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二胡演奏相关美学问题研究综述

2020-12-05 07:40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美学

●段 言

近四十年二胡演奏相关美学问题研究综述

●段 言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基于学界对二胡艺术领域的长期关注,与二胡演奏相关的文论可谓是浩瀚广博。以现有资料为线索,不难发现的是,日益自觉的美学意识促使学者从美学视角对二胡演奏艺术所进行的初步研寻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因此,故以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节点,对其后至今近四十年与二胡演奏美学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人物、乐曲、流派与地域特色、演奏技法、美学传统的承接五个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能为二胡演奏美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胡演奏美学;二胡艺术理论;二胡演奏艺术;研究综述

二胡,这件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占据着最为显赫地位的拉弦乐器,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正因如此,二胡艺术领域是学界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焦点,而有关二胡演奏方面的文章及著作更是薪火不断、成果可观。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作者以其各自的立论视角对二胡艺术进行了多维的观照。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关“二胡艺术”的文献近两千篇,有关“二胡演奏”的文献超三千篇,而对“二胡演奏美学”专题做集中论述或与之直接相关的文献仅有一百多篇。循着这一线索约略可探,二胡演奏美学意识的萌发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但由此之后,从美学维度直接切入的二胡理论成果相对来说并不算充分,究其缘由即是对二胡演奏美学理论的自觉意识尚不完备。然而,就在这百篇之外的文献当中,虽然有些看似与二胡演奏美学没有直接关联,但仍能见出某些通向音乐表演美学问题的可能性。鉴于此,为尽可能对现有文献进行更全面的梳理,不论是直接论述还是间接相关,凡具有美学意味、渗透美学内涵、传递美学信息、展现美学意义的研究成果均成为了本文所考察的对象。不过由于资料庞大冗杂,一一述之并不现实,因此,笔者在类分文论的基础上,对各项代表性成果展开了述评。

进博会期间,来自普洛斯的供应链专家们以进口商品从产地到消费端的流通过程为主线,详细讲解普洛斯的物流生态体系如何满足进口贸易企业在保税仓储、区域分拨、冷链、供应链金融和数据科技等方面的需求,为进口贸易企业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

一、二胡人物的美学研究

历经百年之嬗递,二胡演奏艺术日升月恒。而今日琴坛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离不开众多前辈的全力开拓与不懈耕耘。从已有文献可知,学者对阿炳、刘天华、闵惠芬三位艺术家的研究着力颇深。

(一)有关阿炳的研究

对民间音乐家阿炳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有茅原一文《阿炳美学思想试探》[1]。该文通过对阿炳音乐的本体分析,从音乐思想倾向、音乐创作独创性以及音乐所现感情与理智的关系三个方面总结了阿炳音乐创作的美学特征。赵砚臣《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形式美》[2]不仅对阿炳音乐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全局观照,还以较大篇幅对阿炳的行弓、律动、节奏重音、弓序规律、左手技巧等方面作了微观论述。

与阿炳相关的美学研究多集中在音乐创作方面,而阿炳以生命铸就的艺术珍品《二泉映月》更成为了研究的重中之重。茅原《〈二泉映月〉的启示——音乐美何处寻》[3]一文以融贯中西的论理方式,将阿炳创造音乐美的成功经验从“即兴性”“生命运动”“黄金分割”“创造性”“社会性”“形式美与意境美的统一”等方面作了分析。文中明言,正是因为“深刻的精神内涵与优美的艺术形式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才使阿炳的音乐“百听不厌”。这无疑为当今何为“美”如何“美”的音乐创作带来了重要启示。蒲亨强在《<二泉映月>曲式结构中的阴阳观念》[4]中认为,阿炳在音乐结构上运用了道教“阴阳互补”原则,并构成了“独具神韵的形式美感”,而这即是该曲富有极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李志清《<二泉映月>的文化学思考》[5]一文中的第三部分从创作美学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阿炳这一饮誉中外的名作展开了讨论。杨易禾曾撰两文:《〈二泉映月>音调化》[6]与《<听松>的美学内涵及其演奏》[7]。前者对《二泉映月》音调化的实现作了阐述,并揭示出音调在二度创作中所蕴含的语义学信息和美学信息。后者从曲式结构、技法处理与音乐美学内涵三方面对阿炳另一作品《听松》进行了研究。呼延梅文《<二泉映月>音乐特质初论》[8]对《二泉映月》的思想内涵及其渗透出的音乐观念作了分析。文中认为,该曲所具有的抒情性是阿炳复杂现实生活中不同情感的有机融合,而乐曲的艺术魅力则得益于创作的“兼容并蓄”与“前卫的开放姿态”。

另还有多篇如李环、周芙蓉《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二泉映月>》[9]、陈海容《论<二泉映月>蕴含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10]、陈新坤《长歌当哭——<二泉映月>与生命的悲剧性存在》[11],白海燕、冯坚《<二泉映月>审美意识及价值成因探微》[12]、李靖《多元文化视角下<二泉映月>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美学比较研究》[13]、乔执《以“意境说”探寻<二泉映月>的韵外之致》[14]、陆文举《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角度分析<二泉映月>的演奏版本》[15]等,也均以《二泉映月》为阐发对象,就阿炳其“人”——具有中华民族之气节的精神特质,与阿炳其“乐”——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厚重底蕴、凸显中国民间音乐“美”之真正意涵作了详细论述。

(二)有关刘天华的研究

对民族音乐家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有:茅原《从十首二胡曲看刘天华的美学思想》[16]、袁静芳《刘天华作品的时代精神》[17]、许瑞《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8]、曹月《浅议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19]、田宇《刘天华中西乐音乐融合思想初探》[20]、韩璐《刘天华二胡创作中的国乐思想及美学特征》[21]等。上述或是通过类分刘天华的十首二胡作品将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总结;或是立足于刘天华二胡创作之特征,对作品中焕发出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展开论述;或是对刘天华的音乐活动进行历史分期,并以其各阶段的音乐主张或创作实践为线索,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轨迹进行还原。以上研究视角虽各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刘天华音乐思想对二胡艺术所带来的历史意义。

以多元化标准对二胡艺术流派进行的划分——不论是因由独特演奏个性形成的鲜明艺术风格,还是基于某一地域特色而形成的地域风格流派,都是二胡理论研究不可遗缺的内容。

二胡乐曲不可胜数,对这些乐曲所进行的研究更是浩如烟海。据现有文献可知,该项成果多为硕士论文且大致可分两类:一是源自作曲家的创作,这其中多以阿炳、刘天华、刘文金、王建民、林聪等人的作品为主;另一是据古曲及民间音乐改编而成或是由其它民族器乐曲移植而来的二胡曲[60]。下文即从这两类中择要加以阐述(前文所涉文献与该项重复者不再赘述,后文亦此。)。

(三)有关闵惠芬的研究

对于二胡大师闵惠芬的研究累果丰硕。有围绕其二度创作进行的微观分析:张丽的《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的美学品格》[36]与《精湛作品的隐秘结构研究——“微”视角下闵惠芬二胡润腔艺术力度形态解析》[37];有从音乐表演美学角度论其二胡艺术:杨易禾《情、气、格——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印象》[38]、张前《闵惠芬二胡艺术的美学研究》[39]、刘茹《从音乐表演美学角度谈闵惠芬演奏之<长城随想>》[40];有专注于对其审美追求与艺术境界的研究:张丽《艺术之真崇高之美——评闵惠芬演奏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41];还有对其专场音乐会所作的品评:韩锺恩《她依然处在“原创”的境界之中——闵惠芬二胡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听后》[42]、张前《二胡艺术之树常青——喜听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专场音乐会》[43]等。对闵惠芬的研究可谓是内容丰富角度多维,这便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解读闵惠芬的二胡艺术,从而真正领受这位艺术大家的高深造诣。

受启于《溪山琴况》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并将其推演至二胡领域的有如下几篇:宋姗姗《略论<溪山琴况>中的“和”与“淡”对二胡演奏的启示》[117]、宋晶与向清全《从<溪山琴况>之“和”况探究二胡演奏的立美、审美活动》[118]、刘宇《<溪山琴况>对音乐审美二胡艺术发展的启示》[119]张雅洁《二胡演奏与<溪山琴况>中的“弦、指、音、意”关系》[120]等。其中第二篇以“和”况入手,对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之“和”、演奏技艺之“和”以及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三者关系之“和”作了论述。

除了天赋和热爱,王振宇的坚持更值得称道。王振宇的培训老师曾说过,王振宇拥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更好的集中力。为了弄清某一原理,他能重复实验几十次乃至上百次。平时,王振宇一有时间就喜欢待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各种电焊设施,五金工具,他都用到惊人的熟练。虽然偶尔会划伤手掌,但和从中获得的愉悦感相比,这些疼痛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

(四)与其他二胡艺术家相关的研究

除对上述三位艺术家的大量研究外,还有部分文献是对蒋风之、张锐、马友德等二胡艺术家进行的研究。如:王艺、胡志平撰写的《润声作韵细腻入微——蒋风之二胡艺术表现手法研究》[52]是以蒋风之所奏乐曲为例,对其演奏中的声韵变化与技法形态进行了分析。林东坡《张锐二胡演奏美学管见》[53]从“人与琴”“不觉揉与任其揉”“情与音”“古与奇”四个方面对张锐具客观辩证性的演奏艺术美学观进行了阐述。陈军《孙文明的二胡音乐特性与美学意蕴》[54]对孙文明的创作特征以及内容与形式美进行了论述,并认为孙文明的“每首作品都可说是神形兼备,充分表现意蕴美的佳作。”刘承华《对音乐内在张力的精心营构——马友德教授二胡教学与演奏理论浅识》[55]一文不仅从马友德的教学实践与演奏理论中提取出了与演奏美学问题相关的“张力”元素,同时还表达了颇为深邃的见解:“演奏家对音乐内容的把握只有化入自己的生命状态,融入到自己的感觉当中之后,才能够在自己奏出的乐声中形成张力,也才算真正地在音乐中得到表现。”音乐与奏者生命感受的交融是构成乐音内在张力的条件,而张力的营构则体现的是奏者自身的内在涵养——于奏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具启示意义的。居文郁《听黄海怀先生<江河水>录音随感兼谈民间风格乐曲的演奏特点》[56]以黄海怀所奏《江河水》为例,从左右手运行引发的音色变化,到表现民族韵味的滑音与装饰音技法,再到决定音乐语气和表情的多种弓法运用等内容对其演奏风格作了分析,并就此总结出民间音乐风格乐曲的演奏特点。祝晨光《“三君子”的二胡演奏艺术》[57]通过比较鲁日融、黄海怀、王国潼三位艺术家的演奏,对三者不同的演奏风格、音乐理念、审美追求等进行了评论。金萾《论宋国生二胡演奏的“量感”理论》[58]将宋国生提出的“量感”之论域从“二胡基本功教学”拓展到二胡演奏美学与演奏风格层面,不仅对“量感”的“技巧意义”“美学意义”“风格意义”作了逐层阐述,对“量感”的实际运用也作了相应探讨。熊晨安硕士论文《胡志平演奏的二胡曲<闲居吟>艺术意境创造分析》[59]对胡志平所奏《闲居吟》之“声韵技法”“意象表现”和“审美追求”等方面进行了逐章论述。此外,还有数篇是对演奏家专场音乐会的评论性文章,这些评论均以听者深刻的审美感受为基础,对演奏家音乐审美意境的营造、独特审美旨趣的展露等做了多方位评述。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一一论列。

二、二胡乐曲的美学诠释

需提及的是,另有部分文论是专于对阿炳和刘天华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如:李西安《阿炳与刘天华之比较研究》[31]、欧景星《开创民族音乐新风的一代大师——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华彦钧评析》[32]、孙焕英《华彦钧与刘天华比较》[33]、刘长福《阿炳与刘天华》[34]、李鹏程《刘天华、华彦钧对二胡音乐的贡献》[35]等。这些研究对“继往者”阿炳与“开来者”刘天华各自的艺术道路、音乐观念、审美趣味、创作特征、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对比性研究,深刻体现了在不同的人生观照下,两位音乐家同为二胡艺术以及整个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Research on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steel structure quality based on fuzzy matrix

(一)对作曲家新创乐曲的研究

《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演奏札记》[60是闵惠芬的随笔式论文。凭借《长城随想》的首演经验,作者对此曲的音乐语言、风格韵味、艺术价值等作出宏观论述后,又对自己情、气、格、韵的演奏原则是为“准确生动地塑造音乐形象服务的”这一目的作了诠释。文中既有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又有对音响形态的论述。既有对独特技法的剖析,又有对曲情关系的讨论。这对如何通过技艺相融体现乐曲气度与神韵这一未曾停滞的艺术探索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为我国的音乐艺术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国人的音乐审美观,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控着传统音乐的格调与品位。而建立在相同传统文化与某种固定审美心理基础上的二胡艺术,不仅被赋予了充盈而深邃的审美内涵,更是拥有了饱含民族神韵的艺术魅力。

茅原《在偏离与回归之间——王建民第一狂想曲的艺术特色》[65]、孙凰《试论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艺术特色》[66]、王静《“法度”与“自然”的和谐——关于王建民二胡作品创作理念与实践意义的思考》[67]、朱艺雯《浅析王建民二胡作品的现代审美取向——以<第三二胡狂想曲>为例》[68]等文是以王建民作品为研究对象。上述第一篇中“这种对于简明完形的偏离与回归的往复运动,就创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心理美感的主客体关系。”[65]正是王建民作品在传统与创新这不易调和的矛盾中获得良好统一的结果——王建民音乐创作中的美学讯息即被破译。

《从二胡曲<离骚>管窥文学美与音乐美之和》[69]的作者马凌云从《离骚》的文学背景到同名古琴曲再到取用琴曲部分素材的二胡曲《离骚》之分析,最终论证了“《离骚》之美是文学美与音乐美之‘和’”,呈示了该曲所具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陈若伦《浅析二胡作品<离骚>艺术特色与演奏技法处理》[70]与张尧《二胡演奏艺术中的意境创造——以二胡曲<离骚>的演奏为例》[71]两篇硕士论文则主要着力于《离骚》的音乐特色、艺术处理、意境营造等问题。

(二)对改编或移植乐曲的研究

胡志平《二胡曲<汉宫秋月>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技巧》[72]从“怨”的审美范畴到“意境结构”的情意融一,对乐曲《汉宫秋月》进行了美学阐释。屠庚晨《二胡演奏中多重实践主体视角下的二度创作——兼析<一枝花>》[73]以乐曲《一枝花》为例,对有关“多重实践主体”与“二度创作”的问题作了分析。文中认为,突破“模仿再现”式的二胡演奏,需要奏者在遵循一定原则下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通过“多重实践主体”视角下的二度创作,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并满足音乐的审美需求。李晨曦《二胡曲<江河水>的美学意义与演奏技巧特征》[74]对《江河水》的悲情美与意境美作了讨论。何珊《<兰花花叙事曲>中气息的运用》[75]以《兰花花叙事曲》为例,对“气”的美学范畴与“韵”的演奏体现展开了研究。

统观上述,与二胡乐曲相关的研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对音乐形态与演奏技术的分析占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创作与演奏的完美结合提供了可能。不过,由于大部分文章属于奏者对某一乐曲沦肌浃髓式的经验性叙写,因而对更深层的学理观照不足,这便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美学理论形态。因此,虽然有些标题呈现“美学”二字,表面似乎确有“美”化,但实则没有寻到“美”的真正面目,亦未能触及到音乐美学的根本。而这留有斟酌的余地有待学人再次开掘。

三、风格流派与地域特色研究

(一)二胡艺术的风格流派

胡志平《胡琴曲中的新文人音乐——刘天华二胡曲审美特色初探》[22]、涂希宁《蕴藉儒雅之美——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审美特征》[23]、陈伟《刘天华二胡音乐意境探论》[24]、任靖《试论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创作及艺术审美》[25]等文是对刘天华乐曲的审美特征,作品中映射出的温润儒雅的文人气质,创作中所饱含的民族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的论述;刘长福《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26]、孙迎枫《从<闲居吟>的曲式结构谈乐曲的演奏艺术》[27]、彭辉《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中的音色探析》[28]、胡志平《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与探讨》[29]、许多军《刘天华在<空山鸟语>中的二胡演奏表演技艺》[30]等文或从演奏经验出发,或从曲式结构着手,或从音乐形态切入,对与乐曲相适的演奏技法、音乐处理等内容进行了美学观照。这些研究为艺术实践带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由“蒋派二胡一代宗师”蒋风之创建的流派以委婉细腻、古朴典雅的艺术格调在二胡界独树一帜。在“蒋派”研究中,有两文出自同一作者:《蒋风之先生与二胡名曲<汉宫秋月>——谈“蒋派”演奏风格》[76]与《艺术的追求与探索——谈二胡大师蒋风之的艺术再创作》[77]。执笔人蒋青以亲人学子的身份,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对其父蒋风之“含而不露”“怨而不怒”的艺术风格,以及为获“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不惜穷极一生的音乐精神作了论述。朱春光、朱万斌《蒋风之二胡演奏艺术特征》[78]一文从听觉感受、演奏技法特点、“人文色彩”的情感体现等方面对蒋风之的演奏特征进行了总结。

“秦派二胡”是我国二胡流派中的另一重要分支。这一流派不仅有鲁日融、关铭、金伟等众多突出的艺术家为代表,更有大量如《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蓝花花叙事曲》《秦风》等具有浓郁陕西地方风格特色且至今奉为精典的曲目。故此,由“秦派”刮起的罡风掀起了学界对其研究的热潮。与本文论旨相关的文章大致有:牛苗苗《从秦地戏曲音乐论秦派二胡曲的风格》[79]、金伟《秦派二胡艺术的形成发展风格特点及演奏技法》[80](P224-239)、金路《秦派二胡的美学艺术探究》[81]、于洋《“秦派二胡”的艺术特点及其审美特征探析》[82]、肖云《秦派二胡作品中的悲情艺术》[83]、何皎《秦派二胡作品风格解析》[84]等。上述不论是对秦派朴实粗豪、雄浑刚健音乐特点的描述,还是对秦风音乐的本体性研究,再或是对诸如“搂弦”等具陕西风格特色的技法总结,都给予了后人对秦土文化积淀下所形成的具有鲜明西秦地域特色的二胡音乐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外,另有苑树青《四川二胡界演奏艺术特点初探》[85]、杨涵《蜀派二胡曲创作风格特征研究》[86]、陈晓峰《美学视角下的民乐表演“流派”评述——从二胡“演奏流派”说起》[87]、陈春子《江南诗性文化与南派二胡的审美气韵》[88]等文对二胡流派中的其他分支进行了一定研究。

(二)地域风情与民族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的迥然,风土人情的有别,社会文化的差异,审美品味的不同等因素使我国各地域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于音乐创作来说,风格的各异体现在音乐形式的千差万别。于演奏者来说,风格的地道与否则需要特殊的演奏技法来准确传达。故而,对地方风格的二胡艺术研究基本脱离不开这两项内容。

NMR测试原理是[7,21]:信号来源主要为氢质子,氢质子越多,说明含水率越多,反之则越低。因此通过信号量定标的方法,NMR技术可以被用来测量物质中水的质量。多孔介质经过真空饱和处理以后,内部孔隙大部分被水占据,NMR技术通过测定水的质量及已知水的密度,可以计算出多孔介质内孔隙的体积,从而得到其孔隙率大小与孔径分布等参数。

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各地域所作的综合性整体研究有如下几篇:李祖胜《论二胡艺术的风味美》[89]、马瑞《试论二胡地方风格乐曲的艺术特色》[90]、宋飞《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91]、苑晴晴《我国西北地区二胡音乐艺术的风格特征》[92]等。此类还包括与地域相关的少数民族风格研究:葛少华《维吾尔音乐风格之二胡演奏手法探微》[93]、孙蕊《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探究》[94]、白德灵《疆、蒙、藏、彝地区少数民族风格二胡作品研究》[95]、宋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要点》[96]等;以局部视角就单独某一地区音乐风格进行研究的有:黎潇妮《试论湖南风格二胡曲的艺术特色》[97]、侯春蕾《地方风格音乐语言特定音乐风格下的二胡演奏技法探究——以<一枝花>为例》[98]、潘迪《中国当代二胡作品中河南戏曲的运用》[99]、郭晓冉《草原文化背景下的二胡作品创作及表演研究》[100]等;对表现地方风格特色所使用的特殊演奏技法进行直接论述的有:刘长福《二胡演奏中的风格性技巧》[101]与《浅谈二胡演奏中的风格性技巧》[102]、赵夺良《地方音乐风格与二胡演奏技法》[103]、召唤《论江南风格乐曲中二胡演奏的揉弦特点》[104]、李祖胜《江南风格二胡曲的演奏技法及其文化阐释》[105]等。上述对各地域音乐结构、音组织方式及演奏方式等内容的考察不仅益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各地区诸民族的不同音乐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同时对风格性技巧演奏的规律性总结,亦为奏者准确体现地方“味道”带来了重要指导意义。

四、演奏技法的美学观照

二胡演奏技法是围绕于奏者左右手的不同操作而产生的多种运行方式或方法。二胡技法种类繁多,与此相关的研究亦是盈篇满籍。

赵砚臣在《调身调意调息和重力运弓——从生理学、心理学及生物运动力学的角度谈二胡演奏原理》[105]中强调二胡演奏要“以意领气、以气催力”。虽然这是一篇从生理学、心理学、力学等方面对二胡演奏进行的研究,但其中亦不乏美学信息的传递与显露。李双彦《二胡弓法结构的分类研究》[106]基于对二胡弓法的分类,从弓法结构方式和表现规律等方面作了研究。其认为弓法既是一种“力的运动感应”又是一种“力的审美信息”,而弓法“实用与审美”双重意义的体现,取决于奏者对弓法类型的优化程度。可见,对技法审美组合能力的关注是奏者不容忽视的问题。苏沙宁《二胡滑音纵论》谈及滑音的音乐表现功能与调节技巧功能,并就滑音的恰当使用进行了重点论述。文中强调,滑音的“二重性”——润饰音乐之共性与独特风格之个性要求奏者对滑音的选择与应用不可任意。同时,文中就滑音个性与地方风格相结合所作的大篇幅论述,为奏者准确把握地方音乐风格特色给予了积极的建议。《从阿炳看建国前二巧的美学发展》[108]与《从闵惠芬、刘文金、王建民看建国后二胡演奏技巧的美学发展》[109]两文均是毕琪琦撰写。前者的论述对象是阿炳别具一格的“民间演奏技巧”,后者则以闵惠芬的“器乐演奏声腔化”以及刘文金、王建民的音乐创作为阐发对象,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发展与运用,以及“二胡演奏技巧的美学演变”作了分析。崔璨、刘莉的《论哭腔在二胡中的应用及美学价值》[110]以能够表现“哭腔”的揉弦、滑音、装饰音等技巧为核心,对二胡演奏的阴柔美、自然美和意境美进行了探讨。

二胡演奏中的两手配合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若要对精微繁复的技法展开研究,就必须建立在具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但反过来,仅有对演奏技法纯粹的描述或解析,自然也无法上升到美学理论的高度。因此,从对二胡演奏技法的文献梳理可知,技术分析与美学分析的共同结合才是体现美学价值的关键所在。而这一过程——将自身积累的实践经验在整合后所产生的具体论述进一步上升至音乐美学的高度,不仅考验着奏者的艺术修养与演奏水准,也考量着研究者的学术能力。

五、二胡艺术之路的美学探寻

汲取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借鉴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理论——研究具有了理论背景,阐释增添了文化分量。如此,学者对二胡演奏艺术的美学理路展开了更为自觉的研寻。

阿玉奇是土尔扈特汗国开创者书库岱青之孙、朋楚克之子,生于1642年,卒于1724年2月19日,享年81岁,执政50余年。阿玉奇汗是土尔扈特历史上著名的汗王,他执政期间,由于他卓越的统治才能、高超的外交策略,以及辉煌的武功战绩,不仅造就他本人一生的丰功伟业,使他成为当时遐迩闻名的游牧汗国领袖,同时也将土尔扈特国推向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托忒文历史文献《卡尔梅克诸简史》中曾对阿玉奇汗作过如下评述:他一生“帮助了许多国家和部落,没有让卡尔梅克人衰弱和受欺。让他强盛者尊重他,与他相衡者惧怕他。名义上是俄罗斯臣民,但一切事情均由自己做主,所以,他是伏尔加河卡尔梅克汗中最有威望的一位”。

(一)觉解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二胡演奏之道

以道家美学思想对二胡艺术所作的释析有马凌云的硕士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影响》[111]。论文第一章“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启示”从“老庄学派”的美学思想着手,在阐述“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个命题后,又从“庖丁解牛”“刚柔相济”“正言若反”“大气磅礴”等方面对习琴过程、二胡创作与演奏技法特点、艺术处理及演奏境界等内容作了论述。论文第二章是以《溪山琴况》中的美学思想论及二胡演奏,最后一章则通过个案分析对乐曲《离骚》作了美学阐释。虽然对道家美学思想的借鉴还不十分周密与成熟,但作为一篇较早运用道家美学思想对二胡演奏进行解析的硕士论文可说是意义不凡。此外,另有四篇文章也与道家美学思想相关,[112]但由于新意不足,研究未能跳出前者的思路或论述。岳峰《论传统美学在二胡艺术中的人格蕴涵》[113]是从儒道美学思想对人格精神的构建以及人格精神在二胡艺术中的彰显等方面展开的研究,为传统人格精神在二胡艺术中的体现找寻到了哲学根源。

区内已分析伟晶岩样品中,有多件有用组分分析值达到边界品位以上,(Nb,Ta)2O5一般品位为0.012~0.057%,最高0.0819%。矿石中Nb2O5品位变化系数为32.4~43.7%,Ta2O5品位变化系数为42.4~86.6%,矿化均匀程度属于比较均匀类型。

较早立足禅宗义理对二胡演奏进行初探性研究的是张杰文的硕士论文《禅宗思想对二胡演奏的启迪作用》[114]。该文依禅宗“境界论”“本心论”“开悟论”对二胡演奏过程中的身心状态、思维运行以及理想演奏境界等展开了探讨。虽然这是一篇较具创新意义的文章,但由于对音乐形态与具体操作层面的微观论述不够饱满,致使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分隔之感。另一硕士论文唐荣《禅宗智慧与二胡演奏之道》[115]借以对禅理、禅思的晓悟,从“自性说”“禅定”“自度说”对奏者的内在心性、技法演奏、音乐至境等内容进行了追询。另有三篇文章也与该项专题相关,[116]但同样没能超越之前已有研究。

学者对闵惠芬提出的命题“器乐演奏声腔化”所作的专题性研究较为充分。胡志平《对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思考与认识》[44]、李阿萍《世界弦乐大师闵惠芬的美学思想与音乐批评——兼谈二胡演奏艺术声腔化的美学命题》[45]、张丽《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艺术理念的考察与分析》[46]、刘丽娟《“声腔化”道路求索至美——论闵惠芬二胡艺术》[47]、张丽《闵惠芬二胡艺术润腔技法系列研究:二胡叙事曲<新婚别>》[48]、李玉娟《闵惠芬二胡曲<洪湖主题随想曲>声腔化技法表现分析》[49]、郑怀佐《闵惠芬二胡“声腔化”演奏技法探究——以闵惠芬<宝玉哭灵>中的“喊风调”及其润腔处理为例》[50]等期刊论文以及张丽博士论文《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51]等都对此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彰显了闵惠芬在“器乐演奏声腔化”艺术道路上的倾力开拓,同时对该理念的阐释,对“声腔化”演奏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其蕴藏的美学价值与美学意义的昭示,为当今奏者如何表现浸蕴于中国传统文化,饱含民族神韵与深广意蕴的传统乐器演奏指出了一条明路。

还有部分文章是以乐曲为切入点,通过不同体系的思维模式来寻探二胡艺术的妙谛。如二胡套曲《如来梦》,有从道家美学思想对其进行观照,[121]有从禅宗视域对其作出解释,[122]还有从儒道佛三家思想分别将其阐析等。[123]与该范畴相关的还有王爽《<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在二胡<兰花花叙事曲>中的表现》[124]等。如是观,觉解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润泽于中国哲思之甘露——这些研究为乐曲的注释加添了新的内容,为乐曲的解读开辟了新的路径。但也应看到,由于此方向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在新意十足的同时,深度与严谨度亦相对欠缺。这其中包括对经典研习的不够全面而导致对义理的阐发不够清晰与透彻。而概念的不明朗也使一些命题的借鉴并不精妥,这当是后人应努力改善的地方。

(二)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孕育二胡艺术的民族神韵

吴珊珊《二胡套曲<袍修罗兰——如来梦>美学内涵与艺术价值探讨》[61]、王珲《<如来梦>之美学探究》[62]、陈妍婕《二胡曲<如来藏>的演奏与研究》[63]、邓兰亭《二胡作品<如来藏>的音乐美学探究》[64]等文是对二胡套曲《如来梦》或其某一首的背景与题材、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格调、演奏的气韵与形神等进行的讨论。

赵志安《谈二胡音色的韵味和特色》[125]是从二胡音色论及音乐审美。文中不仅对形成于深厚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的二胡音色优势及其性格特色进行了分析,也对如何通过音色的调控来准确把握“民族音乐审美神韵”作了研究。林东坡曾撰写三篇与审美心理相关的文章:《“‘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二胡音色审美》[126]、《二胡演奏风格与审美心理原型》[127]、《审美心理学视野下的二胡演奏与原型表现》[128]。三篇文章以全新的理论视角和不同的音乐事象,对二胡艺术所折射出的独特审美倾向作了剖析,并为审美倾向背后的深层审美心理找到了最初的“原型”。

蓝莓采自山东省青岛市胶州鑫邦蓝莓农庄,于清晨采后立即运回实验室,选取八成熟、果粉基本完整、无损伤、大小基本相同的蓝莓,在16 ℃下预冷备用。

与“气”“韵”“神”“情”等美学问题相关的研究有林东坡的三篇文章《二胡表演艺术中的情与音》[129]、《论二胡演奏艺术中的“气”》[130]、《二胡演奏艺术的至高境界——气韵传神》[131],以及邢立元《二胡演奏艺术的“情”和“韵”》[132]、吴成祥和李祖胜的《论二胡艺术的情韵美》[133]等。这些文献或是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视角来论,或是从某一概念的文化阐释入手,通过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对“气”的运用、“韵”的生成、“神”的体现、“情”的传达等内容作了具体论述,彰显了我国独特审美格调背后所负载的文化分量与美学深意。

从中国美学重要范畴“意境”入手,对二胡演奏之“境”所作的阐述有:胡志平《论二胡演奏艺术意境之创造》[134]、宋新《二胡演奏艺术中的意境营造与特色表现》[135]、吴晓勇《二胡作品中的意境及其表达》[136]、王文迪《论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创造》[137]等。上述首篇不仅发文较早且论述较深,该文对“意境”本质、“道”“技”融合以及如何表现“情”与“意”,如何用“虚实相生”来营造意境等内容进行了深微阐释——这对二胡的演奏实践与理论研究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依上可见,此项专题成果的力度与饱满度显现出了学者对二胡演奏美学理论自觉的深入程度。

在阐述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特征时,论述了“器以致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顺天应民,独具匠心”的设计逻辑;“经验相继,代代相传”的设计伦理;“开物成务”,“道”“技”合一的设计思维;“百折不饶,兼修并蓄”的设计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设计文脉。张博士主要从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视角来分析民间竹器的基本物质构成,如材料、工艺、结构、工具等;从民间竹器制作方式的传承方式、形制尺度、人机因素、科学合理性等;以及民间艺人们自身的设计精神、设计意识和产生这些思想、理念的根源。

总观近四十年以来的二胡理论成果,学术界对二胡演奏美学问题的研究已初步形成气候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不难看出,学人对二胡艺术的热忱有增无减,对二胡理论的研究亦未曾滞歇,而这为二胡演奏美学的深层探究与传统音乐文化的薪传代继创造了可能。不过,虽然美学视野在二胡论域中已经形成,虽然与二胡演奏美学相关的部分专题性文章已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但研究中的不足仍值得我们关注:“美学”标题之下美学内涵及理念的模糊不清、二胡演奏中美学问题切入的非融合性、研究中论理之路的阻塞不畅与学理支撑的承托不足、究于演奏经验或重于美学理论的偏执一隅、研究内容的深入程度不够与渊源分析孱弱、依托元典的过程中对美学命题“然”与“所以然”的诠释浅尝辄止未可尽意、二胡演奏艺术“美”的实践路径在美学理论指导下缺乏具体实施程序的分析等等。故而,如何通过中国古典范式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进行揭示,如何在实践与理论的罅隙间将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相协同,如何充分调动经验资源对理论深度进一步推进,如何强化音乐美学理论对二胡演奏的效力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未来研究中应给予的回应,而这也正是当今学人要奋力揭开的崭新一页。故学术研究未有尽期,盼与同仁偕行,助力传统焕发新生!

方案编制过程中,经过对7个流域、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控监测点的类型、设备型号、所需数量,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的新增设备型号、数量,监控管理信息平台的机房设备、商业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等建设内容需求进行反复核实,最终对各地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需求及相关配置标准进行了明确。

从图7可知,d=4.2/4.6 mm时,主阀口仅在开始阶段开启,之后保持关闭,这表明该先导式溢流阀能正常工作。当d=4.2/5.0 mm时,主阀口随着系统压力变化而启闭,且当d=4.2/5.5 mm时,主阀口的开启量是d=4.2/5.0 mm时的2倍。这是因为交变压力幅值越大,当系统压力从低向高切换时,主阀芯上下腔建压速度的差异导致压差(p0-p2)越大,则主阀口开启量越大。因此,当系统交变压力的幅值达到一定值时,先导式溢流阀主阀口出现异常开启现象。

①因鲜有从美学层面对外国移植或改编的二胡乐曲进行论述,故本文未对其设项。

[1]茅原.阿炳美学思想试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1984(3).

[2]赵砚臣.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及其形式美[J].中国音乐学,1994(3).

[3]茅原.《二泉映月》的启示——音乐美何处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1993(4).

[4]蒲亨强.《二泉映月》曲式结构中的阴阳观念[J].音乐艺术,1994(1).

[5]李志清.《二泉映月》的文化学思考[J].交响,1997(1).

[6]杨易禾.《二泉映月》音调化[J].黄钟,1998(4).

[7]杨易禾.《听松》的美学内涵及其演奏[J].音乐研究,1998(4).

[8]呼延梅文.《二泉映月》音乐特质初论[J].交响,2003(2).

[9]李环,周芙蓉.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二泉映月》[J].文史博览,2006(6).

[10]陈海容.论《二泉映月》蕴含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4).

[11]陈新坤.长歌当哭——《二泉映月》与生命的悲剧性存在[J].江南大学学报,2009(5).

[12]白海燕,冯坚.《二泉映月》审美意识及价值成因探微[J].电影文学,2009(6).

[13]李靖.多元文化视角下《二泉映月》三种音响呈现方式的美学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14]乔执.以“意境说”探寻《二泉映月》的韵外之致[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1).

[15]陆文举.从音乐表演美学的角度分析《二泉映月》的演奏版本[J].黄河之声,2018(15).

[16]茅原.从十首二胡曲看刘天华的美学思想[J].音乐学丛刊(3),1984年版.

[17]袁静芳.刘天华作品的时代精神[J].音乐研究,1992(4).

[18]许瑞.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2004(4).

[19]曹月.浅议刘天华的音乐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05(3).

[20]田宇.刘天华中西乐音乐融合思想初探[J].音乐创作,2012(9).

[21]韩璐.刘天华二胡创作中的国乐思想及美学特征[J].人民音乐,2017(3).

[22]胡志平.胡琴曲中的新文人音乐——刘天华二胡曲审美特色初探[J].黄钟,1992(4).

[23]涂希宁.蕴藉儒雅之美——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审美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2).

[24]陈伟.刘天华二胡音乐意境探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5]任靖.试论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创作及艺术审美[J].音乐创作,2016(9).

[26]刘长福.刘天华二胡曲的演奏艺术[J].音乐研究,1995(2).

[27]孙迎枫.从《闲居吟》的曲式结构谈乐曲的演奏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3(4).

[28]彭辉.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中的音色探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9]胡志平.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与探讨[J].黄钟,2007(2、3).

[30]许多军.刘天华在《空山鸟语》中的二胡演奏表演技艺[J].兰台世界,2012(34).

[31]李西安.阿炳与刘天华之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1983(4).

[32]欧景星.开创民族音乐新风的一代大师──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华彦钧评析[J].艺术百家,2000(4).

[33]孙焕英.华彦钧与刘天华比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4).

[34]刘长福.阿炳与刘天华[J].乐器,2002(12).

[35]李鹏程.刘天华、华彦钧对二胡音乐的贡献[J].音乐创作,2019(1).

[36]张丽.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的美学品格[J].乐府新声,2009(4).

[37]张丽.精湛作品的隐秘结构研究——“微”视角下闵惠芬二胡润腔艺术力度形态解析[J].人民音乐,2015(11).

[38]杨易禾.情、气、格——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印象[J].交响,2004(2).

[39]张前.闵惠芬二胡艺术的美学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4).

[40]刘茹.从音乐表演美学角度谈闵惠芬演奏之《长城随想》[J].大众文艺,2014(22).

[41]张丽.艺术之真崇高之美——评闵惠芬演奏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J].乐府新声,2012(3).

[42]韩锺恩.她依然处在“原创”的境界之中——闵惠芬二胡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听后[J].音乐爱好者,1998(4).

[43]张前.二胡艺术之树常青——喜听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专场音乐会[J].人民音乐,2006(11).

[44]胡志平.对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思考与认识[J].黄钟,2009(2).

[45]李阿萍.世界弦乐大师闵惠芬的美学思想与音乐批评——兼谈二胡演奏艺术声腔化的美学命题[J].北方音乐,2011(5).

[46]张丽.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艺术理念的考察与分析[J].交响,2012(1).

[47]刘丽娟.“声腔化”道路求索至美——论闵惠芬二胡艺术[J].音乐艺术,2014(3).

[48]张丽.闵惠芬二胡艺术润腔技法系列研究:二胡叙事曲《新婚别》[J].乐府新声,2016(4).

[49]李玉娟.闵惠芬二胡曲《洪湖主题随想曲》声腔化技法表现分析[J].艺术教育,2016(4).

[50]郑怀佐.闵惠芬二胡“声腔化”演奏技法探究——以闵惠芬《宝玉哭灵》中的“喊风调”及其润腔处理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3).

[51]张丽.闵惠芬二度创作初探[D].南京艺术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10.

[52]王艺,胡志平.润声作韵细腻入微 蒋风之二胡艺术表现手法研究[J].黄钟,2004(1).

[53]林东坡.张锐二胡演奏美学管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1997(4).

[54]陈军.孙文明的二胡音乐特性与美学意蕴[J].音乐天地,2012(4).

[55]刘承华.对音乐内在张力的精心营构——马友德教授二胡教学与演奏理论浅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4).

[56]居文郁.听黄海怀先生《江河水》录音随感兼谈民间风格乐曲的演奏特点[J].黄钟,1998(1).

[57]祝晨光.“三君子”的二胡演奏艺术[J].黄钟,2000(S1).

[58]金萾.论宋国生二胡演奏的“量感”理论[J].天津音乐学院学院报,2015(4).

[59]熊晨安.胡志平演奏的二胡曲《闲居吟》艺术意境创造分析[D].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60]因鲜有从美学层面对外国移植或改编的二胡乐曲进行论述,故本文未对其设项。

[61]闵惠芬.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演奏札记[J].中国音乐学,1992(1).

[62]吴珊珊.二胡套曲《袍修罗兰——如来梦》美学内涵与艺术价值探讨[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63]王珲.《如来梦》之美学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

[64]陈妍婕.二胡曲《如来藏》的演奏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

[65]邓兰亭.二胡作品《如来藏》的音乐美学探究[J].北方音乐,2018(22).

[66]茅原.在偏离与回归之间——王健民第一狂想曲的艺术特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1989(3).

[67]孙凰.试论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艺术特色[J].艺术教育,2006(12).

[68]王静.“法度”与“自然”的和谐——关于王建民二胡作品创作理念与实践意义的思考[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69]朱艺雯.浅析王建民二胡作品的现代审美取向——以《第三二胡狂想曲》为例[J].大众文艺,2014(22).

[70]马凌云.从二胡曲《离骚》管窥文学美与音乐美之和[J].飞天,2010(12).

[71]陈若伦.浅析二胡作品《离骚》艺术特色与演奏技法处理[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2]张尧.二胡演奏艺术中的意境创造——以二胡曲《离骚》的演奏为例[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

[73]胡志平.二胡曲《汉宫秋月》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技巧[J].黄钟,1988(3).

[74]屠庚晨.二胡演奏中多重实践主体视角下的二度创作——兼析《一枝花》[D].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5]李晨曦.二胡曲《江河水》的美学意义与演奏技巧特征[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76]何珊.《兰花花叙事曲》中气息的运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77]蒋青.蒋风之先生与二胡名曲《汉宫秋月》——谈“蒋派”演奏风格[J].中国音乐,1992(3).

[78]蒋青.艺术的追求与探索──谈二胡大师蒋风之的艺术再创作[J].音乐研究,1994(2).

[79]朱春光,朱万斌.蒋风之二胡演奏艺术特征[J].中国音乐,2015(3).

[80]牛苗苗.从秦地戏曲音乐论秦派二胡曲的风格[J].乐府新声,2000.04.

[81]金伟.秦派二胡艺术的形成发展风格特点及演奏技法[A].华乐大典·二胡卷文论篇[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82]金路.秦派二胡的美学艺术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83]于洋.“秦派二胡”的艺术特点及其审美特征探析[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84]肖云.秦派二胡作品中的悲情艺术[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85]何皎.秦派二胡作品风格解析[J].音乐创作,2016(8).

[86]苑树青.四川二胡界演奏艺术特点初探[J].音乐研究,1985(1).

[87]杨涵.蜀派二胡曲创作风格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8]陈晓峰.美学视角下的民乐表演“流派”评述——从二胡“演奏流派”说起[J].大众文艺,2015(10).

[89]陈春子.江南诗性文化与南派二胡的审美气韵[J].美与时代(下),2015(12).

[90]李祖胜.论二胡艺术的风味美[J].黄钟,2003(3).

[91]马瑞.试论二胡地方风格乐曲的艺术特色[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92]宋飞.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J].黄钟,2016(3).

[93]苑晴晴.我国西北地区二胡音乐艺术的风格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94]葛少华.维吾尔音乐风格之二胡演奏手法探微[J].乐器,1994(3).

[95]孙蕊.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6]白德灵.疆、蒙、藏、彝地区少数民族风格二胡作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7]宋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要点[J].中国音乐,2018(2).

[98]黎潇妮.试论湖南风格二胡曲的艺术特色[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99]侯春蕾.特定音乐风格下的二胡演奏技法探究——以《一枝花》为例[J].黄河之声,2017(9).

[100]潘迪.中国当代二胡作品中河南戏曲的运用[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

[101]郭晓冉.草原文化背景下的二胡作品创作及表演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02]刘长福.二胡演奏中的风格性技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6(3).

[103]刘长福.浅谈二胡演奏中的风格性技巧[J].乐器,1998(3).

[104]赵夺良.地方音乐风格与二胡演奏技法[J].乐府新声,1999(4).

[105]召唤.论江南风格乐曲中二胡演奏的揉弦特点[J].艺术百家,2001(2).

[106]李祖胜.江南风格二胡曲的演奏技法及其文化阐释[J].艺苑,2009(8).

[106]赵砚臣.调身调意调息和重力运弓——从生理学、心理学及生物运动力学的角度谈二胡演奏原理[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9(2).

[107]李双彦.二胡弓法结构的分类研究[J].交响,1991(3).

[108]苏沙宁.二胡滑音纵论[J].艺术探索,1993(1).

[109]毕琪琦.从阿炳看建国前二胡演奏技巧的美学发展[J].北方音乐,2016(20).

[110]毕琪琦.从闵惠芬、刘文金、王建民看建国后二胡演奏技巧的美学发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6).

[111]崔璨,刘莉.论哭腔在二胡中的应用及美学价值[J].美与时代,2017(1).

[112]马凌云.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影响[D].天津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3]黄颖仪.道家学术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启示[J].艺术百家,2009(4);王旭明.老庄学派美学思想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启示[J].北方音乐,2010(1);屠庚晨.老庄美学思想在二胡艺术实践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2(21);杨亮.老庄美学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6(7).

[114]岳峰.论传统美学在二胡艺术中的人格蕴涵[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04.

[115]张杰文.禅宗思想对二胡演奏的启迪作用[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6]唐荣.禅宗智慧与二胡演奏之道[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7]徐琳.论二胡演奏艺术中“禅宗境界”之体会[J].音乐时空,2014(23);浅谈禅宗“开悟论”思想对二胡艺术的借鉴与参考[J].北方音乐,2014(16);禅宗“自性论”与二胡演奏艺术的感悟[J].音乐时空,2015(5).

[118]宋姗姗.略论《溪山琴况》中的“和”与“淡”对二胡演奏的启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4(3).

[119]宋晶,向清全.从《溪山琴况》之“和”况探究二胡演奏的立美、审美活动[J].武汉大学学报,2015(4).

[120]刘宇.《溪山琴况》对音乐审美二胡艺术发展的启示[J].当代音乐,2018(2).

[121]张雅洁.二胡演奏与《溪山琴况》中的“弦、指、音、意”关系[J].音乐传播,2018(3).

[122]杨佳琪.浅谈音乐美学中庄子的思想对二胡演奏的影响——以二胡作品《如来藏》为例[J].黄河之声,2019(14).

[123]黄静怡.“琴禅”——二胡套曲《如来梦》中禅宗思想对演奏的思考与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秦川尧.弓弦上的禅音——刘文金二胡作品《如来藏》中音乐阐释[D].西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9.

[124]李静尘.二胡套曲《如来梦》的文化维度与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25]王爽.《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在二胡《兰花花叙事曲》中的表现[J].当代音乐,2018(4).

[126]赵志安.谈二胡音色的韵味和特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1998(2).

[127]林东坡.“‘原型’理论”视野下的二胡音色审美[J].中国音乐,2012(2).

[128]林东坡.二胡演奏风格与审美心理原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2(2).

[1290]林东坡.审美心理学视野下的二胡演奏与原型表现[J].艺术百家,2012(5).

[130]林东坡.二胡表演艺术中的情与音[J].艺术百家,2003(2).

[131]林东坡.论二胡演奏艺术中的“气”[J].艺术百家,2007(8).

[132]林东坡.二胡演奏艺术的至高境界——气韵传神[J].艺术百家,2008(4).

[133]邢立元.二胡演奏艺术的“情”和“韵”[D].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4]吴成祥,李祖胜.论二胡艺术的情韵美[J].音乐创作,2009(4).

[135]胡志平.论二胡演奏艺术意境之创造[J].黄钟,1990(4).

[136]宋新.二胡演奏艺术中的意境营造与特色表现[J].音乐研究,2004(4).

[137]吴晓勇.二胡作品中的意境及其表达[J].民族艺术研究,2012(2).

[138]王文迪.论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创造[J].大舞台,2014(9).

J605

A

1003-1499-(2020)03-0046-10

段言(1989~),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0-07-22

责任编辑 春 晓

猜你喜欢
刘天华二胡美学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盘中的意式美学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外婆的美学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一把二胡
纯白美学
国乐改进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