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核心素养指导,构建美育戏剧艺术课堂

2020-12-05 04:51:28张金凌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美育戏剧素养

张金凌

(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文化如流水,润物细无声。”美育基于审美,又超越审美范畴,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要扎实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美育视野下构建戏剧艺术课堂,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艺术课堂,开展戏剧教学,引领学生感受戏剧之声,欣赏戏剧之韵,追求戏剧之美,让戏剧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携手同行。

一、聚焦核心素养,奏响美育乐章

(一)音乐核心素养,培养时代花朵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门美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心灵教育的功能。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重要体现,通过学科学习让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通过开展音乐教学,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之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音乐启迪智慧,能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根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美丽花朵。

(二)美育艺术课堂,魅力戏剧元素

美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施美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还能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气质神情、胸襟情怀,激励精神,温润心灵。“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要科学定位美育课程目标,以艺术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科融合,促进学科发展;“以美育人,以戏教人”,立足艺术学科,开设丰富的美育课程项目,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戏剧课程,让戏剧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

二、聆听戏剧之声,领略艺术之美

(一)聆听经典作品,感受戏剧韵味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戏剧是中化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华夏大地文明的瑰宝。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等是我国优秀剧种,聆听戏剧经典作品,能让学生感受体验戏剧艺术的魅力。教材是实施课程的重要载体,以人教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为例,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欣赏《甘洒热血写春秋》(京剧)、《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京剧)、《游园惊梦》(昆曲)、《谁说女子不如男》(豫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评剧)等戏剧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戏剧的韵味。

(二)聆听区域作品,感受地域风味

我国戏剧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每一剧种都代表着每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和区域特色,经历沧海桑田,时光流逝,它们依然流传至今,在神州大地传承与发展。走进福建戏剧艺术,看看每个地区代表剧种,福州闽剧、厦门歌仔戏、莆田莆仙戏、三明永安大腔戏、泉州的梨园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南平南词戏、龙岩闽西汉剧、宁德屏南四平戏等,戏剧课堂可将区域内优秀的戏剧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聆听区域戏剧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戏剧地域风味。

三、创设实践活动,开展戏剧教学

(一)学习戏剧唱腔,随乐起腔

戏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唱”“念”“做”“打”,这也是戏剧的四大基本功,其中,唱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戏剧唱腔是指戏剧曲调和唱段,戏剧唱腔有别于声乐演唱,有其独特的演唱程式,在戏剧课堂教学中,可由戏歌进行导入,指导学生进行演唱。以京歌《故乡是北京》为例,歌曲采用京剧唱腔的音调,将传统戏剧元素融入歌曲创作,使歌曲富有京腔京韵,在教学中可采用听唱法,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接着老师进行现场示范,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感受一字多腔、倚音装饰,从而体会京歌的韵味。

(二)学习戏剧动作,携手齐进

戏剧四大功中“做”指形体动作,“打”指武打,二者都经过舞蹈化的修饰,构成戏剧表演艺术中的“舞”功。学习戏剧动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戏剧艺术,更好地融入到戏剧“语境”中学习。《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选自现代京剧《红灯记》,在作品演唱中加入戏剧动作,可以丰富戏剧表演。当念白“奶奶,你听我说”时,辅以兰花掌于胸前,做演唱准备,演唱过程兰花掌可以左右交替或双手齐行,当唱到“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一”时,右手以兰花指指向右前方,最后手势为右手握拳,结束表演。

四、传承民族音乐,弘扬传统文化

(一)欣赏优秀剧目,拓展艺术视野

“在聆听中学习,在学习中聆听”——学习戏剧,聆听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每一剧种都有特色鲜明的特征,通过反复聆听可以进一步感受其韵味。作为国碎的京剧,其题材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具有丰富的优秀剧目,如传统京剧剧目《文昭关》《群英会》《龙凤呈祥》《白蛇传》《霸王别姬》等,现代京剧剧目《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海港》等,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曲,让学生聆听这些作品,拓展他们的视野。

(二)学习戏剧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一剧种发展历程不尽相同,都有自家传习的成长故事,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更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曲调典雅,念白儒雅,行腔婉转,艺术表演细腻。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中国昆山,经明代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结合南北曲调,形成了新的声腔,随后,梁辰鱼写作第一部昆剧剧作《浣纱记》,进一步促进了昆曲的发展。学习昆曲文化,能让学生增强民族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五、加强领域融合,促进美育发展

(一)音乐舞蹈辅助戏剧表演,美术元素丰富戏剧色彩

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加强艺术各领域之间的融合,传授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艺术相象力和创造力。在戏剧课堂中巧用音乐,可烘托氛围,当学生伴着音乐进行戏剧表演时,“情与乐相融,声与境相呼”,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内心情感,促进戏剧剧情的展现;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戏剧角色,用简明的舞蹈动作表现情绪情感,可富于戏剧“动态之美”,助力戏剧表演;结合戏剧剧情,运用美术元素,丰富戏剧化妆、服装设计及舞美设计,有效创造和组织戏剧动作空间,丰富戏剧艺术色彩。

(二)信息技术促进戏剧教学,全面提升戏剧艺术表演

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的运用扩展了艺术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交互协同的优势助力戏剧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用好交互式白板和移动终端设备,将丰富的戏剧音频、视频、文字及图片展示在课堂上,可以增加教学直观性和体验性,从视觉和听觉上打开学生视野;在课后,通过云平台、网络空间等互联网平台拓展学生学习途径,达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余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融入课堂,融入戏剧表演。

在戏剧艺术课堂,聆听戏剧作品,体验戏剧音乐;参与戏剧艺术实践活动,观察戏剧作动,通过练习进行模仿;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加强学习与交流,提高班级团队协作能力。以戏剧教学为主线,融合音乐、美术、舞蹈、信息技术等学科,丰富戏剧教学形式,提高戏剧教学有效性。“以美育人,以戏教人”,要将“美”贯穿了戏剧教育的始终,以音乐核心素养为指导,夯实戏剧课堂教学,通过学习戏剧文化、欣赏戏剧作品、参与戏剧活动,让学生收获戏剧知识与技能,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美育戏剧素养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