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春萍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向学生介绍了外国雕塑的特点及重要作品,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主要类别、发展状况、突出成就以及中国雕塑的主要特点有所了解,领会不同地域雕塑在表现形式及审美观念上的差异,能够比较、分析,进而识别外国重要雕塑作品的风格、特点及时代特征,认识到不同地域的雕塑心态各异、自成一体,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活动等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外国雕塑的重要作品及其特点有基本的了解,感受到雕塑表现的造型美以及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独立赏析不同民族雕塑与特定的宗教、审美观念、生活习俗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五)学习方法
讨论法、练习法、总结法等
(六)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并巧妙导出新课。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作品,感受身边的雕塑艺术之美,进入教学情境,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激发出探究欲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雕塑图片导入,与雕塑相遇再相识,提问雕塑的种类按形式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二)讲授新课——作品分析
1.《掷铁饼者》
播放课件《掷铁饼者》,邀请学生上台模仿《掷铁饼者》最美的动作,并固定5秒钟。问题一:通过观察《掷铁饼者》的图,是否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分组讨论)总结: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掷铁饼者》就是现存流传最广的艺术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伦的代表作。这个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问题二:《掷铁饼者》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总结:《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雕刻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问题三:通过观察你觉得这个人是做什么?总结;经济运动员
问题四:他的整个躯体呈什么字形?两臂伸开呈什么形?总结:S字母、弓形。
问题五:他的身材比例是否和谐匀称?他是病弱的还是健美的?仔细观察作品的质感,思考雕刻家在雕刻时所使用的表现方法及作品的艺术风格?
2.“对号入座”找时期
古埃及雕塑的特征是正面律,正面律就是指表现人物时,头侧面、眼睛正面、肩及身体正面、要部以下又是侧面,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处理,是为了使人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和完整。
古印度雕塑主要是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雕塑一般都是佛像。
古希腊雕塑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古希腊雕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力量,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可以说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
17—19世纪欧洲雕塑;十七八世纪,受罗马的影响产生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雕塑。巴洛克雕塑很少是单件作品或单独存在,它的设计以四周的建筑为背景,创造出光影、空气、环境等与雕塑紧密相连的氛围。洛可可风格则是以一种忠于客观对象的表现手法创造了新型的,通常是肖像的作品。如让·安托万·乌东的《伏尔泰》。
19世纪的雕塑特点在于善于用雕像的动态和姿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内涵,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3.展示雕塑制作的步骤
扎大架——上大泥——基本结构——刻画打磨——完成
4.古代陵墓雕塑
外国雕塑与中国雕塑进行对比
三、巩固练习
分小组合作讨论:《雅典娜神雕像》作品,公元前438年希腊,塑像面容清秀,双目有神,体态丰满、健壮,右腿直立,左下腿自外侧微屈,反映了雅典繁荣盛时代的精神风貌。
四、评价小结
学生互评和老师总结
五、课后作业
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雕塑作品,查阅相关资料对它作深入理解,并向大家介绍其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