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华 (广州大学)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繁荣发展,民族音乐既是指各个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又是指中华民族特有的、与其他国家相异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门类繁多,以器乐为代表之一的古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古筝文化发展迅猛,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音乐财富,在其发展中保留了中国特有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徽、羽”,演奏音色行云流水、百转千回具有民族之典雅风韵。目前学习古筝这一民族乐器的人数日益增多,大众的文化自信与日俱增,古筝在不断发展的今天,演奏技法及音乐作品呈现逐渐丰富的趋势,各音乐流派独树一帜,形成不同地区特有的古筝音乐艺术。以潮州筝为例,多以钢丝筝演奏,音色饱满颗粒感强,左手作韵丰富,其音色韵味又与潮州地区的语言相融,形成具有潮州风格的古筝流派。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源远流长,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也积极学习了西方音乐文化,形成艺术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然而过度学习西方音乐,却忽视了中国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瑰宝,当民族音乐中的一些门类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才认识到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演变成为被忽视的状态,传承在现今被显得犹然重要。
京剧在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荣耀当时的多彩文化,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成为要被保护的对象而被记录下来。红极一时的音乐曾受到中西方人士的热烈追捧,是值得国人骄傲的传统戏曲剧种,它唱腔情感丰富、演绎服装精美、剧情跌宕起伏、演员受专业训练在表演上收放自如,但这一多姿多彩的文化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传承上逐渐淡化,在发展与创新的今天主动欣赏京剧的多为年龄较大的老年一辈人群,反思其中的原因,在传承的过程中是否忽视了自身优秀的成分,忽视了继承传统的重要性,需要我们思考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信念与信仰问题。
当今传承与创新问题探讨热烈,就二十一世纪追溯过去是历史;然而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创造历史。从后辈的时代看待我们这一时期,也将演变成为过去,如若我们没有好好保护传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一辈断层了,那么可供后辈学习的知识减少,这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损失,因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是十分值得深入探讨的热点话题。
对于民族音乐到底是传承还是创新问题不同的音乐家提出不一样的见解,仅仅只是针对这一问题,已经在音乐学术圈展开激烈的讨论。部分学者认为中国音乐何必学西方,自身已经丰富多彩,是一代代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文化财富,应该保留其最初本色;另一部分提倡创新的学者强调音乐要与时俱进,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的艺术形式,在自身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创造出新的可能性;还有部分中立的学者认为既要守住本民族原有的艺术形态,又要有所突破,将音乐文化同时代发展相进步,创造出现阶段符合人们音乐审美的优秀作品。
在笔者看来与其探讨中国民族音乐到底应该是要传承还是创新,不如就问题本身进行分析。
首先,在传承方面。传承需要记录,这就需要民族音乐学的学者去民间进行采风,深入了解民间音乐并以写作、录音、录像的形式加以记载,将其音乐形态完整准确的保存,为后人了解学习提供事实依据;传承亦需有传承人对其进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推广,发扬其特有的音乐形式,将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传播出去,在新时代的今天揭开其神秘面纱,向大众进行知识普及。
其次,在创新方面。创新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不同的内容,但即便是创新也不能随意摒弃,“新”需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如若直接抛弃传统就称不上是民族音乐的改革,而是新型的发明,在不打破优秀传统瑰宝的前提下,为了适用于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可以根据时代需求进行新的尝试。以古筝为例:传统古筝目前有三大弊端:音量小、易跑音、转调难,针对这三个问题急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帮忙解决,以解决传统遗留问题,顺应潮流发展,进行新筝初探。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新”这一现象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事物在不断变化,我们也不能阻碍音乐自身的更新,这样的创新是符合潮流的现象,但坚守的“守”在这种情形下显得异常艰难,很多文化并不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而是被人们从记忆中淡化,没有对其进行及时传承,没有坚守得住,任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孤立无援,已而成为现在的遗产。
“守”需要人民群众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积极主动的进行传播,坚持文化自信,自觉学习民族文化,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民族音乐事业做出添砖加瓦的贡献。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时代下,思考传承与创新问题需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只有心中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知晓音乐为谁创作,为了什么而创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在不断思考中继续丰富充实民间文化,自觉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让民族文化之光在二十一世纪绽放异彩。
探寻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信念问题需要解决民族音乐创作源泉从何而来,想要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既要反映中国特色,又要与时代脉搏相符合。随着矛盾的不断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空前反响,创作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艺作品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坚定理想信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方向,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积极正能量的作品启示青年一代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对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文化领域的创作中涌现出大批歌颂时代发展的文艺作品。以古筝为例,《井冈山上太阳红》这首演奏级乐曲,由赵曼琴老师以江西民歌改编而成,以阳刚坚毅的音乐色彩,激烈活泼的节奏风格,用行云流水般的音符描绘出一幅井冈山的美丽画卷,抒写出革命胜利的宏伟画面。
民族音乐的创作源泉之一来源于人们对故土的深深眷念,这种对家乡当地的文化推广使得中国民间音乐更为丰富多彩。广州地处岭南地区,形成这一地区特有的岭南音乐文化,广东音乐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调多以韵味为主,与当地人的说话语调相似,曲调节奏鲜活明快,代表曲目有《步步高》《旱天雷》。
秉承着传播广东音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2019年12月14日广州文化馆开启了第一场“喉管”的学习课程,由广东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陈芳毅老师教授,给予了市民们学习广东音乐,掌握非遗演奏技能的机会。喉管是广州地区独有的一件传统民族民间乐器,音色高亢嘹亮,最初为广东街头小贩叫卖所用,后多用于合奏或粤剧乐队演奏。陈芳毅教授对喉管进行改良,创新研制加键喉管获三项国家专利,老一辈艺术家尽心尽力,用实践去发扬传统文化,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民族音乐传承既要实现民族音乐的本土化发展,扎根于民间,从老百姓的生活中体味人间温暖,创作出符合人民审美的音乐;又要在新时代下不断创新,面向国际与未来,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将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进程中的国际交往的名片。
信仰来源于内心深处最坚实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华诞,一曲《我和我的祖国》深入亿万国民的心,歌曲旋律悠扬婉转,歌词朗朗上口、赋有寓意,述说出对祖国浓厚的爱。2019年掀起一股快闪热潮,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自发的组织,演唱《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快闪活动,每当节奏响起,心中激荡起滚滚热血,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坚守住创作的信仰,使得音乐作品在传承与创新中深入人心,成为永垂不朽的烙印,印刻在人民的心底,成就这一时期的音乐佳作。
笔者作为民族音乐学的学习者,又作为一名党员同志,时刻督促自身发展要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坚守爱国主义信仰,在文化传承的进程中积极努力学习,对民族民间文化予以真实记录,在创新的进程中思考其积极意义,坚守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信仰。
音乐的功能众多,社会功能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用音乐记录社会发展,将历史的进程用音符描述。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通过艰难险阻,逐步完善指引中国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文化自信,自觉发扬传统文化,在内心树立起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守本民族优秀传统,以开放的姿态进行传承,思考其创新的意义,坚定爱国主义,创作出积极正能量的音乐作品,早日实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美好愿景。
信念是指引之光,在身临困顿之中给予前行力量;信仰是彼岸明灯,即使道路坎坷依旧追寻光芒。中国民族音乐在传承与创新的进程中,始终以创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为己任,坚定爱国信念与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方向,坚守民族音乐之魂,创作出具有时代脉搏的动人作品。
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信念与信仰。首先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以传统乐器古筝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作为代表举例;其次对热门话题“传承与创新”进行分析,提出笔者个人观点:与其探讨到底应该选择哪个的问题,不如就实践来进行保护与革新;再次思考民族音乐创作源泉从何而来,以古筝乐曲《井冈山上太阳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喉管”举例,探索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信念;最后提出坚守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信仰,树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用美妙音符奏出优美的中国旋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