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淡宁
时效性一直是新闻的生命。作为衡量新闻的决定性标尺,在移动互联网日益发达,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的今天,内容订阅者对新闻内容时效性的要求也变得更加苛刻。
如何在这个时代留住内容订阅者,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必须不断思考的命题。在无法完完全全确保打出“第一枪”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破题”?
新闻固然是要求新的。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在采编工作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需要唱“四季歌”的时候:春季太子湾公园赏花又是人山人海,夏季高温天里坚守岗位的人太不容易,秋季国庆节来西湖旅游的人数再创新高,冬季眼看着又要迎来新的一年了,等等。要将这些内容变得可读,除了挖掘出其中新的元素之外,还要对其进行符合传播规律的多层开发。而在融媒体传播时代,用户其实可以为生产者提供开发的思路和角度。
2020年的春天,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人无法像往常那样毫无顾忌地走出家门踏青赏花。因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客户端推出了一档名为“直播春天”的栏目,通过赏、享、荐、食、识等5个板块,将与春天有关的各种新闻资讯与活动集纳其中,并在太子湾进行了全天24小时的赏花直播。为了增加“云赏花”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我采写了一组与大家常见的春日风物相关的冷门小知识,将知识浓缩为一句话文案,以书签式的视觉设计呈现,适合于在社交平台分享,也因此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留言互动。
在小时新闻后台与读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疫情让大家将目光重新投注到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小美好上,不少读者随手拍下自己身边的春天分享给我们。因此,我们与杭州邮政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线上H5小游戏“春天邮局”。读者可以将自己拍摄的图片上传到游戏中,配上寄语制作成电子明信片。我们从中抽选了300张填写过地址的电子版印制成了实体明信片邮寄出去。
在整理读者提交上来的明信片时我们发现,有许多读者想将明信片寄给那些曾在疫情期间被我们报道过的医护人员。这给了我们另一个启发:因为驰援武汉,有许多浙江的医护人员度过了非常忙碌的三个月,在采访中,一些医护人员曾向记者表示想看看春天的杭州,而读者提供的这些图片,恰恰可以完成他们的这个心愿。于是,我们从读者投稿的图片中选出10张,印制成5000套明信片,并在护士节那天送往杭州的各家医院和社区,让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分外感动。
回顾整个内容的“生长”过程,从线上H5小游戏到线下明信片的分发派送,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读者或者说用户的深度参与。与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UGC(用户生产内容)不同,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属性决定了用户参与内容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这种参与并非天然就有,需要内容生产者在与读者的互动中持续地发掘和引导。
今年4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0.8个小时,较2018年底增加3.2个小时。而在各类手机应用使用时长的占比中,新闻资讯类应用仅占4.8%。为了在更短的使用时长内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新闻资讯类内容也有着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
在传统媒体从事采编工作的内容生产者们都有着“稿子越写越短,越写越碎”的体验。有些内容并非不好,只是它们和新闻事件本身的关系并没有密切到需要增加稿件的篇幅。而这些“可有可无”的内容,也成为现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被舍弃掉的内容。但其实,这其中不乏有适合于新媒体时代传播的“遗珠”。
2020年4月,钱江晚报记者史春波的一篇关于绍兴有个老村子要拆迁的报道,吸引了我的注意。文中提到的村子叫栖凫,曾经出过一个叫做徐树兰的乡绅,而跑了6年文化线口的我记得,他曾创办了浙江乃至全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公共图书馆特征的藏书楼。虽然和村子的拆迁没有特别直接的联系,但我隐隐觉得作为新闻故事的延伸,这可能会是一个不错的内容。
于是我通过熟悉的文献专家找到了关于徐树兰家族的资料,并从中发现了他与蔡元培、钱玄同以及钱学森等众多对中国近代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名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更让我确定了这个题材的可读性。但由于徐树兰与这些人的交集横跨了三代人,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讲述,不仅会有篇幅过长的问题,还有可能因为时间线过长而脱离新闻背景。
在与视觉设计团队的同事们商量后,我们最终决定用一张长图来把这些人和故事串联在栖凫村的场景之中。在文案设计的时候,我以人物为节点,展开时间轴,穿插事件的时候配合照片场景,在讲述人物故事时辅以一些现代流行的概念,诸如“裸辞达人”蔡元培、“斜杠青年”钱玄同等,一是增加讲述的趣味性,同时也能让内容贴近年轻读者。最后我们将内容的落点,落在文化精神的传承上,将事件评论导向正能量。
视觉呈现的优点在本次实践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一是简化繁琐的文字表述,让主旨内容可以一目了然;二是改变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增加一些“包袱”,贴近当下的语言表达形态;三是适于在社交平台分发,使内容传播不再局限于客户端内。
即使是在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也依然是成立的。但对于现在的内容订阅者来说,光是新闻资讯是不够的,服务性的叠加,才能更深度地将内容生产者与订阅者连接在一起。
2020年的“五一”小长假挺特别,作为近十年来第一个连续放5天的“五一”假期,很多人其实从去年就开始规划出行。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很多人对小长假的出行计划犹豫不决。但另一方面,疫情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局面也需要一个被打开的契机。
在此背景下,我引用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看黄历”的概念,推出了一份“五一假期黄历”。“黄历”分为两张,一张是“宅家派”,一张是“出游派”,以“宜忌”的形式,为人们的假期生活提供了两种参考和温馨提醒。
这本是一个耗时不多、形态轻巧的新媒体产品,但没想到,4月30日一推出就收到了读者的热烈互动和好评。读者的反馈,让我重新回顾了这件新媒体产品的构成,同时也让我进一步对“服务性”的定义进行思考:信息的实用性自然是首位,但如果可以通过创意设计,改变传统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方式,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现代传播的角度来看,融媒体并不仅仅是形态上的融合,更多的是内容上的融合。而这种内容的融合,是建立在对新闻资源深度发掘上的。一个优秀的“爆款”里,除了包含过硬的内容,更需要绝佳的创意和新型的技术。我们早已脱离了“一条线索一篇稿子”的时代,在面对新闻资源的时候,我们应该尝试更多维度地去开发,找寻最合适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