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帅文 秦卫
教学设想:
《陋室铭》是统编版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本文短小精悍,言简意丰。本课以“反复诵读,炼字炼句”为抓手,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关注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解读“观物比德”“修身养德”“用典彰德”“道义显德”的内涵,理解作者“穷则独善其身”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态度,力求“文”“言”统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写作背景)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在顺宗皇帝的支持下,以王叔文、刘禹锡等人为代表的革新派开展了“永贞革新”,意在改革旧时弊政。由于这场改革运动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目标,触动了宦官、藩镇和腐朽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宦官、藩镇和腐朽官僚势力的联合反扑而宣告失败。同年11月,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
…………
那么,在《陋室铭》中,刘禹锡又寄托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去寻找答案。
二、解题释意,初读感知
师:同学们,“陋室”与“铭”是什么意思?
生:“陋室”的意思是“僻远简陋的屋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师:“铭”后来演变成为一种颂伟旌德的文体。刘禹锡借用“铭”这种庄重典雅的文体,同时又借鉴了唐代诗文艺术的精华,使本文通俗易懂且富有音韵美。
师:如果需要品味本文的音韵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領略作品中蕴含的意蕴,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诵读。首先,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生诵读课文)
屏幕显示:陋(lòu shì)室、惟吾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案牍(àn dú)。
师:请大家读一读并做好批注(学生朗读)。自主学习积累文言字词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用抢答的形式,来检测一下大家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字词的情况。
屏幕显示(关键文言字词略。)
师:让我们再次有朗读文章,并找一找这篇文章的主旨句。
生:我认为全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因为全篇都围绕“德馨”来展开行文。
师:有道理,那么《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陋室之德”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段。
三、感情朗读,品味“观物比德”
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生读文章,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首先需要掌握停顿。)“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掌握朗读停顿,才能把语句读通顺。(屏幕显示朗顿停顿:把握语法停顿技巧,掌握音节停顿技巧。生再次齐读,停顿明晰,效果显著提升。)
屏幕显示: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师:作者把什么比作了陋室?
生:作者把“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作陋室。
师:找得真准,作者把什么比作“陋室之德”呢?
生:作者把“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比作“陋室之德”。因为山不一定需要高大,有了神仙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需要渊深,有了神龙就变得神奇了。
师:解读得很到位。作者把“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比作“陋室之德”,这种表现手法叫“比”;作者先写“山”和“水”,再引起所咏之物“陋室”,这种表现手法就叫“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观物比德”的传统。
屏幕显示:儒家“观物比德”依据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状态,以自然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比征人的道德品质,关照人的人格形成,遵从人的形象思维并开创“物我一体”境界,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交往和道德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治理的有效形式,维系着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不断的文化脉搏和文明属性。例如: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其他略。)
师:《陋室铭》承续观物比德的传统,以“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比兴“陋室之德”,表达自己高洁脱俗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师板书:观物比德)
请一名同学带着新的理解再次朗读课文第一段(生朗读,很有韵律美)。我听出了格律工整的音律美,这就是“铭”这种文体的妙处,文字简洁,一般用韵,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铭”文体的妙处。
师:《陋室铭》中的“陋室之德”还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自然段寻找答案。
四、认真研读,解析“修身养德”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陋室环境。(生齐读。)
生:首先作者描写了陋室生机盎然的环境。“苔痕蔓延到台阶上,草色映入竹帘。”静态的景物动态化,显得生机勃勃。
师:那作者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生:作者通过“上”和“入”赋予“苔痕”“草色”以生命力,化静为动,生动传神。
师:说得不错。
生:我觉得作者描写了清新幽雅的陋室环境。一“绿”一“青”,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的幽雅。
师:是啊,景色清雅的环境可以侧面烘托出作者懂得欣赏清贫之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么陋室中又有怎样的人呢?
生:陋室中谈笑的是“鸿儒”,交往之人无“白丁”。
师:什么是“鸿儒”?什么是“白丁”?
生:博学多才的人是“鸿儒”“白丁”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师:作者为什么与“鸿儒”交往?
生:因为作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师:有道理。因为彼此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作者的交往高雅中可以窥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 陋室中的人又干些怎样的事呢?
生:“调素琴,阅金经”。
师:“素琴”是怎样的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汉代秦嘉《留郡赠妇诗》之三:“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其中的“素琴”就是指没有装饰的琴。学术界还有另一种解读指“无弦的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调素琴”是作者用心弹奏,用自己的意趣想象感受,获得心灵的安适,培养自己美好的德行。
师:“金经”是怎样的经书?
生: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师:佛经是哪一家的经典?
生:佛经是释家的经典。
师:释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生:释家的主要思想强调远离浮躁,刻苦修行。
师:经常读“金经”有什么益处?
生:可以远离尘世喧嚣,坚守内心宁静。
师:所以在陋室之中抚弄“素琴”,阅读“金经”可以涵养自己的德性,“陋室”也就不陋了。作者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减少了哪些活动?
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丝竹”是指什么?
生:“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師:能欣赏奏乐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作者有没有为自己“无丝竹之乱耳”而惆怅?
生:没有,因为作者无“丝竹”干扰,所以才有闲情“调素琴”。
师:“案牍”是指什么?
生:“案牍”是指官府文书。
师:能批阅官府文书是好事啊,证明手中握有权利,作者有没有为自己“无案牍之劳形”而失意?
生:没有,因为作者没有“案牍”劳顿,所以才有时间“阅金经”。
师: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情操?
生:我从中感受到作者追求淡泊宁静的情操。
师:作者将一间陋室描绘得诗意盎然。认为即使身处陋室,只要懂得欣赏清贫之美,培养高雅的情趣,不断地修身养德,就能让内心走向豁达。因此,作者在文中描述的修身养德情趣,是追求高贵精神的体现。(师板书:“修身养德”。)
五、细读课文,揣摩“用典彰德”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段,作者引用了哪些典故?
生:“南阳诸葛庐”引用了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才学过人,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师:诸葛亮的志向是追求功名利禄吗?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追求的是淡泊宁静的人生。
师:说得真精彩,作者引用这个典故彰显自己怎样的品德?
生:借用典故彰显自己淡泊名利的品德。
生:“西蜀子云亭”引用了扬雄蛰居西蜀刻苦求学的典故。
师:你知道扬雄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生:他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勤苦勤奋,最终成为一代鸿儒。
师:“西蜀子云亭”蕴含了扬雄专心治学的品德,桓谭称赞他“今杨子之书文意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
师:作者引用扬雄刻苦求学的典故有何用意?
生:作者借用此典故彰显自己勤奋治学的品德。
生:“何陋之有?”引用有关孔子对陋室评价的典故。
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用反问的语气强调这一观点。
师:请你读一读。(生朗读。)我们听出了你的强调语气,孔子是什么身份的人?
生: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这段话强调“突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因为君子本身具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具有自由高贵的精神追求,所以君子居住的地方,精神不会粗陋”。
师:刘禹锡引用这个典故有何用意?
生:刘禹锡引用这一典故,借用孔子的儒家学说强化自己的观点,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突出了自己超凡脱俗的襟怀。
师:刘禹锡这种“用典彰德”的手法,寄托了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师板书:用典彰德。)
六、拓展延伸,解读“道义显德”
“道义”即“道德义理”。坚守“道义”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为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为社会国家分忧解难。他们心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请一名学生读材料。)
师:当作者居庙堂之上,即“永贞革新”意气风发之时,有能力为天下百姓造福,革除弊政,敢于担当,勇于斗争;当身处江湖之远,即“永贞革新”失败之后,他是怎样做的?
生:刘禹锡身居陋室,仍然以一种审美的视角欣赏陋室的环境。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就是刘禹锡的知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士大夫文人的道义之德。这种“道义显德”的理想与品格,才是刘禹锡《陋室铭》中“陋室之德”的真正深层文化内涵。这种“陋室之德”的文化精神与道德情操,值得我们学习并传承。
师:请你选取一“物”,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
评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聚焦核心素养,传承传统文化呢?本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这堂课的教学着力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基础板块,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体会、积累,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言感觉,使学生通过感知语义,体悟感情,去捕捉作品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特别是抓住本课文言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建立语言联系,构建语言系统,让学生探寻路径,归纳整理,效果显著。
其次,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目标,既指阅读过程中运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更指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提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层次,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本课教学通过对“陋室”形象的分析,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对文本中“室外景”“室中人”“室中事”进行准确把握,而且由物及理,让学生通过逻辑分析能力抓住“陋室”的象征意义,把握文本的主旨,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逐步提升,点化巧妙。
再次,“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笔者认为可以从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出发,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审美感悟能力;以情感的审美共鸣在审美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优良的审美评价能力;以“美的创意表达”为途径,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表达能力。《陋室铭》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美,骈散结合、錯落有致又形成音乐美,文章言简义丰内容丰厚积淀了意蕴美。教者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与品读“金经”“素琴”等具体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感悟能力。通过“知人论世读作者”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灵历史和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作业设计”环节旨通过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丰富美好的情感,并“我手写我心”,进行“美的创意表达”。
此外,“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本课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品析“用典的意义”与“道义之德”,既让学生深入文本,又让学生洞见作者“心忧天下、安贫乐道”的情怀,进而理解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进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彰显文言文教学“言”“文”统一的品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应该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贯穿于学生品读鉴赏、表达交流、合作探究等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可以尝试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前置性预习、课堂学习过程、课后练习反馈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全面记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轨迹,形成系统的学生学习档案,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发展。教师还可以根据评价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古诗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成果2018-39-136)
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