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伟
王正廷是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在外交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王正廷不仅是著名外交家,还热心体育事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体育运动的领导人,曾两次率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第十一、十四届奥运会。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对体育事业不计名利、义无反顾的推动,在中国体育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繁荣之路上,做出了非凡贡献。因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卓越贡献,王正廷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王正廷,原名正庭,字儒堂,号子白,1882 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奉化税务场村一个基督徒世家,父亲王有光是宁波圣公会牧师。
王正廷早期接受教会学校教育,小时便接受洗礼,经常随父亲参加圣公会教堂中的礼拜。由于家庭生计所迫,年幼时王正廷被父亲用一只小米箩筐挑着,来到外婆家慈溪庄桥(现宁波江北区)定居。由于父亲是圣公会牧师,母亲施爱丽就在此开辟房间作为聚会点,热心传播福音。
王正廷从小天资聪颖。7 岁时,王正廷被送到英国圣公会所办的宁波三一书院读书。10 岁即入上海中英中学就学。1896 年考入天津北洋西学堂。在这些教会学校,王正廷完成了他的中学教育,并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在上海读完中学之后,1896 年,14 岁的王正廷考入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堂。学堂里设有现代体育课程,他感到新奇,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校运动会的投掷和跳高比赛,很快便成了学校的体育骨干。
1900 年,王正廷升入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法科。王正廷对体育的兴趣就是从这时开始的。王正廷在北洋上学时期,正是北洋大学的新式体育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入学的第二年,他就遇上全校举行首次赛跑比赛。王正廷积极参加,并鼓励身边的同学也加入进来,为校园生活添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洋大学堂,他参与了全国首次校际体育运动会——天津学生联合运动会的组织工作。此后,在1902 年至1904 年间,他还与学堂的体育精英一起组织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第一、二次全市年度运动会,以及天津中等以上学堂联合运动会。经过这些历练,王正廷对体育运动的驾驭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其时,中国处于甲午战败之后,“割地丧权,日蹙百里,几于无时不在压迫之中”。《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刺激了年轻的王正廷。在热心体育运动的同时,他决意从原来攻读的铁路专业转向“研习外事”。
1907 年,王正廷留学美国,赴耶鲁大学深造。这一年他26 岁。由于这一学习经历,他与后来供职于民国外交界的名人王宠惠、王景春,一时被人称为“耶鲁三王”。
1911 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后,王正廷回国。中华民国成立后,即为内阁成员。他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议长,北洋政府工商部次长、外交总长等职,国民政府时期曾任外交部长和驻美大使,成为民国时期的外交风云人物。
王正廷积极关注和参与中国的体育事业。此间,国际奥委会菲律宾籍委员瓦加斯来华考察体育,与王正廷相识,这为他此后参加发起组织“远东体育协会”,从事中国奥运事业打下了基础。
除了在国民政府里担任要职,王正廷还有多方面的社会兼职,例如北平中国大学校长、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以及全国道路协会会长等职。但他最热心的还是中国的体育事业,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
当时,一篇关于奥运的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派代表参加奥运会?中国什么时候取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中国何时才能举办一届奥运会?”为了中国的奥运事业,许多有识之士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王正廷更是为此奔走呼号,倾注了自己最大的心血与热情,堪称是中国奥运的先行者。
生活在内忧外患时代背景下的王正廷,和其他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首先是从“体育救国”开始的。王正廷认为,“体育可以强身,可以卫国,可以唤起团结意识”。所以,他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5 年创办的《体育季刊》“发刊词”中说:“当视体育为强健身心之常经,当视体育为振兴民族之正轨”。
那么,如何才能唤醒民众,使大家都能懂得体育救国的道理呢?在王正廷看来,这需要从中国做起,从亚洲做起,不断扩大体育运动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
王正廷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亚洲的实际倡导者和领导人。1912 年,王正廷偕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人,与菲律宾、日本的体育界人士协商,发起成立“远东体育协会”。“远东体育协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亚洲的先驱。协会规定,自1913 年起,每两年一次轮流举办“远东运动会”,比赛项目与规则基本上采用奥运会制定的项目与规则。很快,“远东运动会”的参加国扩大至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国。“远东运动会”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洲际国际竞赛。
“远东运动会”全称“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1913 年,第一届“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马尼拉举行。在王正廷的直接组织下,中国运动员取得了总锦标赛第二的好成绩。1915 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虹口公园召开,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大型国际运动会,社会各界为之瞩目。“此次大运动会开中国自古以来未有之奇观”(《申报》1915 年5 月13 日)。筹备运动会的重任落在会长王正廷身上,他四处筹资,认真组织。5 月15日下午2 时30 分,开幕式在虹口娱乐场隆重举行,中外来宾约2000 余人出席。除中国、菲律宾、日本三国运动员外,马来、暹罗也派代表出席。
在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了锦标赛第一的好成绩,引起巨大轰动。其中,李如松获440 码跑冠军,成绩为54 秒;郭毓彬获880 码和1 英里跑冠军,成绩分别是2 分零6 秒6 和4 分50 秒8;黄元道获120 码高栏冠军,成绩为17 秒4;吉子英获五项运动冠军,成绩为341 分;李罗伯获220 码自由泳冠军,成绩3 分27 秒4;中国足球队战胜菲律宾队荣获冠军。这次运动会开了体育教育以及女子体育运动的先河,在国际赛事上留下不朽篇章。
王正廷在东亚运动会中的贡献,在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也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重视。1920 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远东体育协会”和“远东运动会”。1922 年6 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 届奥委会执行委员会会议上,经国际奥委会主席皮埃尔·德·顾拜旦的提名,国际奥委会选举王正廷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是国际奥委会上第一位中国委员(1957 年后为终身委员),标志着中国和国际奥委会正式建立联系的开始。
1924 年,他被推选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名誉会长,1933 年任该会主席、董事。此后,第五、第八届“远东运动会”均在中国上海举行,由王正廷出任会长。在王正廷的出色组织下,各届运动会都获得圆满成功,王正廷也因此在国际体育界声名远扬。
为了早日参加世界体育盛会的奥运会,王正廷趁着1924 年5 月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举行之际,与张伯苓等人向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华西五大区的体育联合会倡议,组织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申请成立中国国家奥委会。
这一倡议得到五大区代表的普遍赞同。8 月间,各区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简称“体协”)的决议,选举张伯苓、王正廷为正副会长,宋如海为总干事,下设委员15 名。“体协”成立后,先后加入了远东体育协会,以及田径、游泳、体操、网球、拳击、举重、足球、篮球等8 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标志着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31 年,国际奥委会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的国家奥委会,中国开始成为国际奥委会大家庭中的一员。王正廷以国际奥委会“大使”的身份,出任中国国家奥委会“体协”董事长。
1932 年7 月30 日,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幕。此前,王正廷向南京政府教育部呈送了参赛报告书。然而,当局正全力以赴“剿共”,以“时间仓促,准备不及”推托了事。此时,日本侵略者却心生奸计,宣称将派东北籍运动员刘长春、于希渭代表满洲国参赛,意在使其一手扶植的伪满政权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为粉碎日满阴谋,王正廷、张伯苓及东北大学体育系主任郝更生等人建议,让刘长春、于希渭组成中国代表队参加奥运会。此举得到了张学良的大力支持。王正廷还亲自出马,通过外交途径与主办国美国交涉。在关键时刻,王正廷在外交场合的广泛人脉派上了用场。运动会召开的前一年,他还在民国外交部长任上,那个时候他与美国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
对于王正廷、张伯苓的主张,日满声称,“派刘长春、于希渭参赛已得到奥运会组委会的同意,并已通知致送国旗、国歌备用”。为挫败日满阴谋,王正廷克服重重障碍,慷慨陈词,以中国国家奥委会“体协”的名义,利用电报和国际奥委会几经交涉,最终让国际奥委会改变了主意。国际奥委会同意,由东北大学的学生、全国百米纪录保持者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于希渭因被日满监控不能成行)。
由此,刘长春成为中国参加奥运会第一人,王正廷也成为国内第一个派人参加奥运会的官员。尽管中国参加第十届奥运会的只有刘长春一人,也没有获得奖牌,但参加第十届奥运会,中国实现了参加奥运会的“零”的突破。王正廷功不可没。
1935 年11 月,王正廷向行政院正式提出的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计划获得批准。第十一届奥运会定于1936 年8 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王正廷有心改变上一届奥运会刘长春一人单刀赴会的局面,于是积极组织团队参赛。
在王正廷的努力下,中国奥运代表团由140人组成。代表团于1936 年6 月25 日由上海登轮离境,途径意大利,再转火车,历经磨难,于7 月22 日抵达柏林。8 月1 日,第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开幕,中国队与4 年前刘长春单刀赴会的可怜局面相比,堪称阵容庞大,赢来满场掌声与喝彩。
中国奥运代表团参加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举重、拳击、自行车等项目预赛。中国队队伍庞大,却技不如人,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举重、拳击、自行车等选手在预赛时即遭淘汰。其他项目的选手纷纷出局,未得一枚奖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虽然成绩平平,但武术表演却极为出彩,大扬中华精神,受到国际媒体的高度评价。
1948 年7 月,第十四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王正廷再次备战。1946 年,王正廷就开始为参加伦敦举行的奥运会奔波,并再次出任总领队,组成了一个53 人的代表团。然而,由于当时的南京政府正忙于内战,根本无兴趣投资奥运会,资金方面不予支持。王正廷只得自己想办法了。由他协调,“体协”出面组织了一个筹款委员会,造出总额为15 万元美元的经费预算,计划向政府、社会、华侨各筹措经费。但代表团最终筹集的经费仍然没有达到预算,只好将参赛运动员减少一半,并先期派以“球王”李惠堂为首的足球队一路出访比赛直达伦敦,靠卖门票再筹资金。
1948 年7 月20 日,中国奥运代表团抵达伦敦。中国代表团从国内随身带着大米、蔬菜、榨菜、腐乳、酱菜等生活必需品,因为付不起奥运村的租金,全团只得寄宿在伦敦当地一所小学里,以教室为宿舍。在伦敦,中国代表团分别参加了足球、篮球、田径、游泳4 个项目的比赛。尽管此次奥运竞技又是铩羽而归,但扩大了奥运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提高了中国人在国际体育领域的知名度。正如王正廷所言:“我们不在得到锦标,而在发挥运动道德,研究各国运动技术……”
由于经费紧张,致使运动会要结束时,代表团已不够回程旅费。王正廷只好向国内求援,然而,得到的回复是:“政府不能追加预算,请代表团自行解决。”无奈,王正廷只得自己想法解决归途经费。王正廷请英国的朋友捐款,向同去的随员顾乾麟借了500 美元,向王景春借了150 英镑,把没有吃完的米卖给华侨饭馆得100 英镑。此外,王正廷自己也“掏了腰包”,总算使代表团得以回国。
1949 年,王正廷赴香港。1955 年6 月,74 岁的王正廷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在巴黎举行的第50届年会。1957 年,他在保加利亚索非亚国际奥委会第53 届年会上,辞去了国际奥委会委员职务,应聘为名誉委员。1961 年去世。
斯人已逝,其风长存。王正廷出生地——宁波奉化一个叫“税务场”的小山村,如今成为人们纪念他的一个好去处。在古代,“税务场”是交通要道,南通台温,北达明州(今宁波)。自宋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曾在此设税务司以征收税款,小村因此得名。现在,这里也因走出了一个国际著名外交家和中国的“奥运之父”而扬名天下。
在村口,一块醒目的标牌提醒着人们——“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故乡西坞欢迎您”。尽管王正廷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但他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且王正廷成为奉化家乡人们引以为荣的骄傲。税务场村是一个花木专业村,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在村子旁边,一条被村民们亲切地称呼为“正廷路”的狭长小道,一直延伸到王正廷故居“爱光庐”。王正廷的故居,原来是几间普通平房,是王正廷在民国时期回乡探亲时建造的。村民们回忆说,王正廷担任民国政府高官以后,在家乡只造了几间普通的平房,自题门额“爱光庐”,其规模气派还比不上当地士绅。
当年,正值“爱光庐”刚刚落成之际,王正廷在家乡作短时间逗留。族内长辈有人说:“正廷当了民国尚书,理该造一所像样的尚书府,荣宗耀祖,这所房子与你的地位太不相称了。”王正廷听到后笑笑说:“我这所房子比祖宗住的已经好多了,做了官不能忘本啊!”
现今,“爱光庐”已经改建成教堂。这个被叫做“爱光堂”的小教堂傍靠青山,被桃树环抱,景色宜人。经过岁月洗礼,教堂正以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一些爬藤类植物正沿着青砖墙向上蔓延,令人在怀想昔日辉煌的同时,不由不滋生一丝对岁月沧桑的感慨。教堂侧屋内立着王氏家谱的石碑,王正廷的名字赫然在列。
“王正廷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文人,是一颗下凡的‘文曲星’。”村里有人这样说。提起王正廷,村里人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慢慢地,这种感情转变成了对奥运会的热爱和关注”。王正廷家乡人如是说。
一座小教堂成为对一个人的纪念,这在我国并不多见。在中国的外交和体育运动史上,王正廷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一个甲子过去了,作为一位体育界的领袖,作为一位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发展的开拓者,王正廷被人们所接受、所尊敬。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以这种方式,长久地留在人们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