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与俄罗斯民俗文化的关系

2020-12-06 23:06阴嘉玲太原市群众艺术馆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
关键词:十九世纪作曲家民俗文化

◎ 阴嘉玲 (太原市群众艺术馆)

俄罗斯十九世纪的音乐成就无疑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随着十八世纪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俄罗斯民族逐渐的发展壮大,但是在音乐艺术方面,尤其是歌剧方面更多的是承袭了西欧的一些表现形式。十九世纪以来,俄罗斯音乐文化达到空前的繁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曲家,自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开始的俄罗斯音乐家们不再是单单学习和模仿欧洲各地传统的、既有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题材,而是开始不断地在俄罗斯本国文化中寻找具有民俗特点的故事传说、人物轶事和传统习俗,并以此作为创作基调孕育出了十九世纪辉煌的歌剧、戏剧等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

俄罗斯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口头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凝结了俄罗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不仅代表着俄罗斯人民的文化产物更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世代流传。正是从十九世纪开始,在民俗文化的影响下俄罗斯的音乐生活从内容方面和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曲家们开始挖掘民俗文化的根源,回归到本民族传统的内容和题材上,这促进了俄罗斯专业音乐活动体系的形成并进一步推动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发展。

在跨学科研究日益普及并产生一定成果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俄罗斯民族音乐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传统的音乐研究相比,在文化和哲学背景下对社会音乐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篇我们将以十九世纪著名的音乐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亚历山大·波菲利耶维奇·鲍罗丁以及尼古拉·安德烈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三人的代表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和探究俄罗斯民俗文化是怎样在音乐作品中体现的以及音乐与民俗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

从十九世纪开始,作曲家相继对已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加工处理,使原始、孤立的文化得以在音乐作品中大放异彩。民间故事、神话、史诗等民俗题材被大量运用在歌剧中,历史题材作为了音乐作品戏剧化的基础,因此在十九世纪,民族音乐的创作与过去在世俗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特征相融合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

一、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代表歌剧:《伊凡·苏萨宁》又名《为沙皇献身》、《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格林卡出生于俄国的一个乡村地主家庭,从儿时起家庭佣人便给小格林卡讲述了许多俄罗斯民族民间的传说故事,这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年轻作曲家的创作之路。青年时代的格林卡辗转欧洲各地学习器乐和作曲,在意大利和德国学习期间,他萌生了创作俄国本民族歌剧的想法。1834年学成归来的格林卡在圣彼得堡创作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部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古典歌剧《伊凡·苏萨宁》(又名《为沙皇献身》)并获得了国际音乐界的认可,他被同时代的人们视为欧洲先进音乐思想的传承者和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正如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阿萨菲耶夫所说,他并没有将俄国传统的音乐和旋律完全地服从于西欧的规范技术,而是利用自己在欧洲所习得的技术去不断地改进、完善民族乐派的体系。《伊凡·苏萨宁》这部歌剧以十七世纪初俄国反抗波兰侵略者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伊凡·苏萨宁这位民族英雄解救沙皇的故事,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将敌人引入森林中,最终为了祖国和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与敌人同归于尽,作品充满着浓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虽然这部作品承袭了意大利的歌剧样式,却突出地表现了俄国民谣的特点并融入了大量的同属斯拉夫民族的波兰舞曲的表现形式,在俄罗斯民族风格与波兰民族风格的相互交融和对比之下使得歌剧的艺术效果达到了俄罗斯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从《伊凡·苏萨宁》这部歌剧开始,揭开了俄罗斯民族歌剧发展的序幕,也为后来的作曲家们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存在。

而与俄罗斯民俗文化联系更加紧密的是格林卡的另一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该歌剧取材于普希金的同名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部以古典童话史诗为题材的歌剧,格林卡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著作,歌剧描述了武士鲁斯兰在巫师的帮助下,经历了艰难险阻,最终将未婚妻柳德米拉从邪恶势力中解救出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的幻想与想象,在这部歌剧中明显地表现出了俄罗斯民俗学中神奇童话的特点,例如故事中出现了神奇童话的特定人物:邪恶势力、女巫、神奇的助手、英雄等人物形象以及主人公通过克服重重困难从而战胜邪恶势力的固定情节,除此之外该歌剧分为五幕场景:楔子、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这也符合民俗学中神奇童话的结构特点。在音乐表现方面,格林卡运用了大量的民间创作原则,写出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合唱、独唱及咏叹调。以序曲为例,通过欢快的旋律和曲调展现出正义战胜邪恶后人们欢庆、热闹的场面,这部序曲不仅展现了俄罗斯民族风格并且对俄罗斯管弦乐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部歌剧作为俄罗斯古典音乐大师格林卡的代表作,以童话的题材、神奇的想象、史诗般的抒情以及跌宕的情节为俄罗斯民族乐派、俄罗斯歌剧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后来的民族音乐家的创作之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也为十九世纪世界音乐史册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亚历山大·波菲利耶维奇·鲍罗丁(代表歌剧:《伊戈尔王子》)

亚历山大·波菲利耶维奇·鲍罗丁可谓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出生于俄国文化艺术之都——圣彼得堡,从童年开始就对音乐和自然科学展现出了巨大的天赋,鲍罗丁不仅是十九世纪末俄国主要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之一,还是一名出色的化学博士。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鲍罗丁有一个别称“星期天作曲家”,因为他平时都在化学实验室工作,只有在休息和身体抱恙时才会作曲,但是他超高的音乐天赋和文学才能并没有因从事化学工作而被掩盖,反而是在《伊戈尔王子》这部歌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伊戈尔王子》取材于十二世纪古俄罗斯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伊戈尔王子远征记》,十二世纪的罗斯帝国没有统一的国家,而是由分裂的小公国组成,罗斯王公伊戈尔英勇抵御波罗维茨人然而却因鲁莽轻率战败被俘,他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为此十分痛苦,伊戈尔王子最终逃回了祖国,史诗的最后基辅大公召集群臣为伊戈尔复仇,为祖国和民族复仇,体现了浓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歌剧《伊戈尔王子》由序言和四幕组成,主要的人物形象是伊戈尔王子和他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对于鲍罗丁来说这两个人物不仅仅是具体的历史形象,还象征着那个时代罗斯人民的精神,在音乐的序幕中就已经表现出伊戈尔英勇无畏的特征。在第二幕中,伊戈尔被波罗维茨人俘虏,在艰难的境况中,他梦想着自由并幻想着组建一支新的军队解放罗斯帝国,著名的咏叹调《哦,给我自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他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在第四幕中演绎了《悲叹》的咏叹调,她对着风、河、太阳哭泣并祈求他们的答复,她不仅是为丈夫伊戈尔哭泣,而且还为被波罗维茨人横行肆虐的整个俄罗斯土地哭泣,这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将日月山河、风雨云雾赋予灵性继承了俄罗斯民俗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升华。可以说《伊戈尔王子》这部歌剧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民俗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

然而遗憾的是鲍罗丁去世前并没有完成整部作品,因为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化学研究上,因此《伊戈尔王子》这部作品后来由里姆斯基-高沙科夫和格拉祖诺夫合作完成。

三、尼古拉·安德烈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代表歌剧:《萨德科》、《雪姑娘》)

尼古拉·安德烈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精通配器法而闻名乐坛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家,他与上文介绍的音乐家鲍罗丁同为俄罗斯“五人强力集团”成员,并作为其中最年轻的音乐家与前辈们共同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早年在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并同时学习钢琴演奏,后来考入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作曲、配器以及曲式等课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十五部歌剧中大多以俄罗斯民俗文化为题材,如:俄罗斯勇士赞歌、童话、传说、日常生活悲剧、抒情喜剧,其中最常见的题材为童话(十五部歌剧作品中就有九部为童话题材)。

如1897年创作的《萨德科》,这是一部以俄罗斯勇士赞歌为题材的歌剧,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最富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取材于诺夫果罗德的传说。俄罗斯勇士赞歌也是俄罗斯民俗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起源于九世纪,是罗斯文化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口头创作形式,作品大多歌颂勇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豪放不羁的气概。在《萨德科》这部歌剧中通过描写萨德科与诺夫哥罗德城市打赌、义无反顾投海自尽、在海王的宫殿做客、惹怒海王等场景,借萨德科之身生动形象的描写出身强体壮、意气风发、大无畏、有勇有谋、才华横溢的俄罗斯人物形象,作曲家在描绘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音乐的形式,采用古老的俄国叙事诗的歌词和旋律,拉近了与本民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从而使得俄罗斯民族精神及俄罗斯民族乐派得到弘扬和发展。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另一部代表作《雪姑娘》同样也是俄罗斯民俗文学的典范,这部作品由俄国剧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所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改写成歌剧于1882年上演并大获成功。“雪姑娘”这一形象可以说是俄罗斯民俗童话中的代表人物,她是“严冬老人”(也是俄罗斯民俗童话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孙女及助手(“严冬老人”与西方的“圣诞老人”形成了对比,受到了俄罗斯东正教的影响)。《雪姑娘》是一部关于爱与希望、自然与生命的,富有哲理的歌剧,歌剧中的雪姑娘十分美丽却冰冷无情,她无法面对真爱,一旦遇到爱情便会立刻融化,然而追求者的出现使得雪姑娘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命运,最终融化并消失于人间,而她的追求者也因无法忍受爱人的离去而选择了自尽。这部歌剧作品讲述了俄罗斯最具代表的民俗人物之一,通过完美的配器和曲式的配合,处处充满着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一部经典之作。

上述介绍的三个作曲家他们的创作的歌剧大都取材于俄罗斯民俗文化,并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处理,使作品本身带有一种深沉且饱满的历史气息。俄罗斯民俗文化即是各民族中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口头流传形式被记录下来的一种平民阶级的文化形式,这些民俗文化通过在历史长河中的沉积、磨砺已形成了独具俄罗斯特色的表现形式。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普遍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一方面同情底层的平民,痛恨和厌恶沙皇的专制统治和奢靡风气,崇尚人民的革命精神,支持平民反抗压迫和剥削,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歌颂平民身上谋略与勇敢并存、艰苦与朴素独具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又希望将俄罗斯民间传统的音乐、民谣发扬光大从而彰显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和气魄,显示出沙皇至高无上的特权和威严,以此告别十九世纪之前长期落后于西欧音乐的现实状况,形成自己的、特有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任何其他民族无法复制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题材,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民俗文化对于这些作曲家来说就是一种无价的创作财富和精神力量,也是整个俄罗斯乐派发展的基调。

通过赏析作曲家的这些作品我们不难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他们通过创作和歌颂这些作品使得俄罗斯民族音乐在十九世纪的俄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跻身于世界音乐的舞台,无论是民族乐派第一人格林卡还是后来的“五人强力集团”亦或是之后的集俄罗斯音乐之大成者并最终将其推向世界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他们所有人都为十九世纪的俄罗斯音乐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得俄罗斯民俗文化、民间音乐得以被世界上更多人熟知并传颂。

因此如果说十九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那一定是俄罗斯的民间民俗文化,正是有了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才有了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增色和发展,那些深藏于人民群众中间的,曾不为人所尊崇的底层文明或许是最质朴、最真实的情感表露。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我想作曲家们都应该明白,将音乐的深刻性与通俗性紧密结合才是一个民族乐派最好的表现形式,音乐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世世代代的流传。

猜你喜欢
十九世纪作曲家民俗文化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