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涛 倪子薇 赵志国 房信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康复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重返社会[1],社区康复着眼于患者ICF架构中社会参与水平的障碍,是使患者重返社会至关重要的一步。
近年来,各地对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开展了探索,通过实践检验,形成了多种模式。基于医联体的“四站式”康复服务模式[2]、基于互联网的“互联网+”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3]等。济南市在社区康复模式建设的探索中,建立了“四级康复服务网络”社区康复模式。
四级康复服务网络,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县(市)区康复中心、乡镇(街道)康复指导站和社区(村)康复站四级康复服务网络。该模式由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调动社会的积极力量参与到社区康复的建设中。依托社区敬老院、社区居委会等现有社区资源和设施,建立社区康复站,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残疾人及慢性病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通过四级网络,建立了康复的转诊模式。将社区康复站作为社区康复的主体,扎根社区,集中对病伤残者进行康复服务,提高了社区康复站的利用率,同时方便了患者就近、就地接受康复服务。在社区康复站的建设中,选拔出一批示范站,探索社区康复站的管理、服务模式,以点带面,推进社区康复的发展。
社区康复站建设要求有相对独立的康复场地,并有无障碍设施。由于部分社区康复站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委员会等场所建立,随着不断发展,所在场地受限,部分器材缺乏合适的操作空间,患者康复训练场地也受到限制,导致社区康复站的效率降低以及患者康复效果下降等问题出现。
目前的“四级康复服务网络” 社区康复模式,未强调社区卫生中心的作用。走访调查中发现,社区卫生中心医务人员对康复的认识不足,未能提供康复指导和康复转诊的媒介作用。主要是目前社区康复宣传不足,社区医务工作者对新事物接受度不高,传统的临床思维模式难以改变,导致对社区康复认可度低甚至存在误解。
与国内目前状况类似[4],济南市社区医疗团队中,高水平专业的康复医务工作者缺乏,需要大量的高水平康复人才参与到社区康复的建设、指导中来。山东省作为教育大省,多所本专科院校开设康复相关专业,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人员数量多。但是,康复人才培养多在专科院校,高水平的康复人才匮乏。同时,由于社会大众对社区康复的认同感较医院康复低,导致高水平康复人才集中在三级医院,社区康复工作者缺乏。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依托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康复站区域规划,通
过扩建、增建等形式扩大社区康复站的覆盖面,更好地满足社区内患者的康复需求[5]。其次,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康复站的管理与监督,定期检查落实社区康复站的建设情况,建立完整细致的考核标准,派专人指导社区康复站的建设[6]。
在医联体建设的背景下,社区卫生中心作为社区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承担发挥康复医联体的责任[7-9],起到上传下达、双向转诊以及对居民康复意识宣传教育的作用。定期对社区内的医务工作者开展康复教育,使他们掌握康复医疗的思路与基本方法,完善康复转诊模式,对前来社区卫生中心寻求康复就诊的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并及时向区域内的社区康复站转诊。通过网络途径、定期开展科普讲座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结合,加强社区康复的宣传,提高居民以及社区工作者的康复意识。
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应以小组形式进行[10],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志愿者以及患者家属等,组内成员协调配合,才能使社区康复工作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应扩大社区康复工作小组,解决目前日益增长的社区康复需求和专业社区康复工作者短缺的矛盾,要注意患者家庭成员在社区康复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将康复工作扩大到家庭,而不仅仅局限在康复机构。高素质人才的欠缺使得部分社区康复站的康复疗效不佳,导致患者康复意愿降低。应通过积极地奖励机制等方式吸引高水平康复人才扎根社区,参与到社区康复建设中来,也可通过上级医院定期派遣人员到社区进行交流等形式[11]提高社区康复站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