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涛(湖南图书馆)
湖南石刻文献源远流长。相传大禹曾于湖南衡山岣嵝峰下留下其治水文字。虽然目前所传所谓《岣嵝碑》为宋人伪作,却是内容有关湖湘文化最早的石刻文献。
法帖是中国历代石刻文献的一种重要类型。宋代汇编镌刻名人墨迹、供人临摹欣赏的法帖蔚然成风。淳化三年(992),宋太宗令出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拓印以赐群臣。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该帖镌集美富,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宋庆历五年(1045),知潭州兼安抚使刘沆重摹《淳化阁帖》于潭州(治长沙),世称《潭帖》。庆历八年(1048),僧慧照大师希白予以重摹,于二王法帖略有所增。此刻风韵和雅、血肉停匀,但形势俱圆,颇乏峭健之气。后世摹刻、补编阁帖者甚多。宋曹士冕《法帖谱系》即载有“庆历长沙帖”“长沙碑匠家本”“长沙新刻本”“澧阳帖”“鼎帖”“长沙别本”“武冈旧本”“武冈新本”等。而长沙刘次庄则另辟蹊径,于元祐七年(1092)在江西临江府又进行摹刻。除重摹原帖外,还对其文字进行释文,成《淳化阁帖释文》十卷,是书清乾隆间收入《四库全书》,四库提要称:“曹士冕《法帖谱系》云:临江《戏鱼堂帖》,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其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曾敏行《独醒杂志》曰:刘殿院次庄自幼喜书,尝寓于新淦,所居民屋窗牖墙壁题写殆遍。临江郡库有法帖十卷,释以小楷,他法帖之所无也。观二书所记,则次庄之作法帖释文本附注石刻之中,未尝别为一集。此本殆后人于戏鱼堂帖中钞合成帙,而仍以阁本原第编之者也。陈振孙《书录解题》又称武冈人尝传刻绛州潘氏帖。嘉定中汪立中又取刘本分入二十卷中,官帖所无者增附之。盖绛帖本阁帖而广之。故立中释文亦因次庄释文而广之,与此又别一书矣。”临江帖早已失传,清代有伪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次庄字中叟,长沙人,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官御史,迁江西漕使。
明代本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时期,但湖南人文不昌,今未见有其间湖南人编纂的法帖存世。
湖南法帖编纂与刊刻的繁荣始于清代,主要类型有以下五种。
历代中国收藏活动多被贬为玩物丧志,唯有书画及古籍收藏称为雅事。许多达官显宦、臣贾豪绅凭藉着其优厚经济实力,从事名人墨迹的收藏鉴赏,并编纂成书、刻石拓印成册,用于馈赠友朋或出售牟利。
1.邵阳车万育编《萤照堂明代法书》十卷。车万育(1632—1705),字与三,一字双亭,号鹤田,又号敏州。康熙三年(166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户部给事中、兵科掌印给事中。康熙二十至二十三年曾为岳麓书院院长。卒后葬江宁(南京)。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萤照堂明代法书》十卷,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金陵刘文焕镌石。共收129人。自序:“书法晋、唐尚矣!宋元以还,代有作者,率皆人刻一石,家秘一帖。明三百年,自帝王下逮隐逸,不乏名笔,然未睹全刻也。余少好笔墨,读书之暇,时一摹弄古帖。至明代诸家真迹,吉光片羽,亦为购取。积数十年,所藏遂多。不揣鄙陋,效颦勒石,公之同志,但时地既远,网罗实难,兹虽集腋成裘,不免挂一漏万,尚望同志君子,广为搜补,以全一代之盛。”帖首隶书“明代法书”四大字。卷一为朱元璋以下帝王书,卷二为刘基等17家书,卷三为凌晏如等12家书,卷四为徐有贞等14人书,卷五为王宠等11人书,卷六为文征明等8人书,卷七为黄姬水等13人书,卷八为董其昌书,卷九为邢侗等18人书,卷十为熊廷弼等17人书。以采自墨迹为主,间有钩自明万历十三年茅一相《宝翰斋国朝书法》者。有明一代书家,采集完备,且少伪迹,允为丛帖之善本。明代之书学,可由此得见其梗概。民国时期碑帖鉴赏家张伯英评此帖云:“《萤照堂明代法书》十卷,清车万育辑,康熙二十二年勒成。此刻于明代书家采取略备。如万年少书,惟《昭代名人尺牍》存其一札,平远山房乃以伪迹上石。兹所刻皆真笔,是丛帖之善奉矣。”帖今存世。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又载《泼墨斋历代法帖》十卷,今不见。除法帖外,车万育所著甚富,如《声律启蒙摄要》三卷,为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清代时几乎人家一册,版本极多。
2.长沙周锷编《人帖》四卷,嘉庆十一年(1806)刻石拓本。帖石今仍存苏州碑刻博物馆。湖南图书馆藏有拓本。周锷字莲若,号春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进士,曾官贵州学政,扬州、苏州知府。以事谪伊犁,后赦归,卒于甘肃河西旅舍。嘉庆十一年(1806)两江总督铁保委托苏州知府任内的周谔汇集中国历史上道德高尚、讲究气节的28人的书法而成《人帖》。其中宋人有范仲淹、文天祥,明人有方孝孺、王守仁、杨继盛、赵南星、高攀龙、熊廷弼、袁化中、杨涟、周顺昌、周茂兰、吕维祺、余应桂、黄道周、徐石麒、倪元璐、侯峒曾、徐汧、史可法、马世奇、姜埰、刘理顺、陈子龙、汤芬、孙临等,清人有陆陇其。铁保跋云:“书有竭毕生心力,上追晋唐,下轶宋元,而其书不传者;亦有生平不以书名,残篇断札流落人间,经千百年兵燹灰烬之余,而其书仍存者。是书以人传,人不以书传也。乙丑春,余移节金陵,得文文山、陆稼书两先生墨迹,稼门汪中丞斋中见王文成公矫亭说,复于友人处获睹胜国诸名贤尺牍,或重如河岳,或炳若月星。每开卷,觉天地至大至刚之气在人心目,其经千百兵燹灰烬之余,而卓然独存者,信乎鬼神呵护,历劫不敝,盖中有不可磨者在也。偶与稼门中丞议,汇而刻之,名其书曰人帖,凡止以书名家不与焉。欲学者以人为帖,不以书为帖,学其书,正学其人也。至其风骨天成,动与古会,不必定学晋唐,而我行我法,自然入妙,往往于无意中得之,则又其余事云。”
3.吴荣光编刊《岳麓书院帖》一卷,道光十九年(1839)刻石拓本。计钟繇三帖、王羲之四帖、颜真卿一帖、唐人书藏经残字一帖、司马光一帖、苏轼一帖。郭子尧摹刻。碑石今仍存岳麓书院,惜缺一石。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一字殿垣,号荷屋、可庵,晚号石云山人,别署拜经老人,广东南海县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由编修官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
4.宁乡刘康编《红豆山房法帖》十卷。刘康(1813—1890),字春禧,一字子寿。承袭先辈产业,家甚富,却无功名,故捐资获国子监典籍头衔。县志称其“工制艺,善书”,又好藏书,与巴陵方功惠、湘潭袁芳瑛、长沙叶德辉号称近代湖南四大藏书家,筑有红豆山房,又作红豆山斋、红豆山庄。编纂有《红豆山房藏书目》,尝乞湖州邵香伯绘“红豆山斋藏书图”,安化罗绕典、长沙熊少牧、周树槐、湘潭王闿运、道州何绍基、长沙杨恩寿、湘阴李星沅等均有题咏。何绍基《阅宁乡刘春禧康红豆山房藏书目,喜而有赠》诗赞云:“刘侯生是湖湘秀,要与俗儒饰寒陋。善本莹莹金璧光,古人堂堂天地寿。深山楼屋可百楹,新篇蠹册皆有情。山中日月圣贤宇,山外风烟蝉蚓鸣。贱子藏书无最目,读书贪多不贪熟。正流岐港各有会,要与壑源同一族。示君此语然未然,何时铅椠相周旋。期君来蹑蓬山路,共校金绳册府篇。”清代著名学者叶昌炽撰《藏书纪事诗》卷六有刘康春禧、袁芳瑛漱六一条,诗云:“山外风烟蝉蚓鸣,山中金璧光莹莹。百楹楼屋容登未,八月洞庭湖水平。”除善本古籍外,名人墨迹也是刘康收藏之大宗,曾就所藏编纂刊刻有《红豆山房法帖》十卷,自唐至清,凡33家,其中以明、清为主,唐、宋仅一帖,元亦止三帖。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宁乡汪蔚、沩山傅寅、长沙李心芝摹勒镌石。自识:“余少时,先朝议君喜购古今法帖,命余临仿,嗣后稍知八法,遂有书画之癖二十余年,家藏名人墨迹自唐宋及国朝不下百数十种,屡欲寿诸贞珉,以未觅能手,不果。近因所藏益夥,不忍终贮箧衍,爰倩吾友汪啸霞、傅念成、李心芝以油素双钩上石,颜曰《红豆山斋法帖》。吾楚邵阳车氏曾摹《萤照堂帖》十卷,为海内所欣赏,余兹集非敢媲美车氏,用以公之同好。起庚子春,讫己酉夏竣事,约略编次厘为十卷。”张伯英对此帖却评价不高,其《独坐·红豆山斋法帖十卷》称:“此本第二卷元人书缺,自明以下皆真迹,惟王绅书范文程劝诸王入关启乃陈奕禧笔,不知何以署王绅之名?绅不闻其工书也。唐玄宗鹡鸰颂,刻本多矣,此乃伪者,有灵岩山人藏印,毕秋帆所藏此颂曾摹入经训堂帖,与此绝非一本。笔势单弱,册首八分题额庸拙可厌。成化钱仁夫题诗亦伪,奈何不取经训堂刻一校正耶?蔡君谟临智果书,其伪与鹡鸰颂相等,‘莆田’书作‘莆㘝’,君谟何至乖谬如此。其书毫无笔意,刘氏竟不之辨。鲜于枢、倪瓒二题与蔡书一手伪作。刘康自题云:‘吾楚邵阳车氏曾摹萤照堂帖十卷,为海内所欣赏,余兹集非敢媲美车氏,用以公之同好。’车氏所刻仅明一代人书,鉴别精审,刘乃高攀唐、宋,又无识力,若去其首卷,亦未始不可观也。”此帖今湖南图书馆有藏。刘康晚年时常出游江浙,大量购买金石书画。然每为劣贾所欺骗,家产也因此耗尽。垂老愈困,光绪十六年卒,年七十七。刘康尝学诗于族祖刘基定,积稿成帙。卒后其子刘鹤将藏书捐入宗祠,族人乃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其遗诗《红豆山房诗钞》四卷。其藏书后亦毁于水灾。
5.长沙徐树钧编《宝鸭斋兰丛》十六卷。徐树钧(1842—1910),号叔鸿。长沙人,徐棻子。咸丰七年(1857)举人。曾官高江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使、布政使、按察使。因收藏有晋王献之《鸭头丸帖》真迹,故室号“宝鸭斋”。辑有《宝鸭斋兰丛》十六卷,汇集《兰亭》各种拓本86种。后归武昌徐恕。1931年,其中4拓归顺德黄节,余82拓归铜山张伯英。张藏1938年又为东莞容庚收得,1940年容庚曾影印行世。容庚所藏1962年又为故宫博物院购藏。徐树钧原藏有《兰亭》拓本92种,其《宝鸭斋题跋·卷下·宋拓定武兰亭》载:“余旧藏《兰亭》八十六卷,为黄吟川、程瑶田故物,皆宋元明拓本,古色古香,无美不备。继又得孙退谷宋拓一卷,有赵松雪一札可证。又得南宋拓《鼎帖》中《兰亭》三卷,又贾秋壑刻《玉枕兰亭》一卷,并此卷合成九十二《兰亭》,晴窗流览,尘俗赖以涤除。光绪二十有七年十月记于金陵官舍”。《张伯英碑帖论稿·法帖提要》称此辑:“搜采既多,自难一一精善,然佳本可得其半,亦云美且富矣。理宗之藏以‘修城本’为冠,云出自唐武后时,此亦有之。帖前有薛稷书两行,不知理宗本是否相同。辑此非一蹴可就,费若干日月、几许心力。方得成是巨观。而一入帖肆,利其分售,以致转瞬零落。若理宗、游相及桂、吴诸家之藏尚有珠联璧合,如此《兰亭》丛者乎!其散去者有苏氏缺石本、李东阳题‘玉枕本’,皆不可以复聚。愿得此者,念昔人采集之艰,加之护惜,勿贪拆售之利而致星散,如理宗之百十七卷徒存目录已也。”容庚《兰亭十刻》跋云:“其中有明宋濂题跋者三刻,马治题跋者十刻,任勉之、叶盛、华爱、包衡题跋者各一刻;清陆文霦题跋者一刻,程瑶田题跋者十五刻,冯敏昌题跋者七刻,江德量题跋者十一刻,李符清题跋者二刻,吴飞翰题跋者八刻,徐树钧题跋者一刻。每有见于《兰亭考》及宋内府所藏而不恒见者。面目虽无大异,而神韵各有擅长,各家题跋,或谓古劲浑沉,或谓端庄流丽,或谓清腴瘦健,或谓朴茂坚卓,或谓顿挫沉郁,或谓姿态横生,极形容之辞,犹不能尽其百一”今故宫博物院现藏82拓,从纸张、墨色、题跋、镌刻风格等各方面判断,系明、清两代的拓本。宋濂、马治跋语为臆造,而清人题跋多为真迹。
6.湘阴郭庆藩编《明人墨迹》,清光绪八年(1882)湘阴郭氏十二梅花书屋刻石拓本,收录杨慎、陈道复、张弼、杨溥、姚绶、吴宽、祝枝山、沈周、唐寅、解缙、陈鎏、倪元璐、宋濂、王守仁等人墨迹。湖南图书馆有藏。郭庆藩(1844—1896)原名立埙,字孟纯,号子瀞,郭昆焘子。援例得任通判,保叙浙江知府。后以道员转江苏,主持扬州运河修浚。
在清代湖南人所编丛帖中,湘潭冯准所编《昭潭名人法帖》,是一部历代湘潭人物墨迹的总编。冯准字此山,号混叟。《昭潭名人法帖》四卷,清同治六年(1867)刻石。傅荣镌石。帖名篆书,分元、亨、利、贞四卷。卷一收明周星、李驭芳、王岱、唐世征、郭金台五人书。卷二收陈鹏年、张璨二人书。卷三收清李觏昰、罗典、曹式三人书。卷四收清罗修源、秦宜关、陈树蓍、张九钺、宋本敬、周新霁、胡师孟、张力行、周系英、罗萱十人书。共二十家,皆湘潭一邑名贤。冯准序:“国初,吾邑王山长先生以书画驰名海内,而陈沧洲、张湘门诸公继之,其书法皆卓然远绝流俗,有以得古人真意,然存于邑中者不多见。往岁,罗君砚生、欧阳君晓岑先后有摹刻之议,未果行。准不自揆,爰集诸公书集刻之,少琨黄君力赞其成,搜索既久,遂有获之望外者。刻成编为四册,一斑片羽,聊使后进得见先辈风规耳。尚有前明李文庄书《阳明集序》及诸续采者,俟深心好古之士补刻足成之。同治丁卯重九,邑后学冯准谨记。”《张伯英碑帖论稿》称:“勒成于同治丁卯,数十年间已多残损,如郭幼隗、陈潭屿、张顾堂等,均失其名。周九烟七岁工书,所临黄庭、曹娥、乐毅,皆八岁之作,雅饬有法,董文敏作跋深为推挹,明时曾刻石,而世鲜传本。此帖所收为周石芳得之江南者,周于道光时任江苏学政也。邑人辑刻乡先辈书,采摭较易,真假亦易辨别,冯氏此帖可以为法,倘各邑仿而行之,则僻地书家所作,不至散佚。惜好事者少,或无其力,虽有可传之书,亦复泯焉无闻,为可惜耳。”湖南图书馆有藏。
清代晚期,湖南产生了一个以湘军人物为主体的人才集团,各人之间相互书信往来。收信人或其后人将所收信札汇印成册,刻石以行,形成了清代晚期湖南以时人书信为内容的丛帖形式。这种丛帖不仅具有书法艺术价值,同时因其内容的隐秘性而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如:
1.湘阴郭庆藩编《名贤手札》,又名《八贤手札》,辑录曾国藩、胡林翼、骆秉章、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沈葆桢、李鸿章八人致其父郭崑焘书信。郭嵩焘序:“自古风会气运之成,盖莫不由人焉。曾文正公以道德风义倡天下,名贤硕德蔚起湖湘间,电发飚举,斯亦千载一时之会也。校其事功,则辉润六合;挹其言论,则霶霈寸心。子瀞居父丧,辑刻诸贤与其父往还手札。兵事之始终,人才之隐见,本末粗具,焕乎可观。”清光绪十年(1884)湘阴郭氏岵瞻堂刻本。湖南图书馆有藏。
2.湘乡陈湜编《挂席山房法帖》一卷。陈湜(1832—1896),字舫仙。咸丰六年(1856)襄理曾国荃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擢道员。同治元年(1862)从曾国荃围攻南京,三年以按察使记名。四年授陕西按察使,调山西。光绪十二年(1886),统南洋水师,总领湘、淮诸军营务,授江苏按察使。后擢为江西布政使。中日甲午战争时,曾率军入辽抗敌。卒赠太子少保。《挂席山房法帖》,又名《挂席山房十五家手札》,收录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郭昆焘、郭嵩焘、强汝询、李寿蓉、刘蓉、许振祎、翁同和等十五人致陈湜书信,宣统间曾刻石,宣统二年(1910)又石印行世。杨逸识:“国朝书家称盛,曾左诸公勋业盖世,初不以书名。然所作书莫不俶傥瑰琦,卓然见风骨。此册为湘乡陈少保所集手札,凡十五家,走笔付邮,自具真相,是以可传。今以得是册将付梓者属为弁言,爰赘数语以归之。宣统庚戌仲夏,上海杨逸。”湖南图书馆有藏。
3.湘乡李氏编《曾胡手札》,汇编曾国藩、胡林翼致李续宾、李续宜手札,清末由金匮张瑞之刻石拓印行世。湖南图书馆有藏。
一些人物往往将自己所作或所藏书画作品广泛征求时人题识或题诗,并刻石汇为一书。此类丛帖较多,如:
1.湘潭郭松林编《思亲释甲图题咏》。郭松林(1833-1880),字子美,湘潭人。咸丰六年(1856)隶湘军曾国荃部,官至参将。同治元年(1862),改隶淮军。同治七年授湖北提督,调直隶提督。后卒于任。谥武壮。《思亲释甲图》为江苏兴化释莲溪所绘,纪郭松林功成归养事。同治七年(1868)刻石拓本。有李鸿章、曾国荃、李瀚章、樊彬、何绍基、邵亨豫、杨宗濂、柏荫、黄彭年、何栻、金安清、李榕、易润澶、王先谦、张自牧、杨恩寿、李元度、萧诏甫、黄瑜、邓辅纶、曹昌祺、张沄、丁中和、黄锡焘、钱恩棨、徐树钧、周庆恩、高传循、贺寿慈、黄锡彤、董文涣、周寿昌、文澂、廖鸿举、汪贵蓉、覃继璋、鲍文浚、潘曾莹、金岳、包国挺、吴耀斗、葛庆同、徐树铭、徐庆铨、诸可权、萧锡龄、王闿运、周先檀、唐传惇、王定安、曾纪泽、崔暕、汤金镛、吴秉慈、李郁、吴鸿恩、洪用勤、殷邦惠等人题诗。湖南图书馆有藏。
2.宁远石光陛编《九疑行并序及图》。石光陛(1782—1835),字介九,号琼州,晚号莲舫,宁远人。清道光元年(1821)举孝廉方正。好读书,积书万余卷。该帖收录其嘉庆十六年九疑访古作纪游七古诗一百八十首、杨浩亭绘九疑山水全图八幅。有陈宝箴、刘坤一、王方云、唐烅、李家麒、张修府、王嵩龄、吴世荣、刘昌岳、萧浚兰、廖章达、汪昶、杨上授、官文等人题跋。清同治十年(1871)刻石拓本。湖南图书馆有藏。
3.湘潭欧阳述编《三坟记及题识》。欧阳述(1869—1910),字伯元,号曼卿,湘潭人,欧阳兆熊孙、欧阳勋子。官江苏候补道。工篆书,有临《三坟记》石刻,左宗棠、罗汝怀、郭庆藩、王闿运等皆为之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石拓本。湖南图书馆有藏。
4.长沙陈佩珩编《晚香别墅题咏》,晚香堂为陈佩珩别墅。是帖1925年刻石。长沙杨廷瑞识:“庚申七月,佩珩先生邀予宴晚香别墅。同座者长沙徐氏晜季、醴陵刘君今希。宴后赋诗,刘君独为长歌,抚时感事,雄壮淋漓。虽刘君才力过人,实先生平生大节磊落豪迈,足以发之。世变无已,何日重游?三复兹篇,感慨系之。澂园杨廷瑞跋。”陈文玮(1855—1935),字佩蘅,晚号遁叟,长沙人,陈启泰弟。援例捐得湖北补用道,未赴。清末任湖南商会协董,创办商办湖南全省铁路有限公司、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任省咨议局议员。辛亥后任湖南财政司司长。湖南图书馆有藏。
将一人多种书法作品汇为一帖。如:
《绿荫堂帖》,收录徐国搢各体书法作品。徐国搢(1778—1863),字子觐,号笏亭,一号绿荫居士,室名绿荫草堂,梅花书屋。长沙人,徐树钧父。《绿荫堂帖》二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石。湖南图书馆有藏。
《云卧山庄遗墨》,收录郭崑焘各体书法作品。清末刻石拓本。郭崑焘(1823—1882),字仲毅,号意城,晚号樗叟。湘阴人,郭嵩焘弟。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先后入湘抚张亮基、骆秉章、毛鸿宾、恽世临、李瀚章、刘崐等幕,人称“第一秉笔军机才”。保荐内阁中书至四品卿。
《橘隐园赵帖》,长沙徐德立编,收录赵孟頫书法十二种,多采自旧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湘潭尹砺夫刻石。徐德立(1869—1922),字孟黻,号石耕。长沙人,徐树钧长子。陕西候补道,督办潼关厘金总局。德立又有《石耕山房法帖》六卷,摹集唐碑六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亦由湘潭尹砺夫摹勒刻石行世。
总体而言,历代湖南法帖的编纂及刻石并不繁荣,有影响的法帖更少,这也与历代湖南政治经济状况及社会风俗习尚相适合。直至清代晚朝,湖南在中国政坛上占据重要一席,文化随之发达,法帖的编纂与刻石也因之繁荣。清代未年,西方石印术及影印术传入湖南,刻石这种传统的文献生产方式也因此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