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视域下市场精神结构论析

2020-12-06 08:44
南都学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现实意识

姜 勇

(安徽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市场经济是物质经济,也是精神经济。其配置的不仅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精神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配置市场的精神资源更显紧迫和重要”[1]。但是对市场精神的研究,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精神的研究很是不足,又因为精神自身的复杂性而使其研究显得极其困难。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精神培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明晰市场精神的内涵及其结构,这是市场精神培育的逻辑起点。

一、市场精神内涵及其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

分析精神的本质以及勾画精神世界的结构图式极其重要,也引起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在柏拉图眼里,精神是一种超理性的本原,是一种实体。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精神即是高级思维活动本身,是一种活动;他把“灵魂”分为“欲望灵魂”“感觉灵魂”“理智灵魂”三种[2]。中世纪的精神内涵由古希腊哲学的抽象的“理念”或“纯形式”本体置换为人格化的宗教神圣存在即上帝形象,由此超验精神通过信仰的方式在中世纪加以确认。文艺复兴后,精神对象从至上的超验本体演变为人的主体精神,精神的追求由对外在精神本体的沉思或信仰转变为对于内在精神本体的建构。笛卡尔把精神与物质看成两种完全对立的实体,精神具有了本体论意义。提顿斯将心理活动区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康德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分为“认知的机能、愉快和不快的情感、欲求的机能”[3],认知、情感与意志三者各自独立存在。至此,精神的知、情、意三元结构基本确立。“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即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认识、知识、经验、理性等内容,其外在形式就是科学研究、认识、理论、学习和教育等活动;“情”指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表现为积极肯定的愉快、喜爱、向往、满意或消极否定的憎恨、愤怒、厌恶等;“意”指意志,是人类追求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谢林则指出,精神有三个幂次,分别是心灵、狭义的精神、灵魂,“心灵”和“狭义的精神”都是欲望,“心灵”是无意识的欲望,狭义的精神是有意识的欲望即意志。意志又有三个幂次,分别是“私意志”“真意志”“公意志”。“灵魂”是“人里面的真正神性的东西”,是“人里面的天”[4]。

黑格尔将精神定义为:“知自己本身的现实的理念。”[5]精神是实现了的理念,包含观念性与显示两大规定性于自身。观念性作为思维达到的结果便是内在、理性、普遍、主体、必然、全体、无限、自由。“显示”指精神作为“普遍东西”表现于“特殊”性中,精神的显示过程即是“现象”过程。精神的特征包括运动、统一、自由、实体、主体、普遍、理性、理念、无限、大全、和解等[6]。黑格尔将“精神”按发展过程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类。主观精神指个人内在的精神,即是指个人意识,“对意识的陈述就等于是真正的精神科学”[7]。客观精神则是指主观精神显现于外,与外部产生联系的精神,如法律的、道德的、家庭社会的以及国家政治制度等。绝对精神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是在思维的最高阶段上达到了自由境界的地步。

对精神结构的研究也是现代科学的主要内容。弗洛伊德认为,“精神”既有心理学学科的含义如“前意识”“无意识”“意识”等,又有医学学科的含义如“神经病”等。“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8]在这一问题上,荣格又提出了精神由“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三层所构筑,其中“集体无意识”位居核心。而沙利文则重视精神构成中自我感知因素。他们都认为精神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层次性的结构。据此可以看出,西方学界对人的精神研究不再拘泥于一般性的现象性描述和抽象的思辨性表达,而是深度探究精神的内在结构及其构成的核心要素。心理学派侧重于从心理科学角度探究精神实质,往往将精神等同于一种心理机能。但是,精神结构及层次的划分与判定绝非心理因素的根源性所能够完全涵盖和说明的。

国内学者对精神结构也做过探讨。王海滨认为,精神结构应该包含“一体六维”,即欲求世界:满足逻辑与苦乐原理;情感世界:愉悦逻辑与爱憎原理;认知世界:科学逻辑与真假原理;评价世界:规范逻辑与应实原理;伦理世界:德性逻辑与善恶原理;超验世界:究极逻辑与有无原理[9]。张健教授认为,精神世界包括四层面:心理层面、思维层面、道德层面、思想层面;三要素:能力素质要素、道德品质要素、精神境界要素;十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意志领域、智力领域、伦理领域、价值观领域、审美领域、信念领域、信仰领域、理想领域[10]。童世骏教授将精神生活分为三类:相对于肉体生活的“心理生活”、相对于经济生活的“文化生活”、相对于日常生活的“心灵生活”[11]。张曙光教授认为,精神概念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们的心理、意向或意愿;二是人的觉悟、自觉意识或自我意识;三是具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的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12]。

将精神纳入市场经济的研究是经济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张雄教授认为,市场精神的内在结构包含三个形态:作为知识形态的“市场精神”、 作为感觉形态的“市场精神”、 作为无价值取向的“市场精神”,其具体表现有观念、市场、信仰、意识、道德原则、意志表达、意义追求、态度、作风、风格、原则及立场、价值观、偏好以及市场规则暗示等[1]。

人们对于市场精神的研究较少,对精神的研究较为丰富。市场精神作为精神大类中一个类别,具备精神的普遍特性,因此,对精神本质及其结构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综上,从人们对精神本质与结构的研究可知,精神生成或者说是精神结构的构建存在三个路径:一是从时间维度以生成过程为依托建构精神结构,如现代心理学提出的知情意结构;二是从空间维度出发,以要素为依托将精神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层次论;三是综合时间与空间维度,将精神的构成建构为纵横交错的多重组合,如一体六维论。这三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精神的结构,但是都未能从哲学的维度进行提炼,也未能从专门角度对市场精神结构开展全面深入分析。

二、市场精神生成路径及其结构模型

与市场经济的物质世界相比,市场经济的精神世界更趋易变性、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使得市场精神分析与建构显得极其复杂与困难,但这不代表我们对市场精神就无能为力。前述思想家对精神分析的尝试为我们打开了市场精神分析的大门。市场精神结构的分析与构建离不开对市场精神本质的分析,市场精神存在的本质与意义是市场精神生成及其机构分析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依据。从经济哲学视域来看,所谓市场精神,是指:“市场主体实践活动遵循并固守的价值观的总抽象,受市场价值规律的制约,更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特质、民族信仰及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决定。市场精神深层次关涉市场性质、面貌、发展方向,以及人类的生存境遇。”[1]市场精神的这一内涵指向深刻昭示了市场精神的本质,即市场精神的本质是为了解决主体内在精神与外在现实逻辑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这个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现实逻辑对精神的需求;二是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思想内在的需求;三是实现主体与现实内外融合的需求。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者说精神与现实的融合存在三种路径。

第一,黑格尔“精神是现实的真理”的思辨路径。黑格尔把精神运动分为六个阶段:前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意识。前意识是精神产生的萌芽,是一种潜在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形态是先验自我的抽象存在,主体按照这种意识感知外界。当外界信息与这种意识相同时,外界信息即被接受并认同;不一致时,这种信息经由感觉、知觉与自我意识,在异化与扬弃后回到自身,即精神通过积淀、外化和回归及其自我实现达到精神的发展以及解决精神与现实的冲突。黑格尔的精神运动分析抛开了具体的物质基础以及经济条件,是一种纯精神的阐释,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是辩证的,他揭示了精神运动的否定之否定的内在辩证规律,向我们展示了精神运动的一种生成路径:精神的生成是一种主体的精神异化为对立面,同时又重新构建自身统一性的辩证过程。

第二,马克思“精神在实践中生成”的现实逻辑。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的生成不是精神的自在活动,而是在现实制约下的一种现实逻辑。他认为,精神生成受到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经济活动的制约。“‘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13]。也就是说,存在什么样的经济条件,便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精神内容及其机构。这也造成了现实与精神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各种精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同样认为,需要发挥精神的批判与反思职能,为人类提供更长远的规划与走向,改造不合理的现实来实现现实与精神的融合。等到了未来社会,精神的生成会进入另一个阶段,那时,精神将从物质世界与经济生活中解放出来,回归本位,达到自由。马克思的精神运动理论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弊端,向我们展示了精神生成的现实逻辑:物质世界决定了精神生成的内容与路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产物,精神存在与人的“物质存在活动”具有同步性。人们在实践中改变物质世界而改变精神,继而实现精神与现实的融合。

第三,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冰山模式。作为心理学家的弗洛伊德着重于从客观化结构与规律性过程分析,这使得弗洛伊德的精神生成路径分析相较于哲学家更加明晰。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时是精神发展的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无意识阶段。无意识不是没有意识而是还没有进入意识层面、与生俱来的本能精神,主要指的是欲望、想法与恐惧等,它是一切精神的源泉。处在这阶段的主体是不承载任何社会内容的“本我”。 第二阶段是前意识。不是所有的无意识都能被意识到,只有部分能够回忆起来,这些在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发展为前意识。它是无意识发展到意识的中介环节。第三阶段是意识。一部分无意识的精神在现实活动中慢慢会被主体察觉、判断、反思与记忆,成为可意识到的精神,一种理性精神。这一阶段的主体被称为“自我”,其精神明显地体现了现实原则。在弗洛伊德看来,如何协调精神与现实的矛盾,需要借助“超我”,即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来约束“本我”与“自我”的机能,实现精神的升华。

精神生成的三种路径向我们展示了精神生成的内在规律,这也真正构成了构建精神结构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从经济哲学维度来看,市场精神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证明自身正当性并与市场主体内在精神追求融合的价值观总抽象,关涉“市场性质、面貌、发展方向,以及人类的生存境遇”[1]。市场精神的本质及其生成的三种路径揭示了市场精神的内在结构必然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主体的需求、现实的需求以及融合的需求,或者如何解决市场经济现实逻辑对精神的需求、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思想内在的需求以及实现主体与现实内外融合的需求等三个问题的答案就构成了市场精神的主体结构,而这些问题在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具体方案则构成了市场精神结构的具体表现形态。从具体的市场体制来看,上述三个问题通常具体化为下列问题: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及其正当性、合法性?如何保障市场经济高效运行?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何激发激情吸引大家热爱并参与进市场经济?如何实现人的超越追求?市场经济与生存终极目的的关系?围绕这些问题对市场精神进行追问、反思与综合,就构成了市场精神的结构。

三、市场精神结构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精神建设的启示

市场精神结构分析表明,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种精神,以便使所需之人参与生产和商业运作,不是靠强制。吸引人们参与进来需要理由,这些理由必须包含在市场精神当中。第二,市场精神通过为市场体制提供正当性而为市场经济服务。这是市场精神的本质,也是市场精神演变的内在逻辑。第三,市场精神具有历史性。市场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自己的服务对象,即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不断变换表现形态。第四,市场精神为了能动员人们,就必须结合道德的层面。一方面,对人们提供可以根据公正来反对为他们构建的条件。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合法地希望有充分的生存安全。市场经济的本性是永不知足的,而人们是知足的,所以他们需要参与不知足进程的正当性。第五,市场经济要生存必须不断激励不知足性的倾向,并激活不同形式的积累欲望:积累财产、集中全力、发明、不同期望,这样才能发展。但是,寻找无限制的利润会增加竞争,如不制止或调节,就接近于暴力。解决这个问题,市场精神在激发不知足性的同时需要把它拴在道德要求上,以便使共同福祉的约束对它发生影响而限制它。第六,市场精神不能降为一种对世界事态没有影响的幻想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它要发表它的诺言。人们依靠它唤起理想,谴责不合规的东西。

市场精神结构的理论分析对构建与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市场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能更早、更全面地进行科学规划,防止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窘境。二是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精神的本质及其生成规律、发展趋势提供理论指导,尤其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精神的分析与培育提供了具体、科学的分析框架,有利于提高分析与培育的科学性、可行性、具体性与简易性。三是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精神提供了有效借鉴,避免走资本主义市场精神建设中出现的错误与曲折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精神既要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精神“扬弃”,又要体现人类自觉地创造解放自己的条件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追求,因此它也就必然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扬弃。四是警醒我们要将社会主义市场精神建设当作一项长期工程来抓,没有一劳永逸的精神建设,只有不断地超越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市场精神图式。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现实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