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在教学中的运用
——以河南板头曲为例

2020-12-06 23:06张杰南阳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大调南阳古筝

◎ 张杰 (南阳师范学院)

一、河南筝派的历史起源

筝,早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发展,以歌唱伴奏乐器的形式存在,故有“秦筝”之称。因古筝音色明朗,且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很快以伴奏乐器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并与各地的戏曲、曲艺、民间音乐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的古筝流派。后由东汉洛阳及北宋汴梁逐渐传入中原,流行于河南的民间演奏,融合发展为后来的中州古调。河南筝派因南阳板头曲对其影响深远,故以河南南阳为中心,流传至周边等地区,乃至全国,对现阶段的古筝艺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河南筝曲的形成与当地流行的曲艺“大调曲子”有密切的联系。“大调曲子”也被称为“鼓子曲”,是以曲牌体的形式存在,是早期流行于开封的小曲衍变而成,但“大调曲子”的发展和流行却以南阳为中心。由于全省各地大调曲发展慢已跟不上文化、思想的发展,唯独南阳地区的“大调曲”曲目一新再新,加上曲剧的形成,给南阳大调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古筝在大调曲中可做伴奏乐器,也可以单独演奏或是与其它乐器合奏纯器乐的板头曲。河南筝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板头曲与大调曲子的“牌子曲”[1]。

河南筝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当地民间音乐尤其是大调曲子的影响形成了河南筝曲特有的风格。在河南民间说唱艺术中,大调曲子的独特音乐形式逐渐在河南南阳地区流行和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大调曲子”。同时,还有一些音乐设计把河南豫剧、曲剧等民间音乐融汇在一起,形成了板头曲和大调曲的风格。在早期河南筝曲的艺术形式还未独立形成前,就已经有了许多曲目,但内容单一,曲调简单,演奏技术上有一定欠缺。后在大调曲的发展中心南阳邓县,涌现了一批筝演奏家,如曹东扶,王省吾等,他们把板头曲中融入了被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素材,进行了大量的修订、丰富和推陈出新的工作,使河南筝曲由大调曲的附属地位逐渐独立出来。在弹奏技术方面,开创新的具有特色的指法,比如游摇、速滑等,对板头曲的音乐处理更加细腻且更具感染力。

当然,河南筝曲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板头曲曲目,同时还创作了一批批具有河南筝曲风格的优秀作品,如曹东扶的《闹元宵》,任清志和乔景文根据大调曲牌《汉江》和《哭书韵》改编而成的《汉江韵》,任清志1958年脱离曲牌创作的《幸福渠水到俺村》,这些作品内容适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步,古筝乐器本身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在保证原有音色基础上,通过改变构造,材质和形态,使古筝的音量得到扩大,音质更纯净,转调更便捷,这些成果为河南筝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教育体系也从“科班”向艺术院校转变,河南筝曲从此由民间进入了专业学校。古筝家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贡献,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河南筝曲艺术的发展。独特的河南筝艺风格在全国各地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在积极地汲取其他流派的优势和精华。可见,河南筝的艺术发展历程就是建立在具有浓厚地方曲艺文化氛围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融入时代文化特点的传统音乐。

二、河南筝派的风格特点

以往的河南筝主要流传于河南的南阳邓县。古筝是当时民间弦乐乐队中的主要乐器。筝和其它乐器声部之间的配合,让音乐的色彩更加的丰富。在演奏风格上,时而具有高亢、豪放的阳刚之气通过指尖传达至琴弦,并兼有含蓄且细腻的声腔韵味吟唱出来,所表现出的乐曲感情是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喜就是喜,悲就是悲,非常质朴感人。总的来说,河南筝曲和其他筝派一样,深受当地语言、戏曲和河南人性格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河南人性情直爽,语调铿锵。河南筝不仅感情鲜明,毫不含糊,而且意境深厚,感情丰富,委婉缠绵,典雅古朴,色彩浓郁,挥洒自如,韵味绵远等特色。

河南筝的音阶多用变徵,少用清角,往往会更高按到近于宫和徵,四度、五度、六度的大跳很多,在流畅欢快里显现中见抑扬顿挫;多会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滑音还有下滑音,滑音富有韵味,圆滑自如[2]。

板头曲又被曲友们称为“板头”,是“大调曲子”中专用器乐曲,即可在开场前演奏,以及集中听众精力,对稳定秩序,为说唱正场做好准备,又可在说唱中加奏一曲,改变曲子场的气氛,板头曲可以合奏演奏某一曲目,也可以独奏演奏同一曲目,因为演奏的主干音符十分相近,所以在曲友们聚会时,可以按照人数的情况随意组合。合奏乐器组合多为三弦、筝、琵琶、扬琴、二胡、洞箫、八角鼓等,其中古筝、琵琶、三弦为主要的。板头曲的绝大部分的乐段和乐句划分的很清楚明白[3],有明显的对称性与规则性,曲式结构十分严谨、工整,旋律进行有很强的程式性。和许多我国的民间传统器乐曲一样,板头曲也为六十八板,使用2/4拍记谱,因此有三十四小节。

三、河南筝派的演奏技巧介绍

在《弦索十三套》中,有关古筝摇指的技术有点滴的记载,而曹东扶先生演奏的河南板头曲,使我们亲眼看到了摇指是如何应用的。他演奏的摇指结实有力,清脆悦耳,给人以轻快有活力之感。这是河南板头曲唯一的摇指技术,也是河南筝曲的常用技法,是摇指的雏形。

(一)河南筝派左手常用技巧

河南筝以左手的滑按音的别具一格的处理最有特色。

1.大颤音: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夸张的吟弦,也可以说成是大动作的吟弦,它被用来激化某种因素或扩大特定的情绪。

2.空颤:在本音弦上作反复较快的大动作吟弦,吟出大二度的混合音响效果,为空弦大颤音,简称空颤。

3.按颤:吟出大二度的混合音响效果,简称为按颤。

4.小颤音:小颤音在河南筝曲和板头曲上是非常特殊一种表现手法。它在按、滑音上做密集快速的反复吟弦,吟奏出小二度或大二度的混合音响效果,也是按、滑音和吟弦的组合手法。

(二)河南筝派右手常用技巧

1.“夹弹”:右手大指弹奏后要靠在相临的弦,这样声音坚硬有力。

2.“短摇”:在河南筝派的演奏技法中多用快速托劈的短摇表现其地方特色。

3.“倒剔正打”:曹东扶先生首创的中指带义甲向外剔指,使得演奏更加方便,声音铿锵有力。

4.“剔指”:中指向外弹弦,常与大指托法连用。

5.“拇指靠弹重托”:右手的大指在弹奏后以要靠近相临的琴弦。

(三)以《高山流水》的艺术分析为例

1.创作背景和意义

《高山流水》标题刻画出巍巍高山,潺潺流水,山河锦绣的景色,只要一提起古筝名曲,无人不知高山流水。原曲不能充分体现高潮,经曹东扶先生加以发展后,分为前十六板后十六板,和“高山”“流水”几大部分,典雅古朴,浑厚细腻,深受青睐。

2.分段和主要结构

《高山流水》共由八个乐句组成,每句八板,第五句多出四板,共有68板,板头曲的、流畅性和渐进性由此可见。曹东扶先生订谱的《高山流水》从中能清楚地看到板头曲的结构严谨性,抑扬顿挫之中的“起承转合”,体现了音乐的博大精深。“起”的部分上下呼应。“转”的部位小节数扩展,此曲“引水砥石”一段是高潮,原曲不能充分体现,经曹东扶先生加以发展后,新的高山流水分为前十六板与后十六板,和“高山”、“流水”四大部分,旋律奔放,更能折射出山泉直泻的情景。

四、河南筝派的主要演奏家——曹东扶先生

曹东扶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筝演奏家、教育家,以演奏河南板头曲著称,是筝坛一代宗师。1898年出生于河南省邓县曹营村以为贫苦民间艺人之家,幼年大志,酷爱曲艺。苦难艰辛的生活铸造了他坚毅的性格,曲艺之乡的风土培养了他高超的技艺,青年时代已成为当地曲坛名人,不仅大调曲子演唱技巧高超,其他乐器的演奏也异常熟巧,为传播,培育、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夙愿已偿,使河南古筝艺术在中州大地已生根开花,为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独特的曹派古筝艺术风格[4]。他继承和发展了河南大调曲和板头曲,富有中州古韵的遗风,这与他认真继承、精通河南说唱音乐是分不开的,使板头曲成为河南筝乐的一代顶峰。

由此可见,河南筝派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显著的家族与地域性,南阳邓县作为曲艺之乡,其“曲子窝”众多,这种集群优势也进一步促进了河南筝乐的发展。

结 语

河南筝派作为北派筝的主流,也是最大的流派之一。近年来河南筝派也在筝艺道路上不断探索,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古筝曲目,还有一批优秀的古筝演奏家们,把古筝的发展推向高潮,所以我们要重视学习和传承河南筝曲的精华之处。有曲调优雅,豪放跌宕的,描写大自然景色的;也有柔情似水,细腻缠绵,节奏缓慢,抒发人物内心的;也有旋律跳跃,欢快明亮,表现喜悦的;还有悲愤哀怨,曲调深沉,表现人物忧伤惆怅的。《百鸟朝凤》心欢快,《苏武思乡》愁断肠。《打雁》声声情逼真,《杏元和蕃》实凄凉。这些曲目都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所以更加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筝从历史悠久的伴奏乐器,一步步吸收地方文化特色,技法,在加以不断精打细磨和改革创新,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古筝流派则是整个中国音乐的一支劲旅。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和我们的文化生活,地方特色元素是分不开的,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力量去传承和保护。同时,我们也要让这种具有艺术价值的非遗项目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猜你喜欢
大调南阳古筝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次弹古筝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