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忠忠
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活动。因此,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本条件。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学习方法不当,虽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现状
目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不仅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加关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学习意识和学习方法方面的困惑。
1.学习欲望强,方法弱
问卷调查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且能比较准确地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但对于如何增强学习效果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方法,只是笼统地认为自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没能很好地把握学习时机、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2.在学习的进程中投入比较多,但收获很少
通过对于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學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数学学习的过程也缺少一个整体的规划,所以学完之后的效果很不理想。
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有所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逐渐减少,而注意的深度在逐渐增加。
3.劲课堂上他律多,自律少
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评价,但是仍存在一些片面性:主观大于客观、感性多于理性,且自负情况较多,不能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适当的自我调控。
4.学习评价中主观多,客观少
有些小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他们不会对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更谈不上为今后的学习制订策略和方案。这正是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和成就感,无法很好地驾驭自己的学习生活,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欠缺的成因分析
1.家长只重成绩,忽视对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只是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而不从成绩背后找原因,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不仅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也不能给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
2.教师只重目标的达成,忽视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关注自己设立的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却很少关注学生达标的过程,一些教师对不达标的情况未能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导致学生与教师的矛盾有所激化。
3.校园文化过分强调物质化,而忽视其隐性文化的作用
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以及自己的做事方式和求索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因此,从班级的班风学风到学校的整体导向,都是重要的隐性教育因素。但有的校园环境布置包括人文环境的营造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过于功利化和物质化,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教育因素的作用。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策略
目前,教师和家长都意识到了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及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如何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同样具备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动力,这是至关重要的。
1.家庭教育着重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家长和学生都普遍反映出课堂的学习效率还有待提高,但却都没有人能提出更为具体有效的措施。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家长对孩子学习辅导的作用,这值得所有的家长和教育者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2.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把知识教授给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知识,以致于能让其在离开校园之后,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1)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习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还要塑造自己的灵魂,形成完善的品质。所以,教师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深切关注学生的未来。
(2)关注学生在达标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最佳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有些学生则喜欢独立探索;有些学生能够坚持不懈,有些学生却经常期盼一劳永逸。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思想渗透,否则,会对以后的学习形成障碍。
(3)重视对学习品质的培养和学习生活的帮助
教师要在知识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对学习品质的培养。另外,在学生尝试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求教师对一些不正确的学习方式予以纠正。总之,教师应把课堂真正作为育人的场所,而不单单只是知识的讲堂。
3.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推动力。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像涓涓溪流一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物质环境的布置要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
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显性展示,是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向上的标志,是学校凝聚力的体现。所以,物质文化环境的布置要切合师生实际,不能过于华丽,但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和人文性
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形成有章、有序和有效的学校教育条件。制度执行的目的不仅仅是规范的,而是要体现出教育目的所在。学校要切合实际制定学校的制度,体现出师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大家发自内心的接受它,让其应有的作用得到充分。
(3)精神文化的建设要有助于学生品质和人格的塑造
精神文化建设要包括人际关系和舆论文化等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状态,以积极向上的舆论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舆论的压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