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和担当(外一篇)

2020-12-06 20:34李惠文
壹读 2020年7期
关键词:师专丽江文艺

◆李惠文

作为一份有责任、有担当的文艺刊物和丽江唯一的具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杂志,今年疫情期间,《壹读》杂志社做了哪些宣传与服务?这是需要我们进行简单回顾与思考的地方,它有利于判断这份丽江市文联机关所办的刊物在大难之前,是否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思路。这很有必要进行总结,对此,我个人从编辑的角度,概括分析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壹读》杂志社及时作出反应,充分发挥文艺刊物的引领功能。

按通常情况看,我们一般在出刊之前的两个月之内已经做好了各个栏目的编辑、定稿和排版等所有工作,因此,按这个时间段计算,其实编辑部在2019年的12月就基本确定好了2020年第2、3期的内容和版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2020年《壹读》第2、3期已经在去年底就完成了。但是,当2020年1月底开始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场灾难袭来,市文联对这种突发的疫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及时作出快速反应,即调整版面与栏目,组织大量稿件好中选好,营造丽江抗“疫”的氛围,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提升丽江人民抗击打赢这场新型冠状病毒阻击战的信心。于是,在2020年《壹读》的第2期、第3期上我们连续刊登了“众志成城,丽江战‘疫’诗歌特辑”和“众志成城,丽江战‘疫’作品特辑”,充分显示了文联领导班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牢“四个意识”,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鼓劲与齐心协力的时候充分发挥文艺的正面引领作用,为丽江的抗击疫情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壹读》杂志共刊登了25个作家诗歌作品58首诗,1个作家散文6篇;而后,在第6期专门安排了我国著名诗人晓雪老师的一篇评论“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很好地体现了《壹读》杂志的办刊方向,即以大力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第二,名家与本土作家齐上阵,共同打造丽江抗“疫”的宣传。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那些来自丽江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民族作家的作品,如和振华的《水拍金沙云崖暖——致敬丽江市场监管人》、吉克木呷的《戴着白色口罩的月亮守住了村庄》、阿卓日古的《疫情》、吉克扬聪的《战“疫”》、华秀明的《我们用一次性口罩在战斗》、五噶的《玉龙雪山防疫日记》、李凤的《我们,都在同一朵花里采蜜》等,他们都用自己的工作实际、亲身经历和抗击新冠肺炎的热情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由此抒发了他们对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些

来自外地的著名作家、甚至是中国作协领导等人的大力支持,他们把更加大气、更为优秀的作品也投给了我们刊物,如白庚胜的《我们没有退路》、吉狄马加的《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献给抗击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所有人》、沈苇的《如果一首诗是驰援》、张执浩的《封城记》、毛文的《花冠》、张永权的《匕首与鲜花》等诗歌作品,给丽江的抗疫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的长诗《我们没有退路》通过11次“我们没有退路”的重复与抒情,表达了他对战胜这次疫情的坚定信念;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的长诗《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献给抗击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所有人》首先通过3次“死神比我们的速度更快”来开始铺垫,然后,他笔锋一转,提振士气,精神抖擞地说“你说死神的速度比我们更快,不!我不相信!”并充分列举出了他之所以不相信的原因和理由。因为,“这是领袖的速度”“这是人民的速度”“这是体制的速度”“这是集体的速度”“这是奉献的速度”“这是生命的速度”“这是国家的速度,或者说这就是中国的速度”“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的人道主义”。因此,诗人还道出了“请世界加入到中国的这场抗击病毒的战役中来吧”的邀请,并指出“中国的战役就是世界的战役”。因为,他更相信这将会是一场中国的胜利和全人类的胜利!事实上,当中国的抗击疫情防护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给予了很高评价,随着全球各地疫情的不断发展,中国医疗团队纷纷走出去支援其他国家进行抗疫斗争时,诗人诗中所抒发的内容和感情也得到了真正的验证,显示其预见性,这就是诗的力量和战斗力!对此,我国著名诗人晓雪老师在他的评论文章《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读长诗〈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一文中更是进行了高度评价与概括,并写道“《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想和广阔视野出发,写出了抗疫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速度、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向世界发出了新时代的中国声音。”可见“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这首诗歌的份量和价值所在。于是,我们在今年第6期《壹读》“文化视野”评论栏目中把此文一并刊发,以飨读者。原《边疆文学》副主编、著名评论家张永权的组诗《匕首与鲜花》则通过一些细节如“红手印”“最美的一幅画”“最感人的诗”“请你戴上口罩”“一个老人的心声”等,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出了一个老作家对参与抗击疫情的信心,他们都为丽江的抗疫斗争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力量和支持!

第三,多形式地开展抗疫文艺的宣传,文联领导以身作则带头进行创作。

如在2020年第2期《壹读》杂志封二上,杂志社安排了“致全市文艺工作者的倡议书”,既从政治上、思想上呼吁作家艺术家和广大作者既要做好个人的防范,又要主动的担当使命,创作好文艺精品,使全市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形成合力,从而积极营造抗疫形势宣传。而事实上,当我们倡议发起后也收到了很多来稿,很多丽江本土作家确实也发挥了这种作用,在两个特辑中他们的名字和所创作的作品就是最好最有力的见证。此外,市文联还把一些优秀抗疫诗歌推荐给丽江市广播电视台,让他们通过电波和优美的声音传颂到更多听众和读者中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更可喜的是,主编鲁若迪基(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曹文彬)在此期间带头积极创作,其诗歌作品《非常时刻》等发表在“中国诗歌网”《诗选刊》《光明日报》《民族文学》等刊物;副主编(市文联副主席)陈洪金创作的《丽江之约》在丽江电视台播出,《庚子年的毒花冠》等作品也在《金沙江文艺》《热土》上发表,两位领导积极带头创作、以身作则不仅为其他作家树立了一种榜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时助推了丽江抗疫作品的形成。

回顾与展望《壹读》杂志在我市今年抗疫斗争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探索,我们相信,现在的《壹读》杂志社正坚持着一种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办刊思路,通过以上分析和总结,我们不难想像,未来的《壹读》是更值得期待的。因为,我们有坚定的目标和明确的办好刊物的思路与计划,这是最为重要的。我相信在编辑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丽江市文联的《壹读》杂志一定能服务好中心工作,不断助力丽江旅游、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为宣传丽江发挥更大的作用。

惊喜与发现——《壹读》杂志近年来丽江师专教师“文艺评论”和“民族文化”作品一览

近年来,为支持丽江师专升本工作,丽江市文联配合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以协办形式刊发了大量师专教师的优秀作品。我在编辑过程中采用了他们不少的文艺评论和民族文化的作品,认为其中有些文章很有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笔者就编辑过的师专教师的作品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近年来师专教师“文艺评论”和“民族文化”作品采用情况简述

自丽江师专与市文联协办以来,我们《壹读》杂志社始终给予了全力的配合,并大量刊发了他们的小说、诗歌、散文、文艺评论和民族文化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尽量做到在2016、2017、2018年每期杂志上都有师专教师的作品出现;与此同时,每年还专门安排一期“师专专号”,为推进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从“文艺评论”和“民族文化”两个门类来看,《壹读》杂志社在2016年到2019年期间,所发师专教师文艺评论和民族文化类作品共有46件(其中有些作品一次包含有两篇或者三篇,在此只算一件来计),分别是:周文英老师6件、杨林军老师5件、蔡晓龄老师4件、潘宏义老师3件、刘燕老师3件、马银行老师3件、和建华老师3件、王舒寅老师2件、李芋枚老师2件、张海涛老师2件、和必昌老师2件。

从以上统计情况来看,这些教师基本上已经发挥了重点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学术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始终以自己的学术和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了丽江文艺、丽江民族文化的建设,为打造、宣传丽江文化旅游作出了一定贡献。

这样的形势是令人欣慰的。作为一所高校,它在理论前沿和学术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应当成为丽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没有一批高学术、有理论的文化精英与带头人站在丽江文化的前沿“阵地”去冲刺和发挥作用的话,要想使丽江文化再出新意、再创辉煌就会显得没有后劲与实力。从他们近几年在《壹读》杂志上所发的一些作品看,他们确实是一批有专业素养、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可以进行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这是丽江师专重视培养人才的结果,也是学校自身的一种骄傲。

二、文艺理论和亮点、特色分析

应当说,从我编辑的这两个体裁的用稿情况看,目前师专这些教师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水平,充分显示了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深厚的学养,并且具备一定的文化高度。有些作品耐看,甚至令人欣喜,比如蔡晓龄老师的《藏地讲述者》(2016年第2期)、《问题人物》(2016年第10期)、《杜依诺哀歌的光焰》(2016年第9期)、《解读浪漫》(2019年第1期),既谈了作者对一些世界名著的理解和分析,以引导我们如何解读和走进外国文学,同时又评论了国内优秀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作品,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名著,或者学习、借鉴一些民族作家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很好的分析与启发,让人觉得大气,经她如此分析,读者就更能理解莎士比亚或里尔克等,也容易走近这些名人的内心世界。其理论功底深厚,视野和角度较高,给我们做文艺评论或者理论研究的作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这与蔡老师本人既搞创作,又搞研究,长期执著于文学事业有关,也与她多年来一直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有很大的关系。

周文英老师的作品也很有特点和价值,她长期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是目前丽江为数不多的评论家之一。当想到丽江文艺评论人才匮乏的问题,我甚至认为周文英老师应该多培养几个年轻人以解决我市文艺理论人才缺乏的问题。尽管我没有与她实际交流过,但说不定她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不断促进丽江文艺的研究,加快对本土作家的研究。她写评论同样站位比较高,理论也有深度。如她与和建华老师的《错位的文学理念与云南当代精神》(2018年第7期)站在云南的角度与视野谈到了云南精神,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但她有这个基础和能力。此外,周文英老师还有一个较大的特点是呵护、关爱、支持丽江本土作者,比如她的《把地球当作足球踢的柔情男人》(2017年第8期)评论的是刘志文的散文集《快乐旅行》,《幸福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2017年第9期)评论的是铁雪玲的诗集《低处开花》,《做有温度的教育》(2018年第8期)评论的是何顺学的儿童文学集《陈小西日记》,她把如此多的精力用来研究丽江本土作家,这应该是丽江作者的一种福分!在丽江,始终有自己人在关注他们的创作,这是很难得的。她已经带好了这个头,就看其他更多的人能不能从中得到启示并学习这种精神。

另外,潘宏义老师的作品也有他自己的亮点。在我的理解中,文艺评论可以“高大上”以显示学术与专业化,但也可以有自由活泼、文风比较轻松的灵活表达,类似于《文学自由谈》那样的方式。这样可以保持与读者之间的亲近感,让人阅读起来既感觉轻松愉悦,又给人以一种新的思路和启发。说实话,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不能以“高大上”或专业化的方式来写文艺评论,我倒是建议学写文艺评论的年轻作者先重点写一下对某个作家作品的初步感受,采取重点突破一点等方式。我感觉,潘宏义老师的作品基本是属于这一类的,你别看他说的不全面、不进行全面分析,但他的评论基本上还是抓住了一些作品的重点和要害;再加上结合他自己的认识、体会和一些感受,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文艺评论形式。如他的《评论三题》(2016年第10期)第一篇《写给纳西的情诗》是对和风琼作品《纳西情殇》的一种阅读笔记,它不仅鼓励文友,还忠实地说出了自己对该篇作品的感受;第二篇《读杨宏坤的书法》则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既品味了杨宏坤老师的书法,也谈到了自己对这种艺术门类的一种理解。同样,在《艺术评论三题》中(2018年第2期),第一篇《易立平〈速写〉序》则以写序的方式为易立平老师作品进行了评价和推荐,第二篇《纳西族史诗〈黑白之战〉序》又以几位老师合著的连环画《黑白之战》文本为基础,讲到了其故事梗概与意义。我认为这些都是一些有亮点、有特色的文艺评论作品。尽管他的作品不太长,但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文艺评论呢?其实很多名家也常常以为别人写序或者读书笔记等这样的形式倡导和践行着文艺评论,在我的理解中,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路子。如果写得好,这是一种了不得的功夫。很多著名作家都常常这样做,通过这些名家的写作,我们应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和借鉴。

当然,其他一些教师的文艺评论也值得赞赏。在我编辑的稿件中,王舒寅老师的现代经典重读之一《鲁迅的〈祝福〉和〈孔乙己〉》(2017年11期),以及《经典阅读三题》也表现出了他对一些文艺名著的极强领悟力,特别是在《经典阅读三题》中第一篇《再论今日为何阅读文学经典》,我认为该篇是击中了当前大众阅读中的一些毛病,以提示人们文学经典是可以照亮现代人的生活的。所以,让我们少追逐一些所谓的快餐文化吧!如果你真想要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净化灵魂,再读、常读经典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他在本文中提出的一些现实意义,我是非常赞同的。还有李芋枚老师的《吟着心经走向世界》(2016年第4期)从民族性、世界性等方面论述了著名诗人鲁若迪基的作品何以能在当代中国诗坛产生较大影响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梳理和分析,总结了他的成功经验与创作成果;而《马海,他的心爱着华坪》2017年第4期)又充分肯定了华坪作者马海的主要散文创作成就及特点,指出了他是“因为爱”才获得了创作上的成就和丰收。刘燕老师的《多彩的民族生活画卷》(2016年第8期)一文通过对王宪开的小说《卓玛的心愿》评论谈到了他的民族风格;《根的守望》(2016年第10期)由普米族母语电影《戎肯》引出了对民族文化怎么保护、如何保护才能有更好的出路等思考;马金艳老师的《文学评论一组》(2016年第10期)共五篇不仅谈到了云南诗人雷平阳的诗歌创作,也重点评论了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的《呼喊到达的距离》《女人是蜜》等优秀作品,既关注了本土作家,也说到了省内知名作家的创作情况;和建华老师的《海明威的脾气》(2016年第10期)和《重温巴尔扎克》(2017年第9期)写到了作者对这些大家、名家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文艺评论和理论研究方面,丽江师专教师大多已经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他们的水平实际上也代表了丽江文艺评论的理论水平与成就,具有起点高、理论水平有深度等明显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也同时不断促进了丽江文艺评论氛围的形成,非常有利于对丽江本土作家的研究。对丽江作者和作家来说,他们是需要这些本土评论家来推介、评论、肯定其作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促进丽江文学的创作以及队伍的成长。正是在这样的理解下,我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目的是呼吁、鼓励大家进行文艺评论的创作,因为丽江作家、作者的数量在全省来说不少,而且成绩斐然,可惜的是目前我们在评论方面的人才存在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和影响了丽江文学所发出的声音,为此必须形成一股合力以助推丽江文学的再次繁荣。

三、民族文化的坚守与成果体现

丽江是民族文化的富饶之地,民族文化挖掘与整理也是丽江的一大优势。正因为如此,从面上来讲,民族文化研究相对于做文艺评论的人较多,而且其中还不乏佼佼者和成果丰硕者。当然,这也并不妨碍各有各的研究,甚至还包括有突破性研究的。因为角度不同,视野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作者所研究的对象和发力点也不一样;加之在这一块领域更可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因此,在民族文化的研究上是可以有富有创见并进行开拓式尝试的。

从我们在《壹读》上所采用的这一类教师作品看,确实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和精神追求。如杨林军老师的《纳西族地方的历代碑刻初论》(2016年第10期)从纳西族地区的碑刻分类、价值、保护现状与保护设想等多角度作了分析,使人们了解了纳西族地方的历代碑刻状况,明确今后应当如何保护等问题;《东巴文化在这里绽放》(2017年第9期)则介绍了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几年来如何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应用于学科建设等实践,既宣传了学校,又推荐了学校的特色优势专业等;《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8年第4期)从极具有代表性的“龙山兹谷气”为案例进行了认真分析,指出了“谷气”这种民间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与此同时还提出了民族民间文化当前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和出路,这都是非常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而《这是一滴有文化的水》(2018年第8期)从著名作家阿来写丽江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说起,不仅写出了作者自己所看到的“一滴水经过丽江”,更主要的是他还认为“这是一滴关乎人类命运的水”,因此提出了几种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办法。这样的民族文化作品我认为是值得推荐的,它体现了杨林军老师在学术上的造诣和民族文化上的一种追求!他的这些思考和研究成果,实际上也体现了丽江师专民族文化研究所这几年的种种努力。

同样,马银行老师的三篇民族文化作品也极有价值,并表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一种探索。如《〈鸿泥杂志〉楹联述略》(2016年第8期)、《马毓林笔下的丽江纳西族社会生活》(2016年第10期)、《追寻马氏族谱》(2017年第6期)仿佛就像一个系列,他所追逐和研究的对象都集中于一个人,那就是清代曾任丽江知府的山东人——马毓林。第一篇讲的是此人在云南期间所写的记事文本《鸿泥杂志》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他所写的楹联对云南楹联的影响和对那些丽江生活的速写与概括,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史料意义;第二篇《马毓林笔下的丽江纳西族社会生活》又从马毓林的著作、笔下的丽江社会生活等方面着重论述了对研究丽江清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值得一读;第三篇《追寻马氏族谱》,马银行老师进行了专门的课题式的追踪研究,他一个人前往山东具体深入到马毓林的家乡去做调查和研究,细致全面地了解这个曾经与云南、与丽江有关联的重要文化人物的故事和家谱,这样的田野调查和治学精神真让人感动!他用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与别人不一样的路子,这说明了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与研究,确实会有许多新课题等着丽江本土的文化人去挖掘。它显示出了丽江师专教师的一种执着追求,它对学科建设和从事民族文化研究来说是非常有帮助作用的,也会更进一步地彰显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民族特色办学方针。

除了以上这些老师坚定走民族文化特色之路,其他还有很多如张海涛老师的《传承地方民族文化是丽江高校的使命与责任》(2017年第7期)、邹蓉老师的《羌族与纳西族始祖神话的比较》(2018 第8期)、杨鸿荣老师《纳西族传统画谱的分类功能及艺术特色》(2018年第8期)、和必昌老师的《浅谈东巴卷轴画中黑色白色特质》、和国强老师《浅谈东巴画〈神路图〉造型艺术特征》(2018年第8期)等许多作品都充分显示出了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这对丰富和壮大丽江民族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是丽江师专教师成果的充分展示,也大大拓展与丰富了丽江民族文化的内涵。这对学校、对社会都非常有益,它反映了近几年来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坚持发挥走民族特色优势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以老师们自身的实践应用于教学之中,这极大地突出了师专教学优势,也为培养人才作出了特殊贡献。

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他们是一个团队,一支队伍,在他们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下,他们几年来的坚守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几年来,这个群体不只收获了教学上的成果,也收获了很多理论上的新突破。他们虽然只是在校园,但不只服务于教学,也同时服务和推动了整个丽江的文化建设。

以上是我对编辑过的师专教师的作品的一些简单回顾与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总结一下这些作品的价值。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认识,可能说的也不一定全面,我之所以把自己所观察和看到的想法表达出来,是因为我特别珍爱这些文章,对我来说,这也许是一种惊喜和发现吧!《壹读》杂志作为丽江市文联的机关刊物,我们继续欢迎师专教师能一如继往地给我们支持好稿,作为一本宣传丽江的文艺期刊,我们应该携手共同为丽江的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以及民族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不断推进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猜你喜欢
师专丽江文艺
1942,文艺之春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拉萨师专?马云教育基金启动 : 捐资一亿,十年赋能3000名西藏一线教职人员
差异教学法在师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文艺范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师专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浅析
谁说丽江是艳遇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