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京东学校,江西 南昌 330029)
随着现在心理问题和自杀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也愈加关注,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入挫折教育成为了教师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具有其人文特性,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感悟作者传达出的理念和想法,对课文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形成合理的挫折认知,加强课文中的榜样作用,让学生能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惧怕不退缩,勇敢面对积极挑战,从而战胜困难。
很多学生之所以在面对挫折时无法承受,甚至走向自杀的极端是因为缺乏对挫折的认知,认为挫折是一件非常可怕并且无法应对的事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借助课文,帮助学生调整信念,形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看法。在小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有很多的课文都描写了一些人物或者挫折事件,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注意不仅仅是对课文生词和内容进行教学,应当启发学生去感悟课文中传达的信念,并且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逐步认识挫折。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对挫折进行理解和感悟。这篇课文内包括了两个小的文言文,分别是《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均是故事类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对文言文内容进行理解,然后通过将当时文中人物的处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环境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当时人学习生活的艰难,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在当时如此恶劣的情境下古人通过抓萤火虫的方式来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学习课文时对内容进行深入和升华,借着课文的部分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现在生活的幸福以及挫折并不可怕,只要人们足够努力,找到方法,就能够成功克服困难。
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阶段仍然是具体形象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对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如果单纯的对学生传递某种观念并没有办法达到好的效果,在挫折教育上也是如此,教师如果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教导学生应当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学生可能并不感兴趣,也无法 真的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设计某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面对挫折,增强感悟。教师可以在课堂提问上设置一些稍微有难度的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完成任务,或者设计一些课外阅读课,在课外的阅读知识中让学生理解挫折。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的植物朋友》的习作。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习作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习作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教师可以提前一段时间给学生布置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植物亲自进行照顾的任务,并且在照顾过程中作好记录,最后在课堂中让学生将自己的植物带来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麻烦,比如忘记浇水,植物枯萎或者植物长虫子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其亲自体验到的挫折和困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遇到的挫折和麻烦在课堂过程中进行分享,同时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会遇到挫折,减轻对挫折的恐惧感和面对失败的羞耻感,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过程中总结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和做的不好的部分,为以后提供经验和教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挫折不可怕,能够从挫折中获得经验教训从而为下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小孩子的行为语言以及观念人格都可以通过模仿习得,模式是人类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因此在小学生挫折教育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向课文中描写的英雄人物学习,树立榜样,在向榜样看齐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形成勇于面对挫折,直面困难的决心。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带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文字描写透露出来的五位英雄人物的形象和传达出来的信念,也可以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搜寻相关影片资料,给学生进行播放,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英雄人物的艰难处境以及其坚强勇敢的信念。另外在学习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后,列出鲁滨逊流落荒岛后自救的措施,并且让学生说明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可以让学生体会鲁滨逊决不放弃自力更生的态度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鲁滨逊的做法出发,发散思维去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在全班内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鼓励学生开发思维,在面对荒岛这种平时看起来无法接受的困难时,冷静面对寻找生路,在学生提出方法后教师可以进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明白所有挫折都是可以面对都是能够解决的,培养其应对挫折的信心。
综上所述,挫折教育是小学生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学会将挫折教育灵活与教材相结合,在日常课堂中进行渗透,在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或者课后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知,从而形成应对挫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