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亚倩 (河南大学)
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综合了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的舞台表演艺术。它除了具有一般的戏剧特点(即有人物、情节、有集中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之外,歌剧还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以演员的歌唱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通常以幕和场来划分段落。
1942年,毛泽东同志确切提出“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的重要思想”。由此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文艺工作者们纷纷开始了认真的学习。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以民间秧歌剧作为歌剧的基础,运用了戏曲,民歌等的音乐元素,结合当时的斗争需要,经过艺术加工处理集体创作而成的一部经典的民族歌剧,是贫苦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并于1945年在延安举行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歌剧在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辟了中国歌剧的新纪元。它的主要唱段有《北风吹》、《十里风雪》、《恨似高山仇似海》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彭丽媛、歌唱家雷佳等都先后主演过此部歌剧,它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活跃在各大歌剧舞台上。而《恨似高山仇似海》这个咏叹调是白毛女主题思想最直接的表达,也是整部歌剧中具有非常意义和代表性的唱段之一。
整部歌剧一共有五幕分为十二场,歌剧讲述了在大雪横飞的大年三十晚上,抗日战争接近尾声,冀中杨各庄的老佃农杨白劳在外躲债七天悄悄回到家中,他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看到爹爹买了过年的白面、门神、还有红头绳,高兴的活蹦乱跳。不料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地主黄世仁听从他的狗腿子穆仁智的馊主意,强行要将喜儿拉去抵债,杨白劳顿时感觉天崩地裂,悲愤之下自杀身亡。喜儿被黄世仁抢走之后受尽万般的折磨和蹂躏,终于找到机会逃到了深山之中,在山洞中靠吃树根野果和庙里的贡品为生,由于长期缺乏营养,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早已变成白发苍苍。无意间被山下的乡亲们看到浑身发白的喜儿,都吓得躲了起来,以为是“鬼”,参加红军的王大春回到家乡,听得山上有位“白毛仙姑”,便去一探究竟,发现乡亲们口中的“白毛仙姑”竟然是自己昔日的恋人喜儿,听闻喜儿的悲惨遭遇,终于替她申冤雪恨的故事。
从曲式结构来看,恨似高山愁似海采用的是非再现的三段体曲式,即A-B-C的结构。前二十一小节为全曲的呈示段,也就是A段,前奏的部分用了七个小节,音乐一开头就用了ff的力度,然后又从mf强至f,随着音乐由弱变强,由慢变快,烘托出来非常紧张的气氛,给人一种强烈,急促,紧张的感觉,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也为第一句的演唱做了铺垫。
开头第一个音就以高音出现,并采用了散板的节奏,表现喜儿内心对命运及其不公的悲愤与呐喊,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逼成了“鬼”,第11小节,左手采用了震音,右手为三连音和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烘托“海”字,刻画喜儿内心的活动,这血海深仇就如那深不见底的海一样,力度由弱渐强,加之自由延长音的使用,更加表现出来喜儿绵延不绝的痛苦和仇恨。第18小节,钢琴伴奏运用了五连音的节奏来模仿惊雷闪电的现象,同时也刻画喜儿生存的艰难和迫切的想要报仇的心理活动。
从第22小节开始至第47小节为乐曲的B段,此乐段属于非方整性的乐段,前三小节为间奏,伴奏肢体则采用了右手为连续三连音左手采用震音的方式,力度刚开始由mf渐强至f,从第25小节至34小节,左手同旋律一致,右手为连续三连音。第36小节开始左右手同时采用了三连音加连续十六分音符,以此表现强烈、急促的心理活动,第42小节又开始用震音,“盼”字用了两拍的三连音,用以表现急切、盼望的心理,又以此将音乐情绪推到了“老天爷睁眼,我要报仇”,“仇”字又使用了连续十六分音符的柱式和弦,烘托喜儿要报仇的决心。
从48小节开始,便是C段了,前4小节为间奏,先是用了连续三连音,又使用了和弦下行的进行,将后面的唱段引出来,“我是人”采用了上滑音,充分体现了喜儿的不屈不挠。自59小节开始,使用了摇板,紧拉慢唱的感觉,更加表现了喜儿内心的愤恨之情,随着速度的加快,更加表现出一种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似乎是在逼问苍天,为什么自己要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第71小节,音乐似乎不那么激烈了,但是实则是情绪的酝酿,为随后“白”字的爆发做准备。第81小节,再次出现和弦下行的走向,又像是感叹喜儿身世的悲惨。三个屈死的鬼后边紧跟了三连音,并且速度由慢加快,音区由低变高,加之左手八度右手主和弦连接,使得结束感更强。
“恨似高山愁似海”是歌剧《白毛女》整部剧的最高潮部分,也是整个剧中戏剧张力最大,篇幅最长,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首作品,通过对音乐本体的分析,更有助于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全曲结合了戏曲和民间歌曲的元素,整首歌曲几乎都是戏曲为主要音乐元素,加之念白,将喜儿内心的愤恨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没有超过小字二组G以上的高音,却有大量中低声区的音,需要更多的胸声的支持,给选段增加了一定的演唱难度。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演唱感受谈谈演唱本唱段需要的一些技巧和情感支撑。
第一个字“恨”字,是本选段的第一个字,处于高音区,并且前面有极具酝酿情绪的前奏,要在这个字上爆发,所以不仅要能有很好的气息支持,真假声的混合,更要注意把握情绪进入,要把喜儿内心的悲愤在这个字上表达出来,要做到字头清晰,且干脆利落,铿锵有力。“高山”的“山”字是个长音,在给足字头之后由弱变强,将情绪推到下一个“仇”字上,“似”字要收干净,“海”字有自由延长,并且由弱到强,以示喜儿被逼到无路可走,内心极具悲愤,立志冤仇不报我人不死的意志。
“路断星灭”要唱出喜儿所面临的绝境已经无路可退了,其中“路”的情绪状态还要接着愁似海的情绪,不能松懈,字头要铿锵有力,“我等待”应该表现出喜儿内心的煎熬与痛苦,“待”字要带一点点的哭腔,“冤魂不散我人不死”表现了喜儿性格的倔强,要字上要做到掷地有声;“雷暴雨翻天,我又来”要表现出喜儿,即使生存环境再怎么恶略,我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唱“来”字的时候,语气不能过于平淡,要有旋律的高低起伏,还要表达出喜儿生存不易,有迫切的想要报仇的心理活动。
B段从间奏开始连续的三连音,加之由弱变强的力度,一步步酝酿情绪,从“闪电哪……”之后开始,仿佛是在质问青天,你可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依然是字头交代的要清晰,节奏感明确,其中“闪”和“哪”可以加一点喷口,语气是绝对不能软的。“你劈开那天河口”此处音区偏低,需要真声用的多一些,虽然音区偏低,但是还要做到掷地有声。“你可知道我有千重恨…”两句反问的句子,每个字都要说的清楚,其中“恨”字的倚音不能过于太长,但又要唱出咬牙切齿的感觉,“万重仇”应该把语气重音放在“仇”字上,“山洞里苦熬…”要加上点哭腔更能变现好喜儿此时的委屈,“白了头”中的“白”字可适当延长些,“头”字在中低音区,需要在唱“了”字时就换声在真声上,否则声音就会很虚、站不住脚,另外可少加些哭腔在里面,表现喜儿内心的委屈。“我吃的是山上的野果…”要在真声上说话,然后在“苦撑苦熬,天天盼”加强语气,“我要报仇”要唱的非常坚定有力。
C段的“我是叫你们糟蹋的喜儿”要带一点哭腔的去说,“我是人”三个字不要唱的感觉,要找说话的感觉,这三个字装满了她的委屈和仇恨,不宜说的音高太高,否则就会太飘在人物上站不住脚。
从进入摇板之后,紧拉慢唱的感觉仿佛是在逼问人们,为什么要如此对我,使得活生生的“人”硬是被逼成了“鬼”,我受了如此的折磨和欺辱,难道你就看不见我吗?在“难道你耳聋眼瞎,找不见我人影”,在这里有一个情绪的转换,前面耳聋眼瞎是逼问指责的语气,后面找不见我人影,语气就要松一些了,既有种感叹自身悲惨遭遇的感觉,又很好的为后面的我做好了情绪的衔接,“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此处出现了连续九个“我”,前两个每个都要在唱完之后把气吐干净,要唱出一种有口难言的感觉,后七个则是语气越来越紧,把情绪铺垫的推向“白”字,在下滑音之后要快速转换到真声上唱完后面的几个音。“为什么把人逼成鬼”要带着一种质问的语气,“问天问地,都不应”要带着一点哭腔的感觉。念白“好”字要说的坚定有力,“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三句要唱的有层次一些,力度由弱变强,由慢变快,将音乐推向下一个“我是不死的鬼”,最后要强收。
当然在演唱声乐作品、尤其是歌剧作品时,应该设定一些情景来帮助完成作品,尤其是像白毛女“喜儿”这样的角色,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不曾经历或见证故事中所发生的情节,更没有体验过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所以为了更好的表现作品,在演唱时可设定情景来联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有了情景的设定,就有了故事人物的心理支撑,以此才能接近故事中的角色,来更好的完成作品,《恨似高山仇似海》是整部歌剧中戏剧张力最大,心理刻画最深,心理活动最复杂的片段,在演唱时,不仅要有好的技术支持,更需要有强烈的心理支撑来完成。
《白毛女》是我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从1942年之初开始创作到1945年在延安首演,直到现在仍活跃在各大舞台上,历经几代人心血,经过了几十年的考验,仍然能够经久不衰,正体现了它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出现在特殊的年代,又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它展示了当时人民所体现的时代精神面貌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是被剥削的最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样貌的反应,它里面包含的各个选段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是中华之瑰宝,经典中的经典。通过对《恨似高山愁似海》音乐进一步的分析和学习,使得笔者对这首作品又有了更深的感受和认识,作为一首优秀的民族歌剧中的选段,直至现在仍出现在各大声乐赛事的曲目名单之中,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