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堃杰 (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众所周知,弗朗兹-李斯特是著名的炫技大师,是浪漫主义音乐巨匠,也是钢琴艺术发展中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李斯特的出生地是在匈牙利的雷丁市,李斯特的父亲亚当-李斯特是当地的业余大提琴家,母亲也酷爱音乐,并且对天主教有极高的信仰,所以李斯特从小生活在一个具有浓厚音乐氛围的家庭里。他一方面秉承了父亲对音乐的喜爱,另一方面又从母亲身上感受到宗教浓烈的氛围。李斯特六岁开始学习钢琴,并且师从于贝多芬的学生——著名钢琴家卡尔-车尔尼,练就了相当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功底。李斯特与同时代的肖邦在性格方面截然不同,李斯特性格外向、张扬,而肖邦性格内敛、含蓄,李斯特的钢琴作品都带有极强的技巧性,他喜欢以让人眼花缭乱的钢琴技巧在音乐会上来博得观众崇拜的目光。他将钢琴搬到了巨大的舞台上,让钢琴作品变得恢宏而庞大,并且他是第一个在音乐会上背谱演奏的钢琴家,所以李斯特也被后人冠以“钢琴之王”的美誉。
《西班牙狂想曲》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该曲是李斯特的中晚期代表作,在其二十首狂想曲中只有这一首被命名为《西班牙狂想曲》,可见这首作品的重要性。该曲的和声与曲式创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并且在技巧和音乐表现性的创作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音响效果恢弘绚丽,较其它狂想曲作品来说显得更为成熟。这首作品的演奏难度是毋庸置疑的,且它所包含的人文、宗教和文化底蕴也是值得演奏者的推敲与关注。所以笔者从力度表达方面,提出一些训练方法和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能够帮助学琴者在练习西班牙狂想曲时尽可能的事半功倍。
在《西班牙狂想曲》中,因为“强奏音型”不但要将音乐表现得铿锵有力,而且还要兼顾整体的旋律线条,所以我们在演奏强奏音型时,一定要正确运用“强奏音型”的弹奏方法才能更好的做到上述两点要求。
对钢琴演奏者而言,在演奏练习中树立正确的听觉标准,是非常重要也不能忽视的。例如:遇到谱子上的“强奏音型”时,往往因为注意力集中于力度加大上,而忽略了对“强奏音型”的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控,而这种旋律走向在高难度曲目中常常又是作曲家们很想表达的重要音乐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在慢练时单独将“强奏音型”抽出来反复一遍一遍的练习,并尽力去听和感受“强奏音型”所发出的“最大共鸣”及其旋律线条的音乐走向。因为钢琴这个乐器的发声原理是“击弦发声”,我们所听到的声音是由琴键带动的击弦榔头敲击琴弦所发出的共鸣声,所以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能够判断出正确的“强奏音型”的共鸣效果,也就等于具备了正确的听觉标准。
要想弹出正确的“强奏音型”,就要找到与它符合的共鸣效果,如果用力方式不当,则很容易将“强奏音型”的声音效果弹得刺耳和吵闹。在匈牙利狂想曲的这一段中,作曲家不仅用了力度记号FF和SF,而且在织体设计上都以大和弦为主。这样的写作方式很容易让演奏者弹到此处时想用尽可能大的力量将音乐效果表现得热闹非凡。于是,为了达到心中所谓的效果,在弹奏过程中,演奏者的小臂和手腕往往很容易越弹越紧,并导致触键方法变为粗暴的击打。这样的用力方式导致的最后结果就是——琴弦发出的共振太短,声音太尖锐、共鸣太小,看似用了很大的力气,实质上声音却弹不出来。
笔者认为,正确的用力方式是:将大臂、小臂、手腕和手指看成一个整体,发力的部位是大臂,由大臂的力量通过小臂、手腕、手指直接传送到琴键底部。从人的生理结构来看,大臂所能发出的力量是最大的,所能传送给琴弦产生震动(即共鸣)的能量也是最大和最饱满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在使用大臂时,尽量减少力量的输出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力量的损失越少说明离正确的用力方式就不远了。
学琴者在练习新的曲目时,应合理安排各乐句和乐段的音乐情绪及力度层次。然而,很多人在刚开始的练习过程中就忽略了这一点,以至于练到作品基本成形后,效果却显得较为杂乱无章,不仅音乐效果不佳,上台的把握性也不高。所以我们应该根据所练习片段的乐意和音乐术语的标记,给这个片段规划一个最合适的力度层次。当我们规划好音乐的层次与情绪过后,再开始加以科学的训练,这样就会比无序的“蛮练”效率高很多。
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老师在音乐探索期刊所发表的《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中提到:“在音乐表现上,没有绝对力度强弱来作为我们在演奏时的度量标准”。因每个演奏者的自身体格、手指机能和处理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所弹出的绝对音量大小是不一样的。有些演奏家在演奏一个音乐片段时,最大音量虽然听起来只有一个F,但对应它的弱却可以达到PP或者PPP,强弱对比只要做得足够明显,那么这种力度层次同样能够极大的提升音乐表现的效果。所以,在音乐的处理中,没有绝对的强与弱,只有演奏者根据曲目的要求、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演奏风格,规划与设计出适用于自己的力度幅度。
此外,演奏者对渐强渐弱的理解与处理也会极大的影响音乐的表现效果。例如:每当渐强(cresc.)这个符号出现在乐谱上的时候,我通常会把它处理成从弱力度开始弹,因为只有从弱开始,音乐才能凸显出后面的强。当然,只有前面的弱是不够的,在什么位置开始实质性的加力才能将“cresc.”充分表现“到位",也是做渐强的关键所在。比如:在段落和长线条乐句的渐强中,做实质性加力应该放到整个渐强句子的三分之二处开始加力。而渐弱(dim.)的处理方式则与渐强相反,一般都会把它从强力度开始弹,因为音乐只有从强开始,才能凸显出后面的弱的声音效果,因此实质性的减弱音量大概在乐句的三分之一处就应开始减力。必须指出的是,关于以上所说的加力和减力都是针对乐句中相对应的力度层次。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安排时,多去做力度层次的分析与设计。
接下来,笔者来谈谈如何规划力度层次和怎样练习设计成形的片段的方法与思路。
西班牙狂想曲中的一个较难控制的技术片段,这段音乐既要求弹出断奏的效果,又要将整个旋律弹得深情歌唱。这就要求演奏者具有非常高的手指控制能力以及敏锐的听觉判断能力。
此段从第一行的最后一个小节开始进入主题再现前的一个插部,并且该插部的渐强和渐弱标记一直贯穿整个片段,此段是音乐情绪推进到下一个主题前的铺垫,音量时而上涨时而下滑,就像正在翻越连绵不断的山峰。此处渐强、渐弱一直交替出现,音乐情绪则是一个大的渐强过程,只是间插有力度的小幅回落安排。
由于这个力度递增过程篇幅过长,我们在安排力度层次时,如果仅仅是机械化的将每个乐句的力度层次做不断的叠加,是难以准确做到的。即使做到了,由于前面音符泛音的一直叠加,最终在还没到渐强的终点时,整体声音已经过于喧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把此插部的前三分之二处的音符都保持在力度层次相对弱的音量上,只做较为轻微的情绪推动,在后三分之一处,再做较大渐强幅度,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勾勒出这个片段的音乐情绪演变过程了。
在此片段的练习中,可以先用f的力度。使用f力度意在让手指有一个更好的肌肉锻炼和记忆,随着熟练程度的加深,再用相对应的力度p去练习。演奏者在练习时需注意将每个音符完全准备好后,再把已经对准琴键的手按到琴键底部,让按住琴键的手指充分的去感受每一个音符的变换反馈给手指的感觉。
在这里要把每个句子里做出渐强渐弱的音乐效果,是较为困难的。因为音乐在反复渐强的过程中,随着泛音的叠加,很难让声音效果真正回到弱的力度层次上去。所以,笔者往往会使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做句子内部的渐强,那就是改变下键的方式,即改变音色,而不是去加强力度,多用手腕去带动手指来改变触键的方式,使音色变得饱满,从而达到强调这些音的效果。这样,既保证了相对较弱的力度层次,也表现了音乐情绪的起伏。
本文对高难度曲目《西班牙狂想曲》的力度层次训练展开了一系列的分析与讨论,并较为细致的讲述了综合分析与研究作品可以对演奏质量起到的促进作用。以上观点都为笔者亲身实践及翻阅文献所得出的结论,较为真实可行。笔者希望文中所谈到的训练方法、及相关专业素质的培养思路,能够帮助广大专业工作者提升在音乐会表演中高难度曲目的演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