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昕 (江汉大学)
“以赛代练”是竞技体育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它是指通过大量的比赛来代替或促进日常训练,以期获得高强度的训练平台、高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高质量的比赛效果。在竞技体育中,随着运动训练的全面化转向专项化、个性化,技能训练的含义也发生了改变,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不再仅仅只停留在比赛中的生理适应能力,还要体现比赛外在环境的应变能力,即心理适应能力,这就需要打破旧有的训练模式,采取一种全新的方式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使其在各类比赛中的专项成绩有大的提高与突破。由此,“以赛代练”训练方法正式被运动训练界所广泛承认,并很快引入我国,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和李婷、孙甜甜在网球女双上夺得两枚金牌,奥运会后的经验总结中,对于取得突破的原因,归结于在奥运会前一、二年连续不断的国际比赛经验的积累,因此“以赛代练”的训练经验在我国田径、网球、举重、游泳等项目管理中心被建议推广。
“以赛代练”是一种特殊的专项训练,它既是比赛,又是训练,它不仅包括训练运动技能等生理运动能力,还应包括训练能影响比赛运动成绩的如竞赛规则、比赛环境、应对对手的心理策略等一系列心理能力,这是一种包含了专项技能训练、模拟训练及实战参赛的整体训练方法。正是因为这一概念和方法在体育运动领域的成功,近年来很多人尝试将其引入到其他学科,特别是竞技类及设计类学科,诸如广告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播音主持等专业,这些学科已经在尝试将本学科的特点与“以赛代练”方法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
钢琴也是一门具有很强技巧性与表演性的器乐专业,加之每年各级各类的比赛众多,更是增强了这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性与竞技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少与这种新的发展现状有些脱节,本文想通过在教学中引入“以赛代练”的概念和方法,为高校钢琴教学的实践、发展与改革提供一个思路。
在钢琴教学中引入“以赛代练”,即把钢琴比赛作为提高学生表演水平的主要手段,把比赛规则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规范,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特点来定位不同的比赛,并细化要求,制定出教学的重难点,再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使之逐步适应比赛,达到比赛水平,取得良好的成绩,并长时间保持高水平状态。那么“以赛代练”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应如何具体实施呢?
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高校钢琴专业学生(含通常所说的表演或教育两个专业)每年可以参加的各级各类的钢琴比赛众多,等级赛、表演赛、竞技赛、商业赛等等名目不一;主办单位从正规的官方机构,如省教育厅、文化厅、省市音协、钢琴学会,到各种国际国内或历史悠久或商业色彩浓厚的音乐组织等等各不相同;比赛的规模及难度大相径庭,如有的没有限定程度,曲目量要求也较低,有的则反之;再者得奖的覆盖面也不一样,比赛形式和轮次及持续的时间也迥然有异,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参赛平台,同时也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地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比赛,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高校钢琴专业课程涵盖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其中有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也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在学琴时间、学习能力、音乐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与了解,量体裁衣,为其选择适合的比赛及比赛的次数,以达到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以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而言,学生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钢琴表演专业的优秀学生,尤其是那些学琴年限较长、技术功底较强、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应为其选择较有难度、规格较高的比赛,这类比赛往往轮次较多,比赛内容有较严格要求,包括对曲目量及程度的限定,比赛过程正规,获奖的覆盖面较低,竞争较激烈,社会认同度较高。优秀的学生就应该经常参加这样的比赛,来让自己的技艺、心理得到充分地磨练,通过一次次比赛逐渐取得优异而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是钢琴表演专业普通或音乐教育专业(以钢琴方向为主)的优秀学生,他们钢琴专业水平不错,有一定的学习年限,且态度认真,日常训练刻苦,针对这样的学生,为其选择的比赛规格不必过高,如一些民间音乐机构和商业色彩浓厚的组织举办的比赛,这种比赛一般没有限定的程度,曲目量要求也较低(往往全程只需一两首曲子),得奖的覆盖面也较广。学生可以较多参加这样的比赛,本着开阔视野,观摩交流,更好地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从而积极主动地改善技术,使学习更有成效。同时,宽覆盖面的得奖率也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及信心。
同样,非正规、门槛较低的比赛可以作为正规的、门槛较高的比赛的舞台经验积累场或表演技术试验场,高水平的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这类比赛;反之,正规的、门槛较高的比赛也可以作为清醒剂、挫折教育场,自我认知不太清醒的、容易自我放松的学生可以参加一些这样的比赛,知道自己的差距,天外有天。
三是以声乐或其他乐器为主修的学生,钢琴基础薄弱,他们更多地应参加“跨界”的比赛或表演,体验钢琴表演的乐趣。
总之,无论哪一类学生,都应鼓励其多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除了技术的要求外,更主要的是通过比赛来增进兴趣,积累舞台经验,克服心理障碍,锻炼心理素质,实时反馈,改善学习,这一次比赛暴露的问题逐渐通过之后不断的比赛改善提高。
当为学生选择好合适的参赛项目与比赛要求的曲目后,接下来对曲目的分析与学习至关重要,这是“以赛代练”教学中“赛”与“练”相连接的核心环节,“代”的核心内容:以比赛为导向,以比赛为促进。
1、初步了解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听音响资料,对作品进行初步了解,包括了解作曲家创作此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音乐语言及体裁的基本特征;之后具体分析这些作品,包括曲式结构、乐句的特点与和声调性的安排、织体的特点、情感表现、力度速度的安排与变化、技术难点等。最后是聆听相应的音像资料,要多听几个版本,做好笔记,并把对作品的初步了解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沟通。
2、分解制定教学计划
由教师根据参赛的准备时间及曲目量来分解制定教学计划,即每个相应的时间点需要完成的任务,并让学生知晓,如完整准确弹奏出来、速度的逐步提高直至达标、完整背谱演奏、表现力及细节等方面的完善与提高、技巧的准确等。
3、对技术难点的分析
每首作品在演奏与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技术难点,有时是节奏、有时是跑动均匀、有时是快速大跳的准确性、有时是和声快速变化的准确性、有时是力度的控制与变化、有时是多声部的层次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清楚地了解到这些技术难点后,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有效学习
钢琴比赛与体育比赛相类似的地方就是对选手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较高,当然与体育比赛不同的是,钢琴比赛同时对选手的音乐素养各方面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技术与音乐二者要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比赛成绩,所以“以赛代练”在钢琴中的教学实践,首先要解决技术能力的提高,其次是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音乐的问题。
1、针对技术能力的专项训练
技术能力在比赛的评比中是一项较重要的指标,但它又是非长期科学的训练而不能获得的,虽很难短期内产生大幅度的提升,但大负荷、高强度的训练却能使身体肌肉的适应力显著增强,包括手指的力度、速度、触键的准确性、身体的耐力、肌肉的记忆力,并有助于熟练准确掌握作品及背谱等,所以针对参赛的学生,在确定好参赛曲目与参赛时间的阶段,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
(1)教学内容的调整
因为“以赛代练”要求比赛中比什么,训练中就练什么,所以教学计划与内容就得根据为学生选定的比赛项目进行调整,如参加李斯特钢琴比赛,就得准备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参加中国钢琴作品比赛,就准备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等。不同的比赛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教师得紧扣比赛规定来安排参赛学生的教学计划,同时参赛曲目应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师为参赛学生选择曲目时,不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要有一定的突破与尝试,首先练习曲的量与难度都要相应调整,既要布置符合学生现有程度的练习曲,让其技术巩固与稳定发展,又应选择适当高于其程度的练习曲,让其技术有一定的突破与飞跃,更能胜任比赛的环境,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其他作品的选曲原则,一方面要符合比赛的规定,另一方面在难度(包括技术和音乐)和篇幅上都得有所提升,并且是演奏效果更好、更吸引人的作品。
(2)练习强度的增加
这是技术训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增加参赛学生的练习时间,让其缩短掌握一首曲子的学习时间,即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一首曲子的流畅、完整、准确及背谱演奏,并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中技术难点的训练和相关的配套练习,使手指的各方面机能、身体各方面的配合与协调能力(包括脚踩踏板)都能较快适应与胜任曲目的技术要求,减少在音乐演奏过程中的技术负担,能更好地专注于音乐的表达。比如参赛期间的训练量就应该与平时练习不一样,由平时每日1-2小时增加至4-5小时,加大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这也是训练学生意志力的有效手段,经实践证明这种赛前高强度的训练对提高技术能力往往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同时要有正确的练习方法。
2、针对背谱的专项训练
大部分钢琴比赛,特别是占主要地位的独奏项,都需参赛选手背谱演奏,背谱中的完整性、准确性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背谱的不准确不完整往往会带来演奏整体的破坏和艺术表现上的漏洞,所以赛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参赛学生的背谱数量要高于非参赛的学生,其次背谱的质量也要达到较高的水准,这就要求参赛学生不仅在前面所提到的练习强度上下功夫,还应进行科学的背谱方法训练。背谱方法大致有四种方式:肌肉记忆、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头脑记忆。肌肉记忆主要靠大量的练习产生的运动神经的习惯性动作去记忆;听觉记忆是依靠耳朵的听力记忆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强弱等;视觉记忆是依靠视觉,仿佛乐谱就在眼前,这就要求不弹奏,看着乐谱就能想象音乐的进行及手在键盘上的位置,并且能记住它;头脑记忆是人们在背谱时对乐曲进行理性的分析,对动机、乐句、乐段、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调性等都进行认真地分析,使记忆建立在清晰的理性分析基础上。以上的四种记忆方法,大部分学生只会用到听觉记忆和肌肉记忆,而且很多学生采取下意识的背谱方法,而肌肉记忆是最不可靠的,一旦记忆信号被破坏,神经惯性系统中断,就会出现较大失误;而听觉记忆虽是效率最高的一种记忆方法,但却有一些天分的东西在里面,不是每个人都能只通过这一种方法就能完全驾驭的。所以尤其针对参赛学生,特别是大型乐曲,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背谱效果,必须将四种记忆法综合起来运用,如教师应教会学生离开钢琴去读谱,耳朵要能听到音响的进行,培养内心听觉;教会学生细致的分析乐谱,用理智的方法来记忆乐谱;教会学生通过多种记忆方法,尽早将乐谱背下来,这样才有更多精力集中于音乐的表现和听觉的要求上。这样通过不同的记忆方法以及将其综合运用的专项训练,定能让参赛学生获得更高质量的背谱能力。
3、针对音乐表现的专项训练
音乐表现能力是能让选手脱颖而出,获得佳绩的重要环节,这种能力当然有天生存在的一面,如我们常说某位学生“乐感”极佳,但很多还得依靠后天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音乐听觉的训练来逐渐提高。
对于参赛曲目的学习和对一般性学习的曲目,在音乐表现的成熟度、深度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最好还应有自己的个性,但个性表达的前提是不违背作曲家的初衷,这就要求对曲目的学习要更加深入与透彻,不能浮于表面,平时学生的常规学习,可能对作曲家的了解、其创作背景、作品各方面的分析、音响的了解浮于表面,拿着就弹,完全依靠教师每堂课的讲解逐步了解,讲到哪了解到哪,这是一种很被动的学习,参赛学生应摒弃这种学习方法,采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训练来提升音乐表现力,这就是要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凡事走在前面,如前面所谈到的对参赛曲目学习的准备阶段所做的工作。这样的学习就会有的放矢,容易较快接近目标,在课堂上师生的沟通也会更有基础,学生较易领会教师的指导,使学习过程不仅顺利很多,而且更会思索、应变,让音乐表现变得细致有趣、有深度、有美感,大大加强了音乐表现能力。
钢琴比赛和体育比赛有一定的类似,那就是不光有良好的技能状态,对心理状态也有较高的要求,确保在比赛中能让选手发挥出正常的水准,这就要求对参赛选手在赛前要进行一些专门的模拟训练,特别是针对心理素质不够稳定,缺乏大赛经验的学生,这些训练可以分几个方面逐步开展。
1、演奏场地的调整变化
参赛前的几周,教师可提供不同的场地和钢琴,为其授课,如不同的教师小型演奏听懂,并尽量按比赛的要求进行完整背谱演奏,让学生听觉适应,在不同的空间和钢琴上的演奏,因为不同的空间钢琴会带来音响音色上的诸多病患,包括力度踏板,促进感觉都会有所不同,演奏完后,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演奏时的心理状态,指出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诸如力量不够放松、速度缺乏控制、完整性打折扣等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2、学生间互相的观摩学习
正式的比赛因台下有评委及工作人员,有时还会有观摩的人,因此和平时教师一对一的上课及自己在琴房练琴时的心理感觉完全不同,对这种人前的演奏也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组织一些学生(包括参赛的和不参赛的)在赛前举办一次小型的观摩演奏会,让他们互相倾听与评判,指出演奏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评判由自己和他人两方面构成,并进行对比和思索,教师进行总结。
3、模拟训练
最后就可以进入到赛前的模拟训练阶段,专业术语上俗称“走台”或“彩排”,意即按照比赛期间的场地、环境、状态,提前在训练中进行模仿,使学生产生适应的一种针对性训练。如比赛有时会在一个较大的舞台,弹奏大三角式平台钢琴,着演出服,有较强的灯光,需要等待较长时间而无法练琴等。针对这些变化,就要提前让学生去适应,如让学生穿演出服(包括鞋子,有时鞋子不适应也会带来踩踏板的不适应),提供其在一个较大的舞台上演奏,并打开灯光,使用三角钢琴,并且在没有很多练习的情况下直接开始演奏,如果能请到具有大赛经验的教师进行评审和指导就更好了,或者比赛时间若在学生期中或期末考试后,也可以通过考试来进行模拟训练,这样的模拟程度会更高、更真实,同时前一次比赛也成为后一次比赛的模拟训练。
常规的钢琴教学因为参加的比赛少,一般只在比赛前有教学准备,比赛中和比赛后则教学缺失;而“以赛代练”参加的比赛多,一场比赛的不同轮次间和不同比赛之间的间歇期都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时刻。
1、对已赛情况的总结
学生在比赛结束后,肯定会在临场发挥时存在一些与平时不一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与应对就是对比赛经验的逐步积累,非常宝贵与重要,因此学生在比赛结束后,应及时向指导教师反馈比赛的情况,越详细越好,包括手指的机能状态与技术的发挥情况、曲目完成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的问题、曲目的速度与风格的正确把握问题、节奏的稳定性与乐句乐段结构等清晰表达的问题、情感表现细致及幅度变化的问题、心理素质及其他未曾预料的情况。
2、对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了解到学生反馈的赛时情况后,教师应及时做出分析及应对策略,并像医生给出的病历一样为参赛学生做好详细记录:如有些学生比赛时技术会出现漏洞,虚浅、漏音、错音,因而带来的节奏不稳定、乐句划分及表达不清的问题,多是因为心里紧张带来的速度过快、力量不放松造成;而完整性缺乏的问题,多是因为背谱时乐段与乐段衔接时的过渡乐句记忆不清、相似乐段不同之处的混淆、和声变化频繁处记忆不准、声部繁复时记忆不清、指法临时混乱、技术难点段出现障碍、舞台经验缺乏(将乐句反复演奏或停下来)等诸多因素造成,这就得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及时与学生沟通。
3、及时调整教学
这是教师针对比赛的结果,对“以赛代练”教学实践进行的自我总结与反思,包括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或者暴露出来的问题,比如选曲问题、学生的完成情况、难度的驾驭、对音乐风格的理解与表现能否胜任、心理因素的训练是否有成效等,这些也是比赛间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好的方面继续维持,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完善,使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得以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促进学生学习有大的进步,并取得更理想的比赛成绩。
将“以赛代练”的教学方法引入到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为其增加一股新鲜的血液及教学思路,通过将比赛加入到教学计划中来,可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好的改变学习态度及加强稳定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并通过比赛发现问题,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应注意“以赛代练”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对那些年级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多进行“以赛代练”的教学实践,给他们提供多一些的舞台实践,可以更好的磨练他们的技艺,发挥他们的能力;对那些年纪较低、专业技术能力较薄弱、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还是要以系统全面按部就班的学习为主,用传统的训练方法使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再适当配合“以赛代练”的教学方法,这样才更能发挥出其方法的价值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