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瑜泽 闽南理工学院
中国是一个多元化、多民族国家,红色承载的文化与信息是多样化的。民间文化多以传说、民俗故事、戏曲等方式传递,民间流传的有关年的由来的故事是中国人民过年习俗的来源。人们将“年兽”喻为邪祟,发现“年兽”惧怕红色后,每至除夕,家家户户门前挂上红灯笼、贴对联,防御邪祟入侵。清代起源的京剧运用的色彩非常丰富,通过色彩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社会地位、人物背景等,如红色脸谱的人物有黄飞虎、关羽等,它是忠诚、英勇的象征。
在中国众多民族中,藏族是使用红色较多的民族之一,古代藏民的色彩观念是“红”为肉类、“白”为乳制品。在颜色信仰中,“红”是残暴;在藏语中,“红”往往与“血腥”和“凶兆”相关。因此,“红”被藏族视为不详,将其作为僧人衣袍的颜色,反映了他们终生苦修的意愿。不同民族赋予红色不同的含义,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形成了多民族文化。人们将生活与色彩相关联,为红色注入不同文化的寓意和内涵。红色对中国文化、信息的传递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中国文化发展道路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元素之一。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五行学说”“五德终始”,结合自然的元素、色彩衍生出五行、五色,且二者的联系密切,二者的对应分别是“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文选》中写道:“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因此各国君王通过五行、五色彰显自己的德行和为政理念,将王朝的兴起和运势与五行相关联,其中秦为水德,水为黑。到了汉朝,汉为火德,火为赤,汉朝宫殿内多以赤色为主,汉王朝服亦是如此。汉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因此而得名,红色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标志。朝代更迭,汉族始终是中国古代王朝的主体民族,奠定了红色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古代对服装色彩的应用非常广泛,唐宋时期的服饰极具特色。君王衣饰多以玄、红、黄为主色,官员服饰有严格的规定,《旧唐书·高宗纪》中就详细记载官员依照阶品身着不同颜色的官袍,其色彩传递了阶级信息。从上至下依次为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了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准。而宋朝沿用了唐朝官员等级服饰制度,直到南宋,服色等级界限才消失。古代婚服并不是一直以红色为主,是在唐宋时期才慢慢开始以“红”为婚服主色彩,渐渐地成为习俗。此时,红色包含了阶级信息,寓意吉祥和富贵。
近代中国遭到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此时的中国人将红色视为革命、斗争和胜利的象征。毛泽东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谓星星之火就是指人民心中的红色希望。在这一时期,红色包含了人民对胜利、自由的渴望;是人民团结力量的象征,也是血的教训。如今,中国登上了世界舞台,在不同领域多样化地使用红色。
在信息数据化的时代,色彩承载了现代化信息科技。英国著名艺术家约翰·罗斯金曾说:“人类灵魂所做过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睁眼看世界……”当前,人们对色彩的应用更加多样化,人对信息的接收80%是通过视觉传播,在看的过程中,人们感受世界,并认知了世界。生活所及之处皆有色彩,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人们一天接收的信息量不可小觑。通过醒目的色彩来吸引人的眼球,与其他颜色相比,红色能够更快地传入人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视觉色彩刺激观者进一步了解内容。色彩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文化、信息相辅相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色彩作为视觉信息传达的一种重要途径,与信息、文化息息相关。在研究中国多元文化中的红色后能够发现,红色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含义,或代表信仰,或代表富贵,或代表热血。色彩在中国文化中传递的信息不断更新、拓展,而且色彩承载的信息量日趋多元化,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色彩的视觉传达效果来进行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