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善 平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北京 100856)
作为经济活动的场域,市场并不是纯自然空间,也不是现成不变的空间,而是由特定主体,尤其是市场主导者打造的人为空间。以军工、金融、能源等关乎国家安危的高端国际市场为典型,无论是市场份额的分配,还是市场规则的制定,或是市场秩序的维护,都具有“强势者主导”的特点,甚至具有“军队撑腰、赢家通吃”的特点。因此,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尚武精神与市场精神同样不可或缺。
一旦谈及市场精神,大多数人要么将它归结为“自由买卖、价高者得”的商业公平原则,要么将它归结为“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精神。其实,早在自然经济时代,就已经出现相当成熟的市场和大批著名的企业家,单单就商业公平原则和企业家精神而言,古今并无本质差别,哪怕是当今最成功的企业家,也未必比古代企业家高明多少。以美联储旗下12家由大家族控制的私有银行为例,家族制企业在欧美商界至今依然举足轻重,决不能一味将现代股份制凌驾于家族制之上,甚至简单粗暴地将家族制一棍子打死。
以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创立为起点,以现代股份制在20世纪流行全球为标志,市场精神全面勃兴必须以市场经济体制战胜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为前提。问题在于,无论是自然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以国家主权为边界的制度安排,其兴衰既不是企业家群体的选择,也不是单个国家及其统治精英的选择,而是越演越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产物。
换言之,经济体制演化与国际格局演变大体同步,经济体制改革旨在积聚人力、物力、财力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挑战,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成为世界主流,缘于它如今比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更能高效提升综合国力。因此,不管是评判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劣,还是评价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内的当今各色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模式的优劣,都应该以国际格局变迁为背景、以能否赢得综合国力竞争为标尺。
15世纪前,各国之间的竞争尚不大激烈,范围也局限于本国周边,除了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已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绝大多数国家仍盛行自然经济体制。众所周知,自然经济并不自然,而是以人身依赖为根基、等级森严的权力经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历代帝王都是重农抑商,对于制盐、冶铁、酿酒等高利润行业实行官营或官督民营,既要避免境内外人员、货物、资金大规模流动,更要避免商人势力坐大、商人政治地位上升乃至颠覆封建统治。其中,虽然同为自然经济体制,但中国采取的是以科举制和郡县制为基石的中央集权制,而欧洲推行的是以教会制和领主制为支柱的贵族分封制,无疑前者远比后者更能有效应对古代国际竞争。
15世纪末,美洲和远东新航线开辟,欧洲各国的竞争热度、广度、深度骤升,其首要课题从“占有和调配本国及周边地区资源”转变为“占有和调配全球资源”。比起旧势力盘根错节的本土市场,海外市场更加阔大、未知、艰难,更需要激发商人、移民、海盗、新教徒、探险家、科学家等新兴势力的创新和冒险精神。故不奇怪,面对全新的时代课题,相较于以法国为代表的内向型、集权型自然经济体制,以英国为代表的外向型、放权型市场经济体制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优势,英国得以先后于1815年和1840年打败体量比自己大许多的拿破仑帝国和大清帝国,其他各国大梦初醒,自此越发重视市场机制[1]。
然而,鉴于计划经济体制异军突起,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决定性胜利要晚至20世纪末。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苏联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试验基地,不仅最终赢得了二战胜利,而且很快跃升为抗衡美国半个多世纪的超级大国,社会主义阵营纷纷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很遗憾,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爆发,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借机席卷全球。尽管如此,综合国力增长毕竟也要依赖计划机制,无论是以英国、法国的央行国有化为例,还是以德国、日本的官方产业政策为例,无论是以欧美福利体系为例,还是以欧美公共投资为例,即便是市场经济色彩最浓厚的西方国家,也都或多或少保留了计划机制,决不能因为大多数国家抛弃计划经济体制而全盘否定计划机制。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以清代五大商帮(闽商、粤商、晋商、徽商、浙商)全军覆没为例,与企业之间竞争相比,国家之间竞争残酷百倍,后果也严重百倍,一旦输掉国家之间的竞争,弱国企业家哪怕比强国企业家能干百倍,也难逃大面积溃败的噩运,甚至可能沦为亡国奴。因此,市场精神的本质并不是立足于企业间竞争并上升为商界精英共识的企业家精神,而是扎根于国家间竞争并上升为各界精英共识的国家精神,其内核是如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各自优势。退一万步,即便将企业家精神标榜为市场精神的内核,也必须强调一流企业家必须立足于国家间竞争来应对企业间竞争,所谓“在商言商”纯属不识大体的话。
一半缘于长期置身和平环境,一半缘于农耕民族的底蕴,如今大多数国人将战争视为异常状态,天真地以为可以免费享用永久和平,难免误解、轻视乃至敌视尚武精神。
其实,即便各国长期处于和平状态,无论是国内市场秩序的维护,还是国家主权、领土、安全、海外利益的维护,都照样离不开武装力量。更何况,纵览世界经济发展史,不管是国内市场的统一,还是国外市场的开拓,都始终依赖武装力量垄断优势。
先看国内市场,离开了中央政府的武装力量垄断优势,既不可能终结诸侯割据、市场碎裂、货币杂乱状态,也不可能抵挡敌军入侵、确保本土市场稳定,如今国民早已习以为常的统一、和平、有序的国内市场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人口、国土、资源、地理、气候条件大体相当之国,其竞争胜负的关键在于能否确保本土安全、统一国内市场、做大规模经济。
尤需重视的是,规模经济优势是大国竞争的王牌,它首先取决于本土市场大小。以荷兰曾先后被法国、德国吞灭为例,人少地窄之国纵使市场经济发达得多,也难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输给人多地广、市场经济欠发达之国。问题在于,本土市场大小紧随国土疆界移动而变动,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外战争的产物。例如,美国起初仅限于东部13个州,直至1848年侵吞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州等墨西哥固有领土,才一跃成为横跨两大洋、规模经济优势屈指可数之国。可见,迥异于从未诉诸武力吞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英美式市场经济体制优势首先体现在如何化他国领土为本国领土,其次才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来调动国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再看国际市场,1492年至1945年是现代国际市场的定型期,在此期间大战连绵不绝,列强都是赤裸裸诉诸武力来瓜分国际市场,所谓“市场精神”实为“丛林精神”,其典型代表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前者是全球首家现代股份制公司,后者沿袭前者模式并取得了更大成功,因而都不失为“市场精神”代言人,可惜也都是拥有独立舰队、可直接对外宣战的武装贸易公司。直至1856年列强签订《巴黎会议关于海上若干原则的宣言》,此前极度猖獗的海盗贸易、黑奴贸易才被定性为非法贸易(鸦片贸易依然合法),和平贸易得以稳步取代武装贸易成为全球主流[2]25-30。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以IMF、GATT(1994年升级为WTO)为基石的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得以维持至今。
尽管如此,支撑多边贸易体系的国际法规毕竟由西方强国一手主导,大体上无非是将原本通行于西方的国内经济法规延伸到弱国境内,诱迫弱国大面积修改国内法规以适应新贸易体系,因而它是维护西方特权、暗藏霸王条款、公平程度有限的体系。更何况,军事与商业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密,以美国及其军火商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典型,强国仍然会诉诸武力或动武威胁来谋求商业优势,仗剑经商只不过从台前退居幕后而已。
故不奇怪,七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能逃脱本国初级产品与西方高端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盘剥并顺利实现产业升级。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为了阻遏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设法瘫痪WTO仲裁机制之余,美国公然违犯WTO规定,援引国内法对他国大搞长臂管辖和贸易制裁,直接诉诸优势国力来胁迫他国签订双边协议以取代现有多边协议,并披上“自由贸易”的外衣,这足以说明包括WTO在内的所有自由贸易协议都是各国政府博弈的产物,而不是由企业家、消费者等微观市场主体相互博弈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基于悬殊国力的霸王条款。
为此,不妨聚焦于军工、金融、能源等高端产业和战略产业。1944年,美国一手主导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美元正式升级为首要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元金汇兑体系”成为美国巧妙盘剥他国的吸金大法,其他各国都或多或少地陷入“出口换美元”的陷阱[3]。1971年,“美元金汇兑制”崩溃,凭借军力优势以及航天、航空、航海等军工业优势,美国转而于1974年诱迫沙特签订协议,强行推动沙特及欧佩克各国出口石油使用美元结算,从而顺势带动其他大宗商品贸易使用美元结算,犹如乾坤大挪移,各国对美元的依赖不减反增,以“石油美元”为名、以“航母美元”为实的美元霸权得以轻轻松松延续至今。
可见,越是关乎国家主权、安全、信用的高端产业,越容易卷入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综合国力竞争,越容易受到国家强制力的规范与干预,其垄断程度越高,其出口管制越严,出再高的价格也未必能买得到。相应地,无论是高端国际市场份额的分配,还是高端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或是高端国际市场秩序的维护,都具有“强势者主导”乃至“军队撑腰、赢家通吃”的特点,唯有科技实力强大并成功转化为军事实力之国,才有可能跻身国际高端市场并逐步获得支配地位。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只要存在国际竞争,就须及时做足战备。尚武精神既不是目无法治地滥用暴力,也不是盲目扩张地穷兵黩武,而是认清武装力量垄断优势在市场开拓中的巨大作用,其实质不是立足纯军事领域、上升为军事精英共识的勇士精神,而是立足综合国力竞争、上升为各界精英共识的国家精神。因此要及时投入充足人力、物力、财力以建立一支符合世情和国情的武装力量。
单就经济而言,中华民族是否已实现复兴,既不应以GDP总量做为世界第一的标志,也不应以人均GDP跃居全球首位为标志,而应以金融、军工、能源等高端产业足以制衡美国为标志,否则,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再高,也随时可能遭到美国的欺凌、讹诈、羞辱,甚至有重蹈鸦片战争覆辙之虞。
作为市场精神的生动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是实现我国经济复兴的两个关键步伐。2001年加入WTO之际,我国GDP总量只有11.09万亿人民币,大体相当于意大利,2008年猛增至31.6万亿人民币并于两年后成为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快速攀升至82.7万亿人民币,相当于欧元区总和,基本恢复到了中国鼎盛期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充分说明了市场精神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价值。
遗憾的是,正如世贸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所言,作为在世界贸易中避免丛林法则的最后一个机构,WTO正在遭遇九十年来最严重危机。身为WTO的首要发起国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坚定鼓吹者,美国公然破坏世贸规则,四处挑起贸易战,为此不惜瘫痪WTO仲裁庭乃至威胁退出WTO。其实,尽管WTO为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提供了做大规模经济并加快产业升级的良机,毕竟依然不利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升级,仍能维护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哪想到,眼看中国跻身金融、军工、能源等国际高端市场,美国深恐自家蛋糕被人瓜分,于是从多边贸易体系倡导者摇身一变为多边贸易体系破坏者,甚至不惜对伊朗、朝鲜等国直接诉诸丛林法则。不难预见,即使WTO今后不至于分崩离析,它也不可能朝着更有利于新兴经济体实现产业升级的方向大幅改进。
作为“市场精神”的顶级吹鼓手,美国一心维护自身在金融、军工、能源等高端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非但没有迷信“自由买卖、价高者得”市场规则,反而早在1917年就已制定沿用至今的《敌国贸易法》,此后又推出了《出口管理法》《武器出口管制法》《国际突发事件经济权利法》《海外反腐败法》《萨班斯-奥克斯利公司治理法》等对他国实施长臂管辖的法案[4],2017年又制定了剑锋直指俄罗斯的《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得以一再违背国际法来打压竞争对手,乃至于2018年悍然对中国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实施全面制裁。
可见,至少在国际高端市场,市场精神会面临动辄失灵的窘境,尤其是在综合国力日益接近的竞争对手之间,它很可能会全面失灵。我国要做大做强攸关国家主权、安全、信用的高端产业,固然要最大限度地发扬市场精神,更不能忽视尚武精神,否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道路坎坷。
说白了,商场与战场都是大国博弈的重要舞台,如果说当今备受关注的高新武器、航空发动机、电子芯片、操作系统等高科技产品是“限制买卖品”,国家安全、世界和平、国际结算权、公海和外太空等国际公共空间的控制权则是典型的“非卖品”。以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外贸结算权为例,假若按照市场规则,应该是所有货币都有权利直接购买,或者根据“自由买卖、价高者得”原则进行公开拍卖,哪有美元垄断大宗商品国际结算权的道理。究其根源,正因为美军是全球首要公共产品“世界和平”的提供者,美元才得以毫无悬念地成为首要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
问题在于,无论是一战之前“英国治下的世界和平”,还是二战后“美国治下的世界和平”[2]377-386,都是扎根霸主国单边安全的不稳定和平,虽然暂时避免了世界大战,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重大贡献,但既无法避免热点地区战争又无法避免新世界大战的爆发。换言之,如果要构建世界永久和平,必须尽快建立以大国战略核平衡、大国高端产业均衡发展为根基的全球公共安全,而这离不开中华民族在复兴进程中兼顾市场精神和尚武精神。
为此,在启动1949年以来最大一次军事改革之余,我国还于2015年首次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无疑,作为市场精神和尚武精神优势互补之道,军民融合既是支撑我国由大变强、建设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赢得国际科技、军事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还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总之,高处不胜寒,越是攀登高峰,越要做足准备。无论是为了应对眼下的大国竞争,还是为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市场精神和尚武精神都不会过时,关键在于通过军民融合战略实现两者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