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一月—在马车上》的演奏技巧在情感中的运用

2020-12-07 01:46宋丽敏何茜太原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1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马车右手

宋丽敏/何茜 (太原师范学院)

一、研究背景及来源

(一)作者介绍

柴可夫斯基1840年出生于俄罗斯一个的小镇。他从小家境优渥,五岁时父亲为他请了钢琴教师,短短时间内,他就展现了过人的音乐天赋。1850年,他进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毕业后本来获得了一份好工作。但他热爱音乐,寄情创作,放弃了工作,将全部热情与精力投入到音乐当中。

1862年,他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系统学习作曲理论、管风琴、长笛等。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教授。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脆弱,他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走入婚姻,但这段婚姻并没有长久,婚姻破裂后,还被外界怀疑有同性恋的倾向。这些使他一度处于精神崩溃边缘,企图自杀,后被送去疗养院。

1868年,他结识了五人强力集团中的作曲家们,因此他的音乐受到了民族化的影响,开始更加有民族精神韵味。1876年,与好友梅克夫人相识,梅克夫人给他提供了生活资助。后来梅克夫人对他的资助因破产而终止,柴可夫斯基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三年后在莫斯科郁郁病逝。

(二)创作背景

钢琴组曲《四季》(作品37号)是柴可夫斯基前期的作品。副标题为“性格描绘的十二幅画面”。1875年,柴可夫斯基35岁,正值创作盛年,他受邀为当地刊物创作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节令相关的钢琴曲,每月刊登一首,与当季节令诗共同发表。受到委托后,他对俄罗斯四季的变化做了细致的观察。将四季的变换赋予了极高的艺术性,融合俄罗斯特有的民族元素开始创作。1876年,每月一个固定日子,管家会提醒他完成这个月的曲子并寄出。但到了六月和十一月,他灵感缺失,只好拿平时写好的性格小品来充数。这就是《四季》中著名的六月《船歌》和十一月《在马车上》。钢琴套曲《四季》一出,便立刻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追捧。虽然每一首的篇幅都很短,演奏技巧也不需要高难度,但正是这份简单之中,流露出了柴可夫斯基对俄罗斯大地的深情,对祖国自然风光的热爱。

二、作品的演奏技巧分析

“别再忧愁地向大道上看,也别匆忙地把马车追赶。快让那些悒郁和苦恼,永远从你心头消散。”——尼·涅克拉索夫

这首节令诗为我们呈现出十一月寒冬来临,俄罗斯苍茫土地上白雪皑皑,人们驾着马车飞驰而过的景象。而柴可夫斯基笔下的与之相配的音乐则是将这幅景象更加立体、细腻地勾勒在人们面前。

下面我们按照作品曲式结构来分段分析其演奏技法。作品为复三部曲式,四四拍的快板。首部(1-27小节)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中部(28-40小节)是乐段的反复,再现部(41-73小节)为首部的变化再现。

(一)首部演奏技巧分析(1-27小节)

首部中的A段(1-8小节)

此段为两个同头异尾的4+4方整乐句,双手以八度音程开始主题陈述,织体明朗简洁,旋律热情欢快,奠定了小调的气质,并且使这种气质贯穿全曲。第4小节到第8小节重复了一次主题,加深印象。这段需要演奏者弹性且集中地触键,同时不要机械的跳音,以防止音乐变得干涩而不亲切。演奏方向上要根据音乐方向将情绪向上推或是向下落。第8小节的乐句转折处带上了询问的语气,似乎在探问,你心中可有什么心事呢?

B段(9-17小节)

这一段和之前有较大的对比,左右手以交错的琶音旋律进行,舒缓流畅地奏出,好像在回应第八小节询问处的探问。在这里应是歌唱性奏法,手指慢落键。同时注意琶音的方向性。12小节一串诙谐的音符将音乐拉入缓冲。在13小节重新回到原速,人们的情绪也随之起伏。乐句在17小节将结束时做了一点扩充,四组音符要求渐饱满、渐慢、渐强的效果,演奏时情绪要向上推,手指要积极主动。这里的奏法不是向下压、而是利用手臂传递力量,使声音坚实饱满。

A1段(18-27小节)

这段为A段的变化再现,沿用了A段的主题,但右手改为八度,使声音色彩更加浑厚有力,左手改为三连音的节奏型,更具动感和推进感,左手要触键深一些,低音给到位才能更好衬托旋律,可以适当地弹下去之后转动手腕。在28小节乐段结束处,左手弹清晰,渐慢渐弱给人以飘远的感觉,音乐方向也是前进向上的。

(二)中部演奏技巧分析(28-40小节)

C段(28-36小节)

音乐转回欢快愉悦的风格。仿佛农夫驾驶的马车已经驶入眼前,车上还有可爱的孩子们,欢乐的歌声和马车飞奔起来清脆的铃声响彻雪原。这里运用了带倚音的音程或和弦加以跳音处理,表现马儿脖子上的铃铛和马蹄声的动感。此时右手需要轻巧灵动地触键,弹奏时要注意重音的位置,重音不是在倚音,而是在音程或和弦上,以使之能平稳连接。指尖站立弹奏,做出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

37小再现部为首部的变化再现,曲式结构仍然是带再现的单三。

反复乐段的38-41小节是中部和再现部的连接。这里非常重要,要求右手跳音干净、轻盈,指尖站立,强弱走向一定要明显、有张力有对比。

(三)再现部演奏技巧分析(42-73小节)

再现部为首部的变化再现,曲式结构仍然是带再现的单三。

再现部的A段(42-49小节)

这段将乐曲主题放到中声部,由左手有力地奏出,右手变为十六分音符,这里要强调左手主旋律,而右手需要均匀灵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演奏者是个挑战,右手应该贴键、手指动作不宜大,适当以大指为轴转动手腕,每个手指都要工作,重音放在大指。

再现部的B段(50-60小节)

这段同样采用首部B段的手法,只在很少的地方做了变动,增加了一些音符,使音乐内容更充实。

再现部的A1段(61-74小节)

前八小节与A段一样,在最后六小节做了补充,使乐曲在渐慢中完满结束,演奏技法和之前一样,需自由连贯,不可因重音或是笨拙的跳动而使句子断开。第73小节之后左手轻轻结束,右手跳音继续,但越来越轻盈柔和,好比马车渐行渐远离开人们的视野,但这样一幅美妙画卷仍在人们心中久久弥散……

三、作品的情感内涵分析

通过上述演奏技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都是和音乐情感内涵紧密联系的,接下来我们仍然以曲式结构来分段分析作品的情感内涵。

(一)首部情感内涵分析(1-27小节)

首部中的A段(1-8小节)

从开头明亮活泼的双手八度旋律进行可以看出,这段旋律热情欢脱、质朴宽广,使人联想到晴朗冬日里,农夫哼唱着俄罗斯民歌,驾着马车在茫茫雪原上奔驰的场景。旋律优美动听,线条流畅自然,音调亲切活泼,将听众瞬间带入作曲家描绘的冰天雪地当中。

B段(9-17小节)

这段旋律舒缓清新,在优美连绵的起伏中不断递进,每一乐句还在末尾加上重音推动,形成乐句的小浪潮,好似在刚才美好的景象中多了一些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还有对生活、对命运的抗争,同时还夹杂一丝淡淡的忧伤。

A1段(18-27小节)

这段音乐情感和A段是相似的,但较之更为热烈,右手变为八度,增加声部使得音乐色彩浓厚,重复出现的主题,表达作曲家的思绪在A段的欢乐洒脱与B段的淡淡忧郁中不断交织,给人以期待感,最后两小节渐慢渐弱的补充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中部情感内涵分析(28-40小节)

C段(28-36小节)

此段明亮欢快的琶音和轻巧跳跃的右手倚音将马车飞驰、人们心情欢快热烈、孩子们与农夫在疾驰的马车上放声高歌的景象跃然呈现,表情符号多次变换,在sf到p之间反复交替,使得色彩不断地明暗变化,好像是茫茫雪原上地势起伏,也使听众的情绪随之波动,铃铛声的出现是一大亮点,作者精彩的构思使形象更加鲜明。

(三)再现部情感内涵分析(42-73小节)

再现部的A段(42-49小节)

这段的右手高声部连续平均的十六分音符,轻快活泼地奏出,好似漫天飘飘扬扬的雪花纷飞,又好似马儿铃铛声叮叮咚咚,左手中声部环绕式起伏的旋律在其中穿插,显得格外动听,再次强调乐曲主题,而左手偶尔出现的低声部就像暗示着美好生活中的一些黑暗、困难,也在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环境,三个声部完美地互相交织,使得乐曲情感更加丰富,内涵得到升华。

再现部的B段(50-60小节)

这段基本重复了首部B段的旋律形态,增加了一些音符,音乐内容充实的同时,也较之前的情感内涵更加丰富。

再现部的A1段(61-74小节)

此段较之前的再现部A段没有大的变化,但将内容扩充了,从69小节开始,左手中声部的旋律开始渐弱,好像夜幕降临,马车走远,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但是叮叮当当的铃声还在,人们注视着雪原上马车的痕迹,思绪逐渐回到现实中,美好的画卷缓缓合上……

结 语

整首作品清新浪漫,注重表现主观感情,洋溢着柴可夫斯基满腔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还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淡淡的哀思。他过人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将钢琴音乐技巧及审美都推向了俄罗斯音乐的高峰。他将每一个音符融入生命,渗入血液当中,每一首都成为传世经典,源源不断地向人们诉说他的心声。他的音乐对后世各类音乐作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对柴可夫斯基钢琴曲《十一月—在马车上》的演奏技法和情感内涵的浅薄剖析,能帮助更多演奏者对柴可夫斯基的精神及其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演奏者们更好地诠释此类作品,使这样璀璨的艺术瑰宝被更多人发现、欣赏、并且更好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马车右手
绿马车
采访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选拔赛
马车与游船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园长变马车
地铁
左手和右手
左手和右手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左手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