众进行传播后,继由受众对信息主动进行再加工与传播。诸如各类短视频、节目内容节选的分享与传播过程,在每一个传播节点,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起者。
2.内容潜隐化
泛娱乐主义以网络媒介为主渠道,在网络每天海量的信息传递中得以潜伏并不断吸收和借鉴其它社会思潮以“为我所用”。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复杂的社会思潮错综交织,泛娱乐主义逐步发展为以网络媒介为最适形式的社会思潮。在网络媒体中,一切都是可以被娱乐化的。如新闻标题、明星八卦、电商广告等,将娱乐元素与标题导向、事实陈述、媒体报道进行融合,从而促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无意识习得娱乐倾向,久而久之在其行为中予以表现。
3.表达碎片化
娱乐化信息通过“两微一端”及短视频平台等易于被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接受的形式大面积覆盖受众进行传播,使得受众的关注点集中于这些娱乐至上、独立运作的网络媒体中。同时,泛娱乐主义的影响具有强吸引力与内容零散的特征。各种娱乐八卦等信息能在满足受众窥探、好奇心理的同时,使受众获得短暂、愉悦的精神感触。然而,“泛娱乐化”的表达不会具有深刻的思想与内容,它只是简单的将娱乐标题、娱乐内容、娱乐形式进行展示,其信息多是不假思索的、不成体系的割裂的片段。
泛娱乐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肆虐猖獗,对我国网络环境的监管维护、国家历史的群众认知以及意识形态的安全保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认知,自觉抵制泛娱乐主义思潮的侵蚀。
(一)泛娱乐主义破坏网络环境“泛娱乐主义的核心就是‘娱乐’,娱乐超越了其应有的界限而向其他领域渗透,使得严肃的新闻、教育、宗教等等都渗入了娱乐元素——一切都可以‘娱乐’,一切也都可以被‘娱乐’”。泛娱乐主义倾向使得网络文化逐渐朝低俗、媚俗、庸俗化的“三俗”方向发展,为了满足低级趣味受众的喜好而不断污染网络空间。以直播为例,在互联网背景下,受众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直播内容进行收看,这就导致官方媒体类的受关注度远低于主播唱歌跳舞、讲段子类直播,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同时由于目前网络直播监管制度尚未完整成型,部分主播选择通过在镜头前表演“三俗”的话语或肢体动以获得更多的流量与经济利益。诸如此类现象对于社会文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严重的消极影响,与我们所提倡的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背道而驰。
(二)泛娱乐主义篡改社会历史
网络空间泛娱乐主义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对社会历史造成影响:一是以历史为内容的电视、影视剧;二是网络娱乐节目;三是自媒体意见领袖。在以历史为内容的电视、影视剧中,以宫廷剧和抗日神剧为代表,泛娱乐主义主要体现为歪曲历史,娱乐历史。宫廷剧多以后宫争斗等内容为主线展开,以女性视角夸大古代女性的地位和对政治的影响,受众在娱乐之外会潜移默化对历史产生错误认知,多部此类电视剧充分暴露出编剧为娱乐而娱乐,对历史的不了解与不尊重;抗日神剧往往过分英雄化抗日先烈,将革命先烈艰难险阻的抗日战争披上过分娱乐的外衣,以“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情节为代表反映出当代电视、影视剧胡乱的创作及不尊重历史的现状。在网络娱乐节目中,一些嘉宾以过人的口才、奇特的论点,用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为其目的服务,如调侃“狼牙山五壮士”等。自媒体意见领袖往往坐拥上万忠实粉丝,其推送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在固定圈层传播度较高。一些意见领袖往往根据时下粉丝及潜在粉丝的兴趣偏好不顾历史加以素材制作推送,以至出现调侃历史,污蔑英雄现象,如暴走漫画事件等。
(三)泛娱乐主义威胁意识形态
网络空间是人民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信息传递与分享的平台,信念塑造与强化的载体,但同时,网络空间泛娱乐主义思潮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侵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掩护。随着信息技术与人民生活的融合不断加深,针对我国政治、制度、文化、社会、历史等领域解构我国意识形态的阴谋日益加重。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人民群众,其识别与抵御敌对意识形态的能力参差不齐,理性思想在娱乐化内容的猛烈冲击下易受到侵蚀与瓦解。正如尼尔·波兹曼曾说:“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受众沉浸在娱乐生活中无法自拔,以“入睡前本想看十分钟短视频却不自觉看到深夜”等为表现,为之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会使受众一步步脱离现实生活,卷入信息茧房,包裹进偏好性壁垒,对党和国家、社会事业漠不关心。与此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会趁虚而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理想信念的感召力被大幅度弱化侵蚀。
在网络空间泛娱乐主义思潮的背后,是众多语言的喧嚣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瓦解与退却。我们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化解这一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针对公众思想政治意识因泛娱乐主义思潮影响逐步弱化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在网络平台展开更为有效的教育。为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就要来源于网民生活,富以通俗易懂的教育原理,并生动形象的加以呈现。其次,要开展对各类型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政治意识,提升话语规范,使其在发布涉及政治内容时有必要的严肃态度。最后,增强新闻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使其坚定的进行积极舆论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
(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网络空间泛娱乐主义对大众审美的扭曲和对普遍价值的解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着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历经实践检验的正确价值观,应作为网络空间主流价值观而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5]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应注重大众传媒演进的特点,探索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规律以有效传播。其次,主流媒体应及时采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技术形式,不断革新传播载体,努力传播主流价值观。另外,网络媒体要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传播内容更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避免传播以消费主义等为代表的泛娱乐主义文化。
(三)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泛娱乐主义思潮在我国传播影响范围之大,依赖于网络空间的主体多元,网络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因此,一是要构架起严格的监管机制,增强互联网领域立法与执法。依法制定相关政策举措,对各网络平台进行监督与规范,对违反相关政策法规的平台予以警告和教育,明确禁止通过网络直播和网络游戏进行大规模非法金融交易。二是加强对自媒体的监察力度,严格审查其内容的合理性与规范性,特别是触及到政治等领域的内容。同时实行责任到人制,严肃追究生产或传播腐朽、落后文化自媒体博主的相关责任。三是要将网络实名制真正落到实处。互联网平台与其它媒介形式有所不同,其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与隐匿性,如果不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有害信息则会较易被广泛传播开来。因此,各网络平台要针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实名认证,以此作为问责的支撑点。四是要加强对网民的素质教育,逐步提升我国网民鉴别虚假、有害信息的意识,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提升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培育网民自律意识,严格遵循互联网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