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驱动的地方院校生物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2020-12-05 09:04伍贤进姚元枝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竞赛

梁 娟, 伍贤进, 黄 荟, 姚元枝

(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湖南怀化 418008)

近几年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尴尬的境遇:一方面,生物类行业作为全球的朝阳产业,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创新人才需求大;另一方面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1].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够.目前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仍以常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且实践教学内容滞后,校企协同育人深度不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和关键.

1 目前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地方高校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训)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常规实践教学活动受重视程度往往不如理论课.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相关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教师、学生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2 实践教学内容滞后,课程信息化程度不够

传统的实践教学仍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同时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较少或不够匹配,教师很少将前沿的理论、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绝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很少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信息技术,导致学生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

1.3 校企协同育人深度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

尽管各大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许多校企合作项目,但这些企业能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岗位有限,且学生能参与实践的时间有限,导致校企合作育人停留在表层,学生不能进行实质性和深入的学习、调查与研究,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1.4 创新能力培养系统性、整体性不够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本应贯穿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但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缺少系统性与整体性,且各实践环节间脱节严重,学校与社会脱节严重.如一些高校在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和项目申请时,对质量把关不严,缺少过程监督管理,导致受益学生人数不多,深度不够[2].

图1 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驱动的地方院校生物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 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驱动的生物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主的一系列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目前在全国高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逐渐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3].在高校教学中除了常规的实验(训)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第一课堂,更需要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作为第二课堂内容来丰富和延伸实践教学[4].

尽管很多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如何通过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实践,但大多数研究为宏观的、总体的分析,缺少针对各个具体专业的探讨.另外,许多地方院校受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学科实力等因素限制,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大范围开展较为艰难,使得学生受益人数少,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很显然,地方院校探索并实践以学科竞赛+科研项目驱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很有必要.

基于地方院校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探索并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环节全方位为理念”的地方院校生物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阶梯式、递进式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图1).

2.1 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和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是生物类相关学科的主要竞赛项目.这两类竞赛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因此,学科竞赛成为生物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4].例如生命科学竞赛,要求学生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先后完成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实验过程记录以及研究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完整的研究论文.如笔者指导5位学生参与了第一届全国生命科学竞赛,其参赛题目是“黄精种子休眠类型及休眠释放方式研究”,学生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对种子休眠类型及休眠释放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有了深入的了解,实验的开展使他们掌握了从种子的采集、处理、保存、打破休眠,到萌发等一系列实验技能,而综述、研究论文的撰写则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显然,这对参赛学生科研素养的形成、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的作用是常规教学所难以企及的.

除学科竞赛外,科研项目也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从文献资料的查阅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再到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最后到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可供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形式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实验室开放项目以及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等.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该项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自主创业的能力.该项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获得创新思维培养的平台,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进行选题、开展可行性分析,确立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申报、立项,然后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顺利完成实验项目,或发表文章,或申请专利,或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推广和转化.在整个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自主、灵活、启发式的培养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高.另外,对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因研究生数量少,本科生成为教师科研的主要助手,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自然也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2.2 分阶段、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学校或院部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及运行机制,确保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导师制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5].进入大二后,学生根据专业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规划、专业发展、科研实践、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等环节的指导.如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组建兴趣小组、创新团队,指导学生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同时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就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为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我们设置了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一年级学生以通识课学习为主,鼓励他们学习之余参加一些专业社团活动,同时通过讲座、成果展览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学科竞赛以及项目申报,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二年级学生开始进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或在老师指导下主持实验室开放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着手进行科研思维、习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训练.三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竞赛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四年级学生则对前期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如撰写毕业论文、发表文章、申请专利等.另外四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参赛经验,可以对导师团队中的低年级成员进行“传、帮、带”,以促进团队成员的快速成长.

3 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驱动的生物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怀化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实施了三年.通过改革,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近三年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86项,其中,国家级30项、省级56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30余项,学生主持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历届考研录取率保持在40%以上,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80%以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5%以上.此外,生物工程学科2018年入选湖南省“双一流”特色应用学科,2019年获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尽管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驱动的生物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目前不少高校也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这一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不够重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学校和各二级学院(部)在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上缺少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管理,经常在竞赛前或项目申请前临时组织教师开展指导,缺少长远规划和部署.同时也缺少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仅由教师和学生自行准备参赛事项或项目申请事宜.这些往往导致学生参赛和项目申请准备不够充分,从而最终影响参赛成绩和项目申请结果.另一方面,各个院部在组织各类学科竞赛以及项目申请时,往往只注重数量,对质量把关不够,缺少过程监督管理.

3.2 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安排下被动参加.在竞赛过程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这显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然而部分学生将其视为评奖评优加分的手段,只关心竞赛和项目评审的结果,不注重参赛或项目申请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偏离了初衷.

3.3 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覆盖面窄

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往往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不懈努力,教师和学生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如果没有可行的激励机制,将会大大降低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学科竞赛的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而学校投入到这一块的经费非常有限,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参与,导致覆盖面窄,受益学生不多.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应加强学科竞赛与学生科研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院可建立实践创新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生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及其他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如开设与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项目相关的课程、定期开展各项培训、发动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及时跟踪竞赛与项目进展,注重过程考核.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健全师生实践创新的保障机制,以激励老师与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对于学生,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实践创新能力拓展学分制度,可设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政策与学生竞赛获奖奖励政策;对于老师,加大指导项目、竞赛获奖后指导老师的奖励力度,将指导学生竞赛及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年终考核、职称评审以及各类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竞赛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safety rating of Tui-Pushing chest-back manipulation for children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科研项目需求变更与风险管理
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现状调查及探索
创新思维竞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