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晨 (常州大学)
歌唱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能,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演唱功底和较好的生理基础条件、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各部分功能协调能力。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在诸多不同因素中,气息起到最为基本的作用。除了对音色与音量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为歌唱的支点与共鸣提供支撑外,还在整个演唱活动中的情绪、情感、音色调整和塑造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气息与歌唱一样,是整体性的合作运动,也由所有身体机能协同完成。
“哈气法”是一种运用不同的哈气方式训练歌唱气息的体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歌唱气息训练方式,它最适合在我国北方的冬季、夏季展开。在南方,“哈气法”的运用虽然也比较适合在冬季、春季,但是鉴于这些地区的季节性差异不太大,所以“哈气法”的运用需要在室内训练最好。“哈气法”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具体训练方式,这些多样性的方式能够确保表现出最为丰富的作品内涵,发掘呼吸技术的表现力。因此,事实上,“哈法气”的训练也不仅限于冬季、春季时的冷空气环境,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都可以通过人们观察哈气时的稳定与不稳定状态、分析气息白雾的生成量和持续性、灵活训练哈气所产生的白雾的连续与断开技巧、以及对哈气产生白雾的气柱形态变化技巧掌握等,达到训练歌唱者的气息均匀性与稳定性目的。
歌曲《不幸的人生》是一首采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具有咏叹性的作品,选自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歌剧《伤逝》。该剧创作于1981年,施光南为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采取了借物言志的方式创作的一部大型民族歌剧。
在这部歌剧作品中,呼吸成为决定其他诸多歌唱要素的核心所在。演唱者在演唱歌曲《不幸的人生》时,可以通过对呼吸方式与呼吸量的调节,达到灵活调整演唱的音量、乐段、乐句中的音高、高低音域的色彩表现等变化的目的,可以很好的处理吐字、咬字过程中的“收韵”、“归韵”等问题。因此,气息的运用是与歌曲作品中的表现力密切相关的。演唱者对音色的调整,其实就是对气息的调整,除了更细致更完善的发挥歌曲作品的情感表现力外,还可以揭示出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深层戏剧主题。
“哈气法”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呼吸都有密切关系和类似之处,但是其独到之处在于其呼吸的快慢与节奏调控,而且呼吸状态与频率、呼吸量等都直接与训练者的心理状态相关。“哈气法”在运用呼吸方面的这些特点,与声乐气息训练领域中常见的训练方式都是相通、相融的。具体的“哈气法”作为一种演唱技巧时,是与训练技巧一样,是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的频率、速度、呼吸的状态、呼吸容量等要素来实现的。演唱活动中一旦掌握了“哈气法”的运用技巧和控制技巧,就可以很直接的体现出对乐曲表达和情绪变化的影响与作用。
1、“连气法”与“泣气法”
“连气法”,是“哈气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气息训练方式。通过演唱者对气息进行连续的呼出训练,使得气息的变化能够折射出音乐中的连续性情绪保持、连续性风格保持,或在某一种形态持续进行下去的技巧特点。尤其是在冬季或春季的室外,或相对寒冷的室内演唱者都可以进行这种“连音法”的气息训练。演唱者在静心闭气后,微微的张开嘴巴,轻轻的连续呼气,就可以看到会有白色的“气柱”持续下来,“连气法”除了训练这种气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外,还需要训练如何对其进行连续性、均匀性的形态特点之外的稳定性、起伏性变化特点,这样,就可以通过这种“连气法”,体验到某种声音、色彩、情绪的连续性。
“哈气法”的训练,需要设计专门的音阶或者适宜的歌唱乐句。一方面,演唱者可以在借助音阶的训练中采用连续上行或下行的进行模式,通过对音阶进行连续性的滚动、反复方式,练习气息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这些音阶在不同位置的重音规律,进行气息的均匀性和变化性训练。
“泣气法”则是“哈气法”中比较独特的一种连续性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在充分运用自然、放松哈气后快速倒吸一口气的突然方式,让气息处在机能弹跳力量的带动之下,从而在断开后腹部收缩的瞬间,然后进行快速的声音交替,类似于人在低声垂泪时的呻吟或呜咽,最终实现气息在完全自然、顿开的状态下,快速吸入气息与后面的不同声音进行“挂扣”。
演唱者在运用“泣气法”训练音色时,一方面需要关注腰部力量发出的突然性和收束的坚决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这种机能状态下所发出的声音的可控性。无论是太过或不及的“哭泣”效果,对于演唱活动而言,都将是一场灾难。因此,充分的运用腰部肌肉猛力收缩与体内气息快速弹出的方式,在瞬间自然、流畅的吸入一定数量的气息,采用放松状态下的吸气方式,对演唱的状态进行可控性的调整,不仅可以营造出很好的凄凉色彩效果,还可以通过与休止音型、弱起节奏、切分节奏等音型结合,形成间歇性的音色效果。
2、“哈气法”中“连气法”、“泣气法”在歌唱中的运用
“哈气法”在歌唱中的运用,与训练的方式类似,例如在《不幸的人生》中就曾经多处采用变换呼吸速度和频率、呼吸量的方式来获得音乐的戏剧感,表达歌唱者情绪的波动和精神状态的恍惚。歌曲第65-69小节是运用急促哈气法表达情绪波动的例子。
这段音乐在音乐形态上主要采取上行的模进方式,在不同的乐汇间用插入急促的“泣气法”方式进行吸气,并逐渐加大力度,将作品的情绪不断的推出高潮,最后“啊”的乐句部分则采用“连气法”吸气,这样的交替就可以很好的表现出作品中的内在情绪波动,内心挣礼形态特点。
第38-42小节这个乐段中不仅有长大的旋律线条,还有隐含在气息控制中的“气口”,这为“连气法”的运用提供了基础。在将“连气法”运用于作品的歌唱时,还需要能够体现出情绪的细腻波动与律动性特点。不管是连续的上行模进,作品中的乐汇浓缩进行,也可以采用“泣气法”进行演唱。
1、“缓气法”、“弹气法”、“坐气法”的训练
“缓气法”,顾名思义是与“弹气法”具有相反特点的哈气训练方法。
“弹气法”相对于其他任何一种“哈气法”都体现出一种非常独特的效果。
“坐气法”:形象的形容这种演唱方式,类似于坐落于发射位置上的火箭点火后直冲云霄的形象特点。
2、“哈气法”中“缓气法”、“弹气法”、“坐气法”在歌唱中的运用
歌曲第89-95小节在八分休止后的音符,可以采用“缓气法”进行演唱。这种类型的“哈气法”需要在进行演唱中保持特定、饱满、自如的气息。而且需要调整呼吸的基本规律,强调在此段中开始处的音量和气息量,因为需要运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表现出音乐中的表现内容,需要突出呼吸技巧对于演唱手段的作用。这一部分的作品内容也可以通过慢呼气的方式达到控制作品音色变化——逐渐明亮、力度稳中渐强的变化。
第41-48小节作品中采用了细分的八分音型、休止音型、二分音型等,而且采用节拍重音变换的韵律特点,与跳音、颤音、连音、音阶等结合出现,是运用“哈气法”中的“弹气法”演唱的最佳片段。这种演唱方式对其内在的内涵揭示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可以很好的进行演唱色彩变化外,还可以对大量八分时值与跳音的结合演唱的更加形象性,产生一种独特的“弹气法”演唱色彩。演唱后面的长音处理时,则需要采用“缓气法”与“连气法”的呼吸方式,很好的控制音乐力度、音色平稳和色彩统一。
第68-74小节中前面部分是强力度向上的音阶形态,中间小节则是连续下行的三连音的音阶形态。演唱中需要采用“哈气法”中的“坐气法”方式——吸气和呼气的速度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而且常常还跟音乐的速度转变相配合起来,构筑稳定的气息状态。
总之,“哈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声乐训练与歌唱技巧,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初学者能够根据哈气形成的外在白雾形态判断气息的均衡、稳定,也可以用于针对性的分类训练中。这种分类训练,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声音训练进行具体的区别训练,在有效的把握不同音色的演唱技巧后,就可以很好的将其融入一部作品之中。
“哈气法”无论是在声音训练中,还是在作品的演唱中都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哈气法”中的不同训练方式与演唱技巧,不仅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与内涵表达功能,还可以通过对歌曲演唱过程中的重音设计、气口安排、演唱韵律等要素的特殊处理,获得富有表现力的情感效果,带来音乐色彩与审美情趣的变化。无论是“连气法”中吸气越加急促,伴有渐强、加速的乐段,还是“泣气法”所表现的内心痛苦、挣扎与悲愤情绪,或是“缓气法”、“坐气法”中所表达的深沉与忧郁、兴奋等特征,都可以在“哈气法”的训练中实现,可以在一口气内完成多种不同音色的塑造,既可以形成急促、紧张的音乐感染力,也可以获得柔美、优美、壮美、悲剧美等不同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