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晰 内蒙古工业大学
在我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设计专业课程或设计思维培养的相关课程,已经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自20 世纪90 年代起,历经几十载的发展,针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各高校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模式,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后续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专业设计知识学习、专业能力提高的教学培养方案。目前,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各行各业产业结构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设计行业迫切需要具有深厚民族感情、优质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
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简称OBE 模式,最早发源于美国和澳大利亚,成果导向的教育模式以学习产出结果为教学质量的准则,强调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教学并不断持续改进等理念,确定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以毕业时应当具备的学生能力素养为要求,构建针对目标而进行设计的专业培养体系,展示培养结果从而反映出学生学习质量的进步与变化,进一步实现预期培养目标。OBE 模式与当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十分契合,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体系建设中,融入成果导向理念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自我控制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融入实践的应用理解,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
美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或是审美教育,即通过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1]。美育概念的提出源于1795 年德国诗人席勒,之后在1903 年由王国维等学者引入我国,并由蔡元培不断发展,其“美育代宗教”理论对后续美育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虽然我国现代美育的发展源于欧洲,现代美育起步晚于欧洲,但由于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其发展,其在教育领域发展速度较快。在中外美育的研究中,美育有助于学生精神文明的塑造,美丽灵魂的感染、熏陶及养成已经被全世界教育界一致认可。我国美育的发展正逐步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逐步开启了属于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美育发展之路。
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传统美育实则一直存在,主要相对集中于培养学生本专业的基础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操作能力,对于美育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浅层美育”,未能与时代发展的特性相结合,在课程中融入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及民族情感教育。传统美育在课程内容上倾向于理论学习,内容主题空泛、概括,形式设计创新不足,模式化严重,再加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本身相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较低。同时,课程多以笔试考试的形式作为学习情况及能力的最终评定标准,再由于功利主义盛行导致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重学分结果轻学习过程的现象日益严重,学生学习多为被动敷衍的应对,缺少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自我思考。另外,由于全球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加速侵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虽然美感基础好,具有较强的创造、创新能力,但碍于年龄、阅历的局限性,在思维、思考能力方面尚不完善。在契合时代的美育缺席情况下,高校的美育课程目前的内容和现状,都不足以为学生后续个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为我国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青年人才,提供高效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成为当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课程刻不容缓、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全人教育是当代美育的最高目标,旨在使人成为真正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全面自我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判断能力、优良审美观察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当代的美育不仅仅只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设计教育也不应仅局限于对美感的提升学习,以及对艺术设计表现和创造技法的教育教学,而应当是通过审美素养的提升,实现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即于无形中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2]。在现代社会教育发展过程中,多领域合作及学科专业正日益紧密交叉融合,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育的先驱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应当打破自身对于学科边界的认知,让学生在学美、知美、懂美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对美、丑、善、恶的是非辨识能力,同时,让美育与其他学科或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让美育的学习作用延展至学生的日后职业生涯及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生活,拓展个人的发展空间提供健康、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作为美育过程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基础因素之一,自身的专业素质、观念、信仰、性格、自身格局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下,世界文化正在快速交流融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于新时代、新知识、新学生应当坚持从具有发展变化的视角,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辩证地去理解各类信息,并及时更替已经陈旧的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同时,面对教学对象,专业教师仅以基础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进行专业教学活动,已经不足以适应当下新青年更加成熟、复杂、不够稳定且持续发展变化的心理现状。专业教师应学习和掌握发展心理学与学习的效能关系,加深对学生学习心理变化的认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过程、多维度、多方向的,并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同时受到多种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专业教师必须避免产生对学生及学习现状狭隘、片面的理解,提高认知及教育教学能力,为提高艺术设计美育课程教学成效发挥切实有效的科学引领作用。
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课程美育改革中,应当依托“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教育理念改革重构课程,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模块化的设计,针对不同知识模块设置与之相对应的阶段性任务,亦可针对具体的实践任务,延展匹配能力训练知识点,并发展学生完成该知识模块任务的能力,将学与用、用与思有机结合。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并不仅限于目前的全体学生,教师更应当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的预评估、跟进评估,按照项目组当前目标所需,合理配备人员,在每个项目组的组合学习过程中,分配具有不同能力特点的学生,并及时通过对学生的跟进评估来调整小组人员分配,最终让项目组实现最佳学习配合效果,避免产生所谓的“学生中心”,和单一学生统揽学习任务进行的“坐而论道”。在开放式学习知识模块的单元,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将学习的决定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参与度,增强其学习自信心,锻炼其身体表达与控制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转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课堂及学习阶段的掌控需要看似无形实则有序,促使课程内容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最终达到课程设计内容和成效的要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课程的美育教学改革,应当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教师应当多角度、全方位地结合中华美育内容,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进行梳理与融合,利用案例分析、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根据具体学习内容配合实践的练习,改革实践训练的练习模式,加入游戏机制与知识点融合的交互课程设计学习环节。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持续开展树人铸魂的美育引导工作,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健康的学术精神,逐步帮助高校学生形成文化主体意识,强化其优秀文化传承的能力,落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美育的教育作用,真正为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具有优良价值观的青年主力军。
在我国文化推广和传播过程中,在国内及国际范围内,进行文化输出与输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设计专业从业人员具有完备的审美素养与高尚的人文情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课程中的美育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基石,也是最为核心的源动力。随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课程美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应当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全人教育”为教育目标,提升教师团队教育、教学的综合素养,以项目课程开发改革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过程,将社会主义美育观全面融入艺术专业设计课程内容的建设中,构建符合我国新时代国情及教育发展的高校艺术设计育人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助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艺术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养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为推动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创造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