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闻 杨卫华 常州大学
通常来说,以光的产生途径为划分标准,光可以分为自然光和人造光两大类别。自然光由于光线的漫反射及物体表面的遮挡,产生了阴影、暗面和透光等属性,这为设计师的情感化设计提供了无数的创意来源和可能。以建筑设计为例,设计师为了引导用户与建筑物之间产生交互,往往会巧妙利用太阳光照射在建筑物表面形成的剪影,模拟用户已经熟识的某个具象物体,从而引发用户的联想。例如,设立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设计师的设计初衷是建筑里要有光但没有灯,为了模拟这个效果,设计师在建筑的顶部采用了大片透光玻璃,白天光线好的时候,透过房顶的暖光打在红色的墙面肌理上,在这样的光影间穿梭流连,让人不禁感叹,这不仅是东西方建筑师的对话,更是传统与现代、手工业与工业设计的完美结合,这是利用自然光与构架物的巧妙结合引导用户行为的设计方法。另外,自然光受到地理位置和时间因素的影响而极具变化性。凛冽冬日里,一丝暖阳会让人感觉温暖,让人联想到爱和希望;沙漠里骄阳似火,强烈的太阳光炙烤大地,让人进一步反思生存的意义;两极地区会出现绚烂多变的极光,让人类更加坚持对未知的憧憬和探索。在交互设计中,利用自然光的种种特性,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自身的思考和情感上的共鸣。
人造光是相对于自然光源产生的概念,广泛用于室内外的摄影和展示照明等领域。泛光灯和聚光灯的出现,使设计师摆脱了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也给交互设计方式和逻辑带来了无限可能。可以说,霓虹灯的出现成就了夜晚的现代都市——纽约。以早期的光装置艺术为例,极简艺术家们用荧光灯和霓虹灯作为媒介,创作了雕塑和绘画之外的艺术新形式,得益于作品的巨大尺度和较强的环境属性,在交互体验上把观者从雕塑和绘画的视觉观赏领域带到了真实空间,使身体的感官体验成了作品本身。从此,以光影为主题的交互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观者对光影的感官体验变成了艺术创造的对象,设计师开始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光影创造出能唤起人们某种行为并产生反思的设计手法。在现代新媒体数字艺术的时代浪潮下,数字化、可编程、尺幅不受限制等特点给现代艺术设计师们提供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数字交互艺术作品可以用光影作为表现途径更好地呈现不同的主题。土耳其多媒体艺术家RefikAnadol 在洛杉矶的迪士尼音乐厅的外立面上创作了一场梦幻灯光秀,通过深层神经网络连接的光投射到不锈钢外立面,利用多媒体合成技术结合三维投影表演,与爱乐乐团现场演奏相融合,为观众带来一次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人造光是人类在艺术探索旅途上里程碑式的突破,本质上是对光的二次创造。
按光源的方向性来划分,聚光是指聚焦于局部的光线,使局部相对于整体来说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情感化设计可以理解为带有感情的设计,前提是符合受众的本能,吸引受众产生交互行为,从而引起反思。得益于聚光的这个特性,设计师在交互设计过程中刻意强调使用聚光的表现手法,能够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觉察到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核心部分,这也是冲击力和表现力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1]。聚光式交互设计往往会与设计的主题表达紧密联系,用主题强调并唤起受众欢乐、悲哀、欣喜、愤怒等情绪共鸣。例如,《遇见米开朗基罗》光影艺术展览利用IT 影像技术展现500 多幅绝世作品,展厅内大量使用暖色聚光灯,配合不同角度,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参观者在展厅内仿佛穿越了时空,零距离接触璀璨的艺术珍宝,聚光限定了观者的视角,但也营造了时空静止的沉浸感。
逆光会导致极其强烈的反差,给予受众直接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冲击,设计师在创造时会注重强调对象元素的整体外轮廓,从而营造各种氛围。来自加拿大的光影艺术家DanielIregui 及团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广场创造了一件交互式灯光艺术装置,该装置整体由6 块巨幅LED 屏幕组成,在无人互动时呈高亮度白色强光,当路人经过装置时,手部不经意的动作会触发屏幕出现随机动态图案,当路人触摸LED 屏幕时,系统预设会与手部动作相互作用,伴随特定的音调出现毛刺扩散图案。这种新颖的交互方式立即吸引了较多的游客驻足。在试图与装置交互的过程中,游客自身也成为装置的一部分,利用逆光式交互的特性,高亮度的LED 屏幕与人体的黑色剪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高反差对比,使体验者的情绪和心理与光影产生的图案动态表现融为一体。
荷兰当代艺术家NickVerstand 擅长利用空间视听作品来表现人类行为和感知,他的装置试图用可视化的光影传达出内在情感,探讨人类内在情感体验的物质化表现。由他创作的沉浸式视听艺术展InitialXStudioNickVerstand在上海新天地进行,他首先将周围转换成一个绝对安静的封闭的狭窄环境,以容易唤起人们的沉思,高强度逆光从正面打向体验者,形成了一道通向另一维度空间的“光之隧道”。在这个“光之隧道”中,体验者可以感受声音在四周游走,肢体与光的互动会形成不同的场景。光影的互动设计是实时进行的,移动的光帘营造出一个独立空间,体验者可以将肢体掠过光帘,体验光越过身体的感觉。
情感化设计的核心在于通过交互引起体验者的情感共鸣,在光影的表现形式上,动态效果比静态图像更具说服力[2]。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伴随奥运倒计时一步步到达鸟巢的“脚印”焰火表演,很多观众隔着屏幕都惊叹于焰火经过时北京绚丽的夜景。将焰火转瞬即逝的特点与时间动态联结在一起,将观赏者内心深处的激动、期待、骄傲与倒计时相结合,这种交互跨越了空间的限制,把观众隔着屏幕也仿佛身临现场的情绪一步步推向高潮。
坐落于上海的必胜客餐厅以“莫奈夜花园”为主题,打造了一家全息投影餐厅,梦幻的色彩、影像、音乐、灯光、气味,在光影流动和艺术画作间游走。顾客踏进门的一瞬间就仿佛穿越到了莫奈五彩斑斓的艺术油画中,当灵感源自莫奈名画《睡莲》的同款甜品餐盘放到对应的位置时,睡莲就会绚烂地绽放开来,灵动的莲花形糖片点缀在顶端,顾客伸出手指,湖中的睡莲在手心缓缓绽放,美得像画一样。基于《日落》创作的甜品盘一旦放置到桌面,日落的光影就会自动倾洒而下,将艺术梦幻的日落印象带给顾客,这些沉浸的互动给予顾客非凡的视听盛宴。
色彩是人类文明构成的重要元素,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色彩的影响,是因为很多时候人的行为容易受情绪的支配。从光的色散和构成来说,常见的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而红、橙、黄、绿等色光叫作单色光。色彩是人类感知最明显的形式语言,也是最具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它会直接反映和影响人们的感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共鸣。不同色彩的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会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系,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反应。红、橙、黄等暖色光会让人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或危险等情感共鸣,而蓝、绿、紫等冷色光则与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联系,进而产生寒冷、开阔、平静等感觉。例如,在多伦多举办的时尚展上,主办方和设计团队专门为T台制作了一个宣传秀。设计师在传统T 台的每个座位上放置了西餐的餐具,以易引起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引人兴奋的红色为主题,使用了8 台投影仪将3D 视频投影到T 台表面,利用不同主题的动画视频让舞台富有动感,红白相间的缤纷元素在投影表面上流动,坐在台下的观众,一边惊叹于眼前的投影海洋,一边更加期待接下来将会呈现的饕餮盛宴,这种交互设计给予了体验者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绝妙体验。
情感化的设计体验离不开对用户精神层面需求的深层次挖掘,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对光影这一重要元素的运用至关重要。从情感化设计以本能吸引上升到主动反思的角度来看,光影的产生和巧妙设计会引起人们对具象事物的主动联系和思考,迸发情感上的共鸣,对光源方向的精密设计能够引导人们的情感走向,让体验者短时间内聚焦到设计师想要突出表现的主题上,产生最直观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冲击。动态的表现赋予了光影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能力,让光影表现与交互设计心理学相结合,给予交互设计更多的想象空间,色彩赋予了光影更深层面的意义,光影在色彩上的表现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优秀的光影交互设计更加关注设计理念与情绪相联结,用情感化的设计感动用户,在用户体验到光影魅力的同时,引导情绪并且产生反思,最终回到设计本身这样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