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瑶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大家都了解这是一首中国风格的作品,节奏欢快,大量使用小提琴技法来表现锣鼓喧天的场景,因此也是一首炫技性极高的作品。曲子整体来说分为三部分,快慢快的写作手法使人耳目一新,首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来构成旋律的主线,节奏欢快喜悦;中间的慢板部分,频繁的更改调性,旋律缓慢,作曲家还使用了滑音,使旋律线条柔和而抒情,钢琴的旋律与小提琴的旋律互补,整体来说,慢板部分与首尾的选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国花鼓》这首作品采用了西方曲体常使用的结构模式,而在旋律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曲子在整体听起来始终有一个高低的旋律走向,这种旋律的书写可以带给听众一种激动喜悦的感觉。这也正是这首曲子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所在。
但在这里不得提一下克莱斯勒的出生地—维也纳。维也纳是无人不知的音乐之都,音乐家人才辈出,克莱斯勒从小接受优秀的音乐教育,为他的音乐启蒙开辟了道路,这些人生经历给克莱斯勒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同时丰富的音乐知识为他日后的风格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奥地利是音乐之都,中国音乐的历史也有上千年,音乐就此产生融合。
克莱斯勒被中国旋律所吸引,创作此曲,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热爱,这种中西方的音乐元素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是十分珍贵的。
鼓,往往用于表现大型欢庆的场面,在这首曲子中的切分音模仿了花鼓乐鼓点的典型节奏,花鼓乐经常使用前短后长、切分的节奏形式,这种方式恰到好处的模仿了花鼓鼓点的节奏特征。连续使用十六分音符描写了的鼓乐齐鸣,传统花鼓的演奏形式通常以快速的敲打为主,克莱斯勒通过将十六分音符进行强弱的处理变化,使得全曲的音响效果更好的得到了升华。中国的鼓,用不同的速度敲打出来,都是音头是重音,音尾的音很快便消失,音色果断硬朗,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使得音色干脆、利落、充满力量。
外国人谱写中国作品,不是易事,首先他要将西方大小调体系改为中国的五声调式,这需要拥有优越的音乐知识与素养。作品是以花鼓戏为灵感而进行创作的,因此戏曲是全曲一个重要的中国因素。传统花鼓在表演的时候采用好多民间乐器,二胡、唢呐往往是配角,主角是鼓。克莱斯勒将二胡和唢呐的演奏方式以小提琴这一弦乐器所表达,由此可以看出小提琴演奏形式的丰富性。
笔者认为曲子可能描写了一个欢庆的场面,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庆祝的场面时,往往会想到以鼓来助兴,可能是丰收的场面,也可能是婚礼的场面,曲子有喜有忧。克莱斯勒将自己对于中国音乐的理解谱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使这首《中国花鼓》饱满而丰富、立体而真实。
《中国花鼓》具有很强的的民族性,创作民族性的作品,对于一个西方人而言是难事。但音乐史中有很多外国人创作中国题材作品的例子,《茶的中国舞曲》是柴可夫斯基的典范之作,全曲充满了中国元素;作曲家普契尼的《图兰朵》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这些作品与《中国花鼓》相较,都没有《中国花鼓》中国味道浓郁,那些曲子展示的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故事,《中国花鼓》包含了民族、传统、打击乐器等其他的因素,讲述的是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旋律方面要朗朗上口,这些方面在《中国花鼓》都完美地展示给大家,因此克莱斯勒创作的《中国花鼓》是一首非常优秀的作品。
笔者研究发现《中国花鼓》在风格上没有使用那些十分传统的五声调式,而是采用了西方作曲常用的结构,与中国的五声调式完美的结合起来,这种中西结合的曲子结构,丰富了作品的旋律性,使旋律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单调,再加上克莱斯勒将自己擅长的小提琴技巧写进曲子,既表达自己对中国元素的尊重,也完整展现了花鼓的特征。正是因为这首曲子的主角是鼓,所以克莱斯勒采用了双音与切分等其它的一些戏剧变化,更好地还原他印象里花鼓的旋律与节奏,演绎出锣鼓喧嚣的场面。
克莱斯勒的这首作品与他其他的作品相较之,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素材的五声调式,就是一种创新,外国人创作的中国作品很多,但小提琴作品少之又少,《中国花鼓》是一首优秀的作品。一般作曲家在创作东方旋律的作品时,总会采用东方舞曲的风格,节奏慢,而《中国花鼓》的节奏虽快,但每个音符却细腻无比。
《中国花鼓》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是一位外国作曲家所创作的中国作品,创作新颖;其次,这首作品突破了中国风小提琴作品的传统模式,融入西方的趋势结构,结构新颖;最后,《中国花鼓》是中国风作品的典范之作,成为作曲家学习与借鉴的佳作,也为日后创作中国风作品指明了一条新的创作之路。
克莱斯勒在作品中加入大量的小提琴技法,揉弦是通过手指在弦上的颤动所形成的技法,是小提琴演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克莱斯勒将揉弦编写在慢板部分,可以听出他的音乐个性。
颤音是通过两手指快速变换的演奏形式,这种技法在名曲《魔鬼的颤音》中被大量使用,而在《中国花鼓》中克莱斯勒用以颤音来描写鼓的节奏,使旋律调皮活泼。
跳弓是弓子在弦上跳跃而奏出的互不相连的短音符,快板部分被大量使用,模拟锣鼓有力活泼的节奏型。通过快与慢、强与弱的对比,使曲子听起来不枯燥,快板的欢快,慢板的抒情。节奏速度变化丰富,模仿了鼓的节奏。
《中国花鼓》是一首炫技的作品,克莱斯勒站在西方的角度来创作中式作品,这些技巧模仿了中国民间乐器的旋律特征,可以增强学习者对这些技法练习的巩固,中国风的旋律可以间接学习中国的调式与音乐知识。
1.揉弦(第92-123小节)
在克莱斯勒的其他作品中总会运用大量的揉弦技法,这也是我喜欢他作品的原因之一,他是第一位在演奏的过程中不间断地使用揉弦的小提琴家。
《中国花鼓》从92小节开始速度转慢,随着速度的变化,曲子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92小节的音加上揉弦,丰富了旋律的效果,增加了歌唱性。93小节的泛音,使曲子的感觉松弛下来,结束第一部分欢快的旋律,来到舒缓的空间。把时光向前追溯,回到浪漫主义时期,这时期大多数小提琴家喜欢用揉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古典主义时期的学者则认为过度使用揉弦是一种偏离音乐轨道的做法。在当今看来,当时的论点只是片面的,克莱斯勒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大量的揉弦,每个音符之间都产生了若即若离难舍难分的情绪,他将这一技法坚持传承,他的揉弦技法为日后小提琴音乐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很宝贵的路线,同时指明了小提琴音乐发展的方向。在这首曲子中使用大量的揉弦,非常贴合中国风的意境,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气”与“韵”的情感更好地抒发。在这首曲子他将揉弦进行了革新,丰富小提琴的表现力,通过不同力度的揉弦来更好地抒发曲子中的情感。揉弦使小提琴音乐充满歌唱性,中国风的旋律流入人们心中,为之感动。
2.右手的运弓(全曲)
时光退回到50年代,那时的音乐爱好者十分喜爱研究克莱斯勒的演奏方法,他们感受到克莱斯勒的演奏方法和其他小提琴演奏家有所不同,于是发现克莱斯勒在演奏时右手用力压弓子,运弓时的长度较短,再加上他左手不同于其他演奏家的技法,奏出的音乐独特而优美。
《中国花鼓》这首曲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1小节开始的第一部分直至第1部分结束,时而短弓时而连弓,中间穿插了跳弓,曲子活泼有趣,在演奏这首曲子时要把弓子的力度控制好,应当演奏出敲鼓时的力度,花鼓所展现的是节奏力度的美,弓子仿佛就是鼓锤,在小提琴上敲打出不同的节奏。在第92小节开始的慢板部分,克莱斯勒运用了大量的连弓,这些连弓的使用使曲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连弓会产生抒情的效果,起到过渡的作用。克莱斯勒在此曲运用跳弓,跳弓让每一个演奏出的音符都十分均匀清晰,还原鼓点的节奏,具有生动的跳跃性,也使眼前仿佛出现中国花鼓那一喜庆欢快的场景。
3.左手的技法(全曲)
以《中国花鼓》为例,整曲大量的使用滑音、颤指等技法,第93、97小节的颤音在慢板里增添了活力,慢中带有乐趣,旋律虽慢,可还是有一些活泼的因素在其中,颤音同时也还原了鼓的一些节奏型。曲子中大量的颤音与细腻的滑音形成对比,欢快的同时也带有淡淡的怀旧,使整首曲子的音响效果丰富起来,颤音在琴弦上的颤动更好地突出花鼓的节奏感,更加贴合中国花鼓的风格与特点。
第22小节开始谱写一连串的双音,双音的出现仿佛给作品增添了不同的声部,丰富旋律,双音演奏本身就是一个技术难点,在这首曲子中双音在快板的地方,因此这一部分需要慢练。乐曲从93小节的慢板使用滑音使旋律充满悲伤的情感,同时也营造出思念往事怀旧的氛围,演奏者在演奏时通过这一技法可以更好地突出内心细腻的感觉,这是克莱斯勒的风格,滑音听起来很容易,实则不易,需要演奏出中国传统乐器的味道。笔者认为克莱斯勒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一定查阅了大量关于中国乐器的资料,因为在中国乐器中,二胡就经常使用滑音这一技巧,同样都是弦乐器,那么将这种素材融入到该曲中可以缓和第一部分激动热烈的音乐氛围,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不会使听觉产生疲劳。可以看出克莱斯勒在创作这一作品时做了充足的准备,积累了广博的音乐知识。
《中国花鼓》这首作品创作完毕之后影响很大,一方面,大家对这首曲子的节奏以及旋律非常的感兴趣;另一方面,这是克莱斯勒所创作的中国风作品,大家都很喜欢他的作曲形式,促进中西方音乐的交流。因此,在克莱斯勒的带动下,小提琴家们在自己的演出时,也总会选择这首作品。克莱斯勒曾经在访问中国时举办过个人的音乐会,当时《中国花鼓》便是音乐会的主角。一次偶然笔者搜索到了这首作品的唱片资料,可以听出,在这首作品中克莱斯勒花费了很大的心思,同时也发现克莱斯勒所演奏的版本其实是很慢的,每一个音区走向之间都会有一些渐快的过程,他把每一个技巧都完善的非常精致,通过细腻的滑音、颤音更好的还原花鼓的节奏与旋律。除了克莱斯勒的演奏,笔者还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分析。
伊扎克·帕尔曼,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他曾出版过非常著名的24首随想曲的唱片,唱片一经出版便成为演奏与录音最佳的小提琴作品,帕尔曼获得过无数奖项,他所演奏过的作品成为大家纷纷效仿的榜样。帕尔曼在演出时将《中国花鼓》处理的很清晰,第一部分快节奏的十六分音符演奏的很有颗粒感,每个音符的中国风都力道十足,慢板处理得十分柔和,像在娓娓道来讲述中国的故事。
马克西姆·文格洛夫,俄罗斯著名小提琴家,从小受到传统的小提琴教育,是古典音乐家。他所演奏的《中国花鼓》节奏轻快,强弱对比明显,速度较快,慢板部分自如流畅,也是很好的一个版本。演奏时的文格洛夫自在放松,享受着中国的旋律,沉醉在音符之中。每位音乐家对中国的感觉各不相同,通过分析以上音乐家的演出风格,对日后练习《中国花鼓》有了自己的理解与看法,也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知识。
直到如今,这首作品依旧被无数音乐家演绎,每个人将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热爱程度融进作品中,能够看出这首作品的影响程度。克莱斯勒凭借着他对中国的热爱,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创作了这首风格独特的《中国花鼓》,使之成为典型的中国作品。
通过《中国花鼓》这首作品,我不仅欣赏到它华丽的演奏与炫技,而更多的是通过这首作品了解到小提琴音乐中西结合所带来的魅力价值,曲子集合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汇,作品的诞生使大小调体系与民族五声调式相互渗透,这便是一种进步。无数的小提琴家去演奏它,每个人的心中都产生了与克莱斯勒密切联系的共鸣,演奏不但要单纯的融入自己的情感,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出作品之美,东方旋律之美。
《中国花鼓》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作品印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正是因为民族文化深受百姓喜爱,所以吸引无数外国友人纷纷效仿。音乐跨越国界,跨越语言,却最终能够融合起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任何音乐都是时间与历史的产物,要把这些作品传承下去,这是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想要练好这首作品,不是易事,通过分析这首作品,为我日后的练习积累了理论与实践知识,除了要加强对小提琴的技术练习,同时也要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才能真正的将作品演绎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