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黑龙江空管分局,黑龙江哈尔滨 150079)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南北跨10 个纬度、14 个经度,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大雪、暴雪是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往往给交通行业造成不便[1]。对于航空,冬末春初的降雪是威胁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主要天气现象之一,持续性降雪过程不但造成跑道积雪和积冰,还常常导致能见度低于飞行标准,造成航班返航、备降、延误等[2]。
国世友[3]对比黑龙江省两次强降雪过程,高空槽配合地面蒙古气旋,低涡切变和辐合区的持续存在为降雪提供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输送。回流天气是冬季黑龙江省一种特殊的产生暴雪的天气形势,杨艳敏和赵燃[4]指出动力锋生机制在回流暴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强降雪产生在暖区,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地形强迫对降雪起明显的增幅作用。秦铜[5]等对哈尔滨市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指出此次降雪暖锋区持续时间以及位置是产生强降雪的关键,急流提供了大范围强降雪产生的必要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近期,王波等[6]统计分析了黑龙江降雪的气候变化特征,指出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雪量增加趋势明显,中雪和大雪日数增多趋势明显,但小雪日数减少趋势明显。上述工作对防灾减灾及天气、气候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使用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观测实况记录,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最新一代的再分析资料ERA5(doi:10.24381/cds.6860a573)的逐小时资料,空间分辨率为0.25°×0.25°,该套资料采用四维变分同化法,相较于之前的ERA-interim,ERA5 更准确并且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适合分析局地天气过程。本文使用的物理量包括:位势高度、纬向风速、经向风速、垂直速度、比湿和相对湿度,垂直层为1000-100 hPa,共19 层。
根据民航气象的雪强与能见度的关系,小雪能见度≥1000 m、中雪能见度500-1000 m、大雪能见度<500 m,短临的中雪和持续性小雪天气均会影响正常的飞机飞行,以此为准,本文挑选2019 年12 月28 日-30 日的一次持续降雪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观测实况记录如下:28 日23 时53 分小雪-24时,29 日00 时小雪-10 时53 分转中雪-11 时47 分转小雪-11 时59 分转中雪-15 时47 分转小雪-19 时55 分停,21 时31 分小雪-24 时,30 日00 时小雪-05时49 分停,07 时17 分小雪-09 时47 分停。此次降雪过程时间长达34 h,过程降水量为6.9 mm,且连日来降雪未融化,积雪深度较厚,最大积雪深度为19.0 cm,新增积雪深度为10.0 cm。其中主要降雪时段集中在29 日08-14 时,该时段内的短时降雪强度一度达到中雪量级,14 时后降雪强度逐渐转为小雪,直至30 日降雪停止。另外,根据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地理位置,将此次分析的关键区确定在45°N-46°N,126°E-127°E。
大尺度大气环流背景场对短临天气过程的发生与维持具有重要影响。在对流层中层500 hPa(图1),中高纬地区整体呈现两脊一槽型,12 月28 日20 时-30 日08 时,位于贝加尔湖地区的东北-西南倾向的槽逐渐向东移动至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北部地区12 月29 日建立起闭合的气旋性环流,哈尔滨附近地区存在西南风,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汇合有利于产生降水,槽前的气旋性涡度有利于上升运动,上升运动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低压槽的进一步向东移动,黑龙江地区槽前的西南风逐渐撤出。
图1 500 hPa 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单位:gpdm)和风场(箭头,单位:m/s)。2019 年12 月(a)28 日20 时;(b)29 日08 时;(c)29 日20 时;(d)30 日08 时。
图2 2019 年12 月(a)28 日20 时;(b)29 日08 时;(c)29 日20 时;(d)30 日08 时850 hPa 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单位:gpdm)和风场(箭头,单位:m/s)。
在对流层低层850 hPa(图2),仅关注中国东部地区,12 月28 日20 时-29 日20 时,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一个闭合的反气旋性环流,反气旋西侧的偏南风向北输送较暖湿的空气,而12 月29 日后,该反气旋性环流向东移动,不再影响中国大陆地区,阻断了水汽的输送,不利于降雪的维持。另一方面,12 月28 日内蒙古高原北部(对流层中层槽前)存在闭合的气旋性环流,环流东侧的偏南风同样有利于暖湿水汽的向北输送,哈尔滨地区偏南风维持至12 月29日晚,之后偏北风控制黑龙江地区,不利于降雪。
有利的水汽作用是强降雪过程发生和维持的充分条件之一,一般来说,持续性降雪过程一定要有充沛的水汽和持续的水汽输送至关键区[7],以下将从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图3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时-30 日08 时,哈尔滨(45°N-46°N,126°E-127°E)区域平均的相对湿度(单位:%)的时间演变-高度图。
图3 给出关键区相对湿度的时间演变-高度图,12 月28 日08 时-29 日14 时,对流层中低层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加,且中层的相对湿度增加领先于低层,随着低层相对湿度的增加,小雪逐渐发展为中雪。12月29 日2-14 时是降雪过程最集中的时段,对流层中低层的相对湿度达90%以上,说明该时段内关键区水汽处于较为饱和的状态,有利于降雪的发生发展。12 月29 日14 时之后,对流层中低层相对湿度骤减,数小时内从90%降低至降雪过程发生前的水平,这与观测实况对应的很好,也与高空槽的东移、低层南风变为北风互相匹配,此时不利于降雪的维持。
图4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时-30 日08 时,哈尔滨(45°N-46°N,126°E-127°E) 区域平均的水汽通量 (阴影,单位:m s-1)与水汽通量散度(等值线,单位:10-7 s-1)的时间演变-高度图。
从水汽通量的时间演变上看 (图4 阴影),12 月28 日08 时-12 月29 日14 时,关键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通量随时间逐渐增加,而500 hPa 以上水汽通量分布比较均匀,表明此次持续降雪过程主要受对流层中低层的机制影响。12 月29 日08-14 时,净的水汽通量流入在对流层低层800 hPa 左右达到极大值(深色阴影),伴随着小雪转为中雪的天气过程。12 月29 日14 时后,水汽通量数值快速减小,降雪强度也随之减弱。
另一方面,与水汽通量配合的是水汽通量散度(图4 等值线),虚线对应的是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实线对应辐散。可以发现12 月28 日20 时-29 日8时,对流层低层1000-800 hPa 的水汽通量辐合增强,上层的辐合并不明显,甚至在12 月29 日8 时前后的800 hPa 左右还存在水汽通量辐散区,此时的天气过程为小雪。而12 月29 日8-14 时,对流层900-700 hPa 水汽通量辐合急剧加强,配合着大量的水汽通量净流入,小雪加强为中雪,之后水汽通量散度转为辐散,降雪随之减弱停止。
除了大气环流以及水汽的作用,垂直运动、散度和涡度等动力作用对持续性降雪过程的发生和维持也十分重要。
图5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时-12 月30 日08 时,哈尔滨(45°N-46°N,126°E-127°E)区域平均的垂直运动(单位:10-1 Pa s-1)的时间演变-高度图。
短临对流天气事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上升运动,图5 给出关键区垂直速度的时间演变-高度图,实线正值代表下沉运动,虚线负值代表上升运动。12月28 日14 时-29 日08 时,关键区对流层中低层产生垂直上升运动,且逐渐加强,位于800 hPa 左右的最强值达到-0.4 Pa/s。12 月29 日08-14 时,对流层800-400 hPa 的垂直上升运动迅速增强,位于600 hPa 左右的最强值达到-0.8 Pa/s,对流层中层强烈的上升运动对应着观测实况中的中雪。12 月29 日14时后,垂直上升运动减弱,当日20 时后转为以下沉运动为主。
图6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时到12 月30 日08 时,哈尔滨(45°N-46°N,126°E-127°E)区域平均的散度场(单位:10-5 s-1)的时间演变-高度图。
散度场有利于了解降雪过程发生发展前后的动力配置。图6 给出此次持续降雪过程中关键区对流层大气散度的时间演变-高度图,实线正值代表辐散,虚线负值代表辐合。12 月28 日14 时-29 日08时,对流层低层出现辐合,并逐渐加强,对流层中高层以辐散为主,这阶段低层的辐合强度相对较弱,对应观测实况的小雪天气。12 月29 日08-14 时,对流层低层的辐合迅速增强,并在850 hPa 左右出现大值中心,对流层中高层仍为辐散,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有利于形成上升运动,有利于小雪进一步增强发展为中雪。12 月29 日20 时后,低层辐合转为辐散,不利于降雪的维持。
涡度场同样有利于了解降雪过程发生发展前后的动力配置。图7 给出此次持续降雪过程中关键区对流层大气涡度的时间演变-高度图,实线正值代表正涡度,虚线负值代表负涡度。12 月28 日14 时起,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正涡度并逐渐增强,对应于图1中槽前黑龙江地区的正涡度平流,正涡度有利于产生上升运动。12 月29 日8 时,对流层950 hPa 附近的正涡度达到最强,维持至当日14 时,对应于实况观测中小雪转中雪的过程,再之后正涡度逐渐减弱。
图7 2019 年12 月28 日08 时-12 月30 日08 时,哈尔滨(45°N-46°N,126°E-127°E)区域平均的涡度场(单位:10-5 s-1)的时间演变-高度图。
本文利用ERA5 再分析资料,结合观测实况资料,对一次影响民航航空的持续性降雪事件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的结论:
(1)此次持续降雪过程受大尺度大气环流影响。对流层中层位于贝加尔湖地区槽向东移动至中国东北地区,槽前的气旋性涡度有利于形成上升运动,低槽的进一步东移使得降雪停止;对流层低层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反气旋性环流以及内蒙古高原北部 (对流层中层槽前)的气旋性环流,共同向黑龙江地区输送较为暖湿的水汽,有利于对流的发生发展;
(2)降雪发生数小时前,对流层相对湿度梯度大,大气快速变湿,这是由于对流层低层偏南风水汽净汇入,水汽通量净流入达到极值时,水汽通量辐合强度也达到最强,导致强烈的降雪过程;
(3)此次持续降水过程发生发展期间,哈尔滨上空存在明显的上升运动,并与槽前的正涡度平流相配合,对流层低层辐合、中层辐散的散度配置导致的抽吸作用也有利于上升运动与降雪,为此次持续性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