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气象台,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近年来,随着数值预报发展,一般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越来越高,预报员的作用和能力更多体现在灾害性天气预报中。东北地区产生暴雨的中纬度高空影响系统主要为低涡(切变)北上和冷涡(低槽)东移两类[1],黑龙江省区域性暴雨(某日内≥3 个国家站)仅占总暴雨日数24.5%,总体来看暴雨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和局地性,以短时强降雨为主。暴雨提前预报预警、尤其是落区预报一直是预报员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2],对灾害性天气失误总结是提高预报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3-5]。2016 年7 月下旬,黑龙江省一次暴雨天气,在降水区域和时段的预报上都出现明显偏差,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 1*1 再分析资料等对这次过程进行分析,同时讨论预报员日常工作中应用的数值预报产品(EC、Japan、T639)在本次过程表现,分析失误原因,为以后类似的预报提供参考。
2016 年7 月23-24 日,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出现较大降雨:175 个乡镇大雨,31 个乡镇暴雨,其中有2个国家站(通河、桦川)暴雨,16 个国家站大雨。大雨以上降水主要分布在哈尔滨东部、佳木斯、鹤岗等地市,其它地区在中雨以下,其中西部和东南部部分地区没有降水 (图1a)。较大降雨主要出现在24 日白天。
预报中,21 日起报大雨以上在黑龙江省西部和中部偏南地区,22 日略有调整,23 日起报范围缩小,仅黑河、伊春南部、绥化北部、哈尔滨北部大雨,局部暴雨,西南部和东南部均为小雨,其它地区以中雨为主。
从实况和预报对比可以看到,一方面是主要降水区(大雨和暴雨)失误,实况较预报区域明显偏东,而在预报的主要降水区无降水或降水较弱(图1);另一方面是强降水出现时段误差,预报考虑大雨和暴雨出现在23 日夜间,而降水集中时段在24 日14-20时(图1b)。为方便起见,将预报的大雨以上区域称为Ⅰ区,将实际出现的大雨以上区域称为Ⅱ区,其中哈尔滨东南部虽然雨量稍大,但以连续性降雨为主,与预报偏差不大,下文中不予讨论。
图1 降水实况图 2016 年(a) 7 月23 日20 时-24 日20 时,(b)7 月24 日14-20 时降水实况
从500 hPa 上看,副高与日本海到库页岛附近的高压脊打通,22 日黑龙江省为东高西低形势。贝加尔湖与黑龙江省间槽加强,受东阻影响移动缓慢,于23日20 时形成低涡,涡中心位于116°E、56°N,地面低压中心位于120.9°E、51.2°N,暖锋在吉林与黑龙江交界。随后,低压逐渐减弱并向东北-偏东移动,至24日20 时地面低压中心移至大兴安岭以北,高低空系统中心近于重合,500 hPa 槽、冷锋移至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图略)。
数值预报形势场(EC、JAPAN19 日始;GRAPESMESO21 日始)一直相对稳定,低涡和低压中心、风场均与实况接近,但850 hPa 切变和槽的位置略有调整,22 日20 时EC 预报23 日20 时Ⅰ区850 hPa 有弱辐合,23 日08 时分析场上,Ⅰ区以南850 hPa 有切变,且系统总体移动缓慢。因此Ⅰ区在夜间有强降水出现的可能(图略)。
在中高纬,21 日贝加尔湖东北有冷空气逐渐南下,其前部暖空气脊北上到黑龙江省西部地区,EC和T639 预报中,23 日夜间850 hPa 暖脊自黑龙江省西南北上,暖锋区略加强;对应地面暖锋从齐齐哈尔南部向北抬。23 日20 时预报850 hPa 锋区加强,地面暖锋弱锋生,因此,随着低层暖锋区和地面暖锋北抬,在暖锋附近(Ⅰ区)夜间有出现较大降水的可能,这也是黑龙江省一种比较典型的成片大雨、局地暴雨形势[6]。而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与锋面较远,预报主要以连续性小雨为主。
从水汽预报来看,22 日20 时到23 日08 时黑龙江省中南部(Ⅰ区和Ⅱ区)大部850 hPa 到地面rh>80%,其中Ⅰ区大部q>12 g·kg-1,700 hPa 以下T-Td<4 ℃,说明23 日本地水汽条件较好;但从水汽输送来看,22 日20 日EC 预报在内蒙东部附近850 hPa rh<40%,同层次预报为西南风,黑龙江省西南部水汽输送相对较差。
降水区域虽然略有调整 (图略),但EC-thin 从21 日20 时起预报23 日夜间在Ⅰ区附近有大雨,局部雨量超过50 mm(最大降水量78 mm),而东部地区(Ⅱ区)则以小雨或者中雨为主;而T639 和日本模式大雨以上降水也在Ⅰ区,中央台指导预报大雨及暴雨区域与图1 相似。总体来说数值预报和指导预报对Ⅰ区降水预报较大,而对Ⅱ区以中雨以下量级为主。
由实况及预报场分析看,23 日夜间,低涡在东南部的切变线北抬,与地面暖锋相配合,暖锋在前半夜会有所加强在Ⅰ区造成明显降水天气,这也是东北冷涡容易出现暴雨的位置[7];但是,由于Ⅰ区水汽输送条件较差,以本地的水汽为主,因此强降水、尤其是暴雨区域不会太大,且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所以在Ⅰ区预报大雨,局地暴雨。而Ⅱ区则一直处在低涡和地面低压东南部,且离中心较远,因此以阴天和连续性雨为主,无强降水,预报中雨或小雨。
4.1.1 形势场变化-切变线的迅速北抬
在23 日08 时925、850 hPa 上,低涡东南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交界附近有弱西南风与南-东南风切变,槽后冷空气继续南下,东南部切变线随着槽前暖空气北上而北抬,并略有发展,20 时后抬至Ⅰ区附近(47-48°N),槽前低层700 hPa 以下前期有θse 暖湿舌,且CAPE>1800 J·kg-1(图略),因此认为夜间系统北抬,在切变线附近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但从实况来看,由于低层暖空气较强,且北上速度快,至20 时,切变线已经北抬至49°N,低层切变线以南为一致西南风,有水汽输送,但暖锋区宽广,地面和对流层低层均无明显辐合线。
4.1.2 物理量分析
图2 2016 年7 月23 日20 时沿48°N 经向-高度剖面图
从23 日20 时的经向-高度剖面图来看,Ⅰ区(126-127°N) 附近,且低层暖平流较强 (图(图2b),因此Ⅰ区大气为不稳定层结;从20 时水汽条件来看,Ⅰ区虽然大气可降水量>40 mm,低层相对湿度也在90%以上但800 hPa 以上,相对湿度迅速减小(图2a),同时,水汽通量散度>0(图略),说明Ⅰ区虽然近地面水汽条件较好,但没有明显水汽辐合,水汽条件不利于强降水出现;从20 时抬升条件来看,Ⅰ区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低层辐合或高空辐散(图2a),且700 hPa 以下为下沉运动(图2b);对流有效位能CAPE<800 J·kg-1。
在23 日20 时探空图上,Ⅰ区西部的嫩江站有一定的不稳定能量,但由于低层无强抬升作用和上升运动相配合,因此没有造成强降水(图略)
4.1.3 Ⅰ区综合分析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到,对于Ⅰ区:大气层结条件较好,低层大气高能高湿,存在不稳定能量,有西南风水汽输送,有利于当地出现强降水;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利条件:Ⅰ区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层,无明显水汽辐合;从触发条件来看,低层无辐合线,整层大气为弱辐散,在水汽相对好的层次(700 hPa 以下)和不稳定能量较高的层次为下沉运动,不利于水汽辐合和能量释放。因此,由于Ⅰ区缺乏低层触发和抬升条件,导致了23 日夜间Ⅰ区没有强降水、甚至部分地区无降水出现。
Ⅱ区降水时段分为两部分,23 日夜间主要是黑龙江省中东部大部的小雨和中雨,降水的性质与量级与预报偏差不大。第二段是24 日14-20 时出现的强对流降水(图1b),这是Ⅱ区预报中出现失误的主要区域和时段。
4.2.1 形势场变化-天空状况预报失误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生成
23 日夜间,Ⅱ区预报有降水,因此考虑24 日空气湿度较大,且依然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有水汽输送和弱上升运动,预报Ⅱ区24 日上午天气以阴为主,伴有小雨或阵雨,气温上升缓慢且均匀,热力因子不利于下午出现对流性天气。但24 日上午,Ⅱ区部分地方出现了多云甚至晴天,近地面辐射加热作用较强,在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仍有6 ℃左右升温。地面不均匀升温造成局地加热为下午生成中尺度辐合线提供了基础。
在14 时地面图上,通河南部有偏南风和偏东风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并于15-16 时在辐合线附近产生短时强降水(其中通河达47.8 mm/h),随后辐合线迅速减弱,17 时左右在佳木斯附近再次有辐合线生成,并产生强降水。因此,局地加热产生的中尺度辐合线为该区域强降水提供了触发条件。
4.2.2 物理量分析
图3 2016 年7 月24 日14、20 时假相当位温(阴影,单位:℃)与垂直速度(黑色等值线,单位:10-4 hPa·s-1)、水平风场(箭矢线,单位:m/s)经向-高度剖面图(a)24 日14 时,46°N;(b)24 日20 时,47°N
沿着两个暴雨点通河(128.7°E,46.0°N)和桦川(130.7°E,47.0°N)分别做强降水时次的经向-高度剖面图(图3),可以看到垂直方向上都有,说明大气具有不稳定层结。从水汽条件来看,Ⅱ区的大气可降水量>50 mm;低层相对湿度也在90%以上,600 hPa 相对湿度仍然在70%,湿层较厚;24 日14 时有较强水汽辐合,20 时辐合区向东移动,与强降水出现区域对应较好(图略)。从抬升条件来看,14 时在通河附近(图3a)、20 时在桦川附近(图3b)均为上升运动,其中14 时通河上升运动较强,850-450 hPa 间有40*10-4hPa·s-1上升运动中心,这可能是当地低层弱辐合引起上升运动略有加强,而桦川附近20 时上升运动相对较小,强降水趋于结束。另外,在Ⅱ区附近对流有效位能CAPE>1800 J·kg-1(图略),说明当地对流潜势较好。
从24 日08 时探空图上看,Ⅱ区附近探空站均有不稳定能量,与低层辐合线相配合,因此有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可能(图略)。
4.2.3 雷达图分析
在雷达图上(图略),通河附近有多个10-15 km的对流单体呈近南北走向线状排列,由于线状回波带与回波移动方向有一定夹角(约30°),因此导致通河强降水维持时间大于线状对流本身垂直移过本站时间。在速度图上,通河附近出现速度模糊,1.5°仰角(约4 km)上风速中心近45 m/s,存在明显风速辐合,对流发展旺盛。因此通河出现了局地强降水,但范围不大。
4.2.4 Ⅱ区综合分析
对于24 日下午Ⅱ区,从层结条件和不稳定能量来看,具有不稳定层结且对流有效位能较高,低层高能高湿;从触发及抬升条件来看,低层有中尺度辐合线,垂直方向上有较强上升运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释放;本地水汽条件较好,中低层有明显的水汽辐合,但输送条件略差。从各要素配置来看,Ⅱ区有利于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以局地强降水为主,不会出现大范围强降水。桦川附近也出现了强回波,但持续时间和强度均较通河弱,因此降水也较通河略弱。
从天气形势来看,Ⅰ区和Ⅱ区均处于低涡东南部槽前,低层高能高湿,具有不稳定层结,大气中存在不稳定能量,且有西南或偏南风水汽输送,均有出现强降水的潜势。
Ⅰ区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切变线弱且移动快,无明显触发和抬升条件,水汽辐合较差,因此,没有形成强降水;需要注意的是,水汽辐合和动力条件有正反馈的作用,Ⅰ区如果有切变线,一方面由于风场气旋式切变产生水汽辐合,另一方面切变线附近的上升运动也将导致水汽垂直方向传输,湿层深厚,水汽条件转好。因此,Ⅰ区降水失误主要原因是对切变线预报失误造成的。
Ⅱ区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上午天空状况判断失误,导致对局地加热导致的变化考虑不足,所以没有预报出局地强降水。
从本次过程来看,在形势场上,数值预报对于低涡、地面低压生成、发展、中心位置及槽线移动均与实况相近,但是在23 日20 时暖空气北上强度和速度上存在偏差,因此切变出现位置及强度出现偏差。从形势场上和物理量来看,EC-thin 的3 h 预报在23日20 时-24 日02 时的925 hPa 上仍预报在Ⅰ区切变线北抬,但暖锋区没有加强(图略)。
从降水预报来看,到了23 日20 时起报场上,虽然降水区略向东调整,EC-thin 较大降水仍偏西且较Ⅰ区略偏南,实际出现大雨、局部暴雨地区(Ⅱ区)预报降水量仍然偏小;日本虽然较22 日20 时起报的大降水预报区域略偏东,但与实际大降水区域 (Ⅱ区)相比位置相对偏西偏北。这说明本次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数值预报产品在降水预报中有一定的偏差。
本文对2016 年7 月23-24 日大雨、局地暴雨进行讨论,分析预报过程,并对大雨及以上降雨空报和漏报失误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总体来看,数值预报偏差不大,但细节不同导致了降水区域和主要降水时段出现了明显偏差。分析认为:
对于空报的Ⅰ区和漏报的Ⅱ区,二者都处在相同天气背景下,均位于高空涡东南部槽前不稳定层结大气中,低层大气高能高湿,槽前西南风引导水汽北上,本地具有强降水潜势;
Ⅰ区没有出现暴雨的原因主要是动力条件较预期差,缺乏触发和抬升条件;其次是水汽辐合不明显;
Ⅱ区出现短时强降水直接原因是因为地面有中尺度辐合线生成,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对流,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
Ⅱ区出现了预期外的中尺度辐合线是由于局地加热不均匀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