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青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以生为本,学以思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场,成为“教”“学”交流的平台。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教”变为“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变为“学”。数学“学·导·用” 教学模式设计了《课前学习单》,提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探究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在数学课堂中的定位,使“学”与“导”之间的活动效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教学活动 学与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场,成为“教”“学”交流的平台。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教”变为“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听”变为“学”。数学“学·导·用” 教学模式提出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进行定位,使“学”与“导”之间的活动效能事半功倍。
一、数学课堂中的“学”——前置先学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前置先学,可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1.设计《课前学习单》,变“示范”为“演练”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进行教与学的依据。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了解解题的步骤,思考教材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给出的结论。但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一些学生连对教材的阅读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了,因而我们在数学“学·导·用” 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设计了初中数学《课前学习单》。《课前学习单》根据教材内容把其中的知识点和例题设计成填空形式,使学生在阅读知识点的同时进行思考和练习,通过把例题“示范”转变为例题“演练”,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依据和方法,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解题思路,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提高。
2.转变学习方式,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看到数学结果,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数学结果是如何获得的,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不仅仅是“我学会”了,而且变成了“我会学”。
3.转变学习形式,变“个人学习”为“小组学习”
由于学生是利用《课前学习单》先自主学习,然后带着当中的疑问进入课堂,所以在课堂中需要有讨论、互助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中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6-8人的学习小组,使学生由个人学习变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学习。
二、数学课堂中的“导”——顺学而导
学生利用《课前学习单》自主学习后虽有所知、有所获,但毕竟未经过“精读细嚼”,他们有的或许是“囫囵吞枣”般不细致,有的或许是“蜻蜓点水”般不深入,因而课堂中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及时做好笔记。
1.导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点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归纳、概括、抽象的过程。如果忽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知识点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经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是极为重要的。
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1二次根式的概念讲解
(1)列式填空:
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面积为S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
一个长方形的围栏,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130,则它的宽为 .
一个物体从高处自有落下,落到地面所用时间t(单位:s)与开始落下时离地面的高度h(单位:m)满足,如果用含有h的式子表示,那么为 .
(2)观察所列代数式,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
(3)归纳概括二次根式的概念 .
我们在教學中先让学生研读课文,亲身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完成《课前学习单》进一步体验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这样由浅入深,由具体到一般展示了二次根式概念的整个形成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2、导读例题题目
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要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要想学习例题中的新知识、新方法,首先要理解题意、审清题意。
3.导例题解题过程
三、数学课堂中的“导学结合”——师生共研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达到范例迁移的目的,概括或抽象出数学题的解决原理,并把数学题的原理方法迁移到其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解决上,这种导学结合的做法形成有效的数学正迁移,提高了数学学习效率。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以生为本,学以思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学”与“导”活动的实施主体的各自不同特性,科学配置、有效构建“学”“导”和谐关系,在前置先学、顺学而导、导学结合的融洽关系中,合力推进教学进程,提升教学效能,实现“学”“导”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