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朝云 杨正雁 禹志刚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 保山678000)
肾结石(Renal Calculi)是泌尿系统和泌尿外科常见和多发疾病之一,患者多是青壮年男性,肾结石的发生与患者饮食相关,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肾脏内含异常大量Ca2+物质(草酸钙结石)导致[1],50%以上的患者就诊时以突然发生的、剧烈的、阵发性的,疼痛性质为刀割样绞痛、腰痛或腹痛为主诉,但疼痛位置并无差异,不论结石大小均可引发。结石可存在于泌尿系统中的任何部位,但90%以上的肾结石来源于肾脏,伴随患者体位改变或病理变化也可在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中发生[2]。多数患者表现为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感染(多见于泌尿系统)、疼痛及肾积水等,若病程较长,可导致慢性肾脏疾病,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丧失[3]。当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本研究比较了68 例肾结石患者,分别采用微通道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医院2016 年6 月~2019 年6 月就诊的68 例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微通道组与标准通道组,每组34例。两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组别 n 男/女(例)平均年龄(岁)病程(月)结石直径(cm)标准通道组微通道组P 34 34 24/10 23/11>0.05 48.78±4.34 48.45±4.64>0.05 14.45±4.23 14.78±4.14>0.05 3.23±0.23 3.45±0.11>0.05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术前经泌尿系统CT及X 线尿路平片确诊为肾结石者;自愿参与本研究者。(2)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患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疾病者;泌尿系统畸形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肾脏畸形者;存在智力、认知障碍或言语不利等,有交流障碍者;不愿配合治疗者;中途死亡者。
1.3 手术方法
1.3.1 术前检查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1.3.2 微通道组 给予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在有肾结石的一侧逆行插入输尿管后,将患者体位变化为俯卧位,术者在超声指导下进针,并置入斑马导丝,以上操作均在位于脊柱与肩胛骨内侧之间的11、12 肋缘和腋后线处,扩张至24F 后进行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取石术操作具体如下:利用超声道碎石系统粉碎结石,并对结石的残留情况进行监测以判断患者接受手术后1 周是否需要再次进行取石手术。术后3~5 d 复查腹平片,1 d 后拔除。手术完成后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3 标准通道组 给予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麻醉、体位及前期准备与微通道组相同。置入斑马导丝后扩张到18F 后进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取石术操作具体如下:利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清理完成后使用灌注泵。手术完成后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标准通道组和微通道组的临床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出血、发热、脓毒症休克)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各项临床手术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各项临床手术指标比较 标准通道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多于微通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通道组的结石清除率与标准通道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临床手术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各项临床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结石清除[例(%)]标准通道组微通道组P 34 34 101.23±30.23 81.23±21.23<0.05 70.34±9.12 55.23±9.00<0.05 7.01±1.23 5.12±1.11<0.05 32(94.12)31(91.18)>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标准通道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微通道组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肾结石作为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及多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其发病与个人饮食、水质情况与饮水习惯相关[4]。目前,临床上对于肾结石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手术与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传统的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手术术中通道一般需要扩展到24~26F,术中通道更大,因此有着较高结石清除率及较低的术后感染率[5]。伴随着医疗技术及医疗器械的发展,微创手术已在临床中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肾结石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6],微通道经皮肾镜手术是一种治疗肾结石的微创手术方式,术中通道仅需扩展至16~18F[7~8]。虽然以上两种手术方法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如何提高结石清除率,改善患者临床手术相关指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当前治疗肾结石手术中所面临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微通道组与标准通道组的结石清除率与切口感染率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种手术均可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但微通道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主要是由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手术中通道扩张较大,对肾脏损伤较大,且容易增加肾盏撕裂等,影响患者术后恢复,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且标准通道手术过程中,通道扩张增大,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而微通道组仅需要较小的通道,需要扩张的次数也较少,在理论上可降低手术中对患者肾脏实质的损伤,有效减少出血量。因此,在取得相同的结石清除率上,采用微通道结石经皮肾镜手术治疗可以减小对患者肾脏的损伤,降低手术出血量,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与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均可取得理想的结石清除效果,且切口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但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