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潇
(太原学院音乐系,山西 太原 030012)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使不同领域间产生更密切的合作,相同领域间不断产生更多的融合。而针对声乐教学方面的研究,在着重于演唱能力提升层面,不得不提及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这两种唱法具有不同的文化发展背景,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但从演唱技能维度进行分析,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充分借鉴彼此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并将具有高度契合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融合,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与训练手段,全面提升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与演唱能力。与此同时,对尚未成熟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探索,积极拓展研究范畴。基于此,确保声乐教学中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的价值最大化发挥。
专业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培养学生演唱技巧的的同时,首要任务应对演唱者的声带、音域等与机体功能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收集与分析。这样更利于教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指导方案,避免出现利用统一的授课标准,使具有演唱天赋的学生的才华被埋没。或者学习者自身机能存在不足而导致他们不能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声乐知识与技能。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的过程,教师应分别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对人身体机能的要求进行合理化总结与区分,提取精华部分,应用在声乐教学各个流程中。例如,在对学生的气息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肌肉群之间的对抗能力对演唱技能提升程度的影响。教师可观察学生气息持久度、连贯流动性等,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自身素质。从而综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不同的训练优势,对学生的机体功能进行最大化激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的训练方式,选用不同演唱曲目,对学生的音域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引导他们学会利用小气口断句,从而培养他们的歌曲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天赋特征,对他们的气息进行训练。例如,部分学生天生具有高音嗓,教师需对他们的头部发声技巧进行训练。同时,还需借鉴与融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气息训练方法,引导其他学生利用丹田吸气方法提升演唱能力。
教师需明确在不断强调训练学生演唱技巧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歌曲情感表达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对美声演唱技术呈现歌曲情感内涵的要领,更具有层次性地融入民族唱法中。并对学生的共腔共鸣技术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在表达不同类型歌曲时,能灵活转化。例如,在当下的华语流行音乐中,有的创作者在流行音乐中融入民族音乐,或者在民族音乐中,利用美声唱法进行创意性的表达。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科学利用这些音乐类型,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技术进行科学融合,并借鉴彼此的优势。从而令学生能吸收与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以恰当的方式表现不同的音乐类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演唱技巧时,必须以情感表达技能为依托。例如,不同唱法中的真假音转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美声唱法中大多是以真假声混合的方法对歌曲情感进行表达,这样的演唱技术对学习者的音乐素养具有一定的要求。从共鸣角度进行分析,真假音混合演唱形式可充分激发共鸣腔。因此,教师可充分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引导学习者对真声假声进行科学的混合。基于这种声音训练,可使学习者的声音变得圆润。而这一特质是在民族唱法训练中所欠缺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歌曲情感表达技巧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即可结合美声唱法中真假声混合,引导他们更好地呈现歌曲。
在对歌曲内涵进行具体呈现的过程中,曲与歌词为载体更直观地向听众传达歌曲意境。而声乐教学中,教师在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相互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对提升学生综合演唱能力的作用。在民族唱法教学中,在对歌词咬字技术进行训练时,应对不同民族的演唱形式进行归纳与总结。例如,在用意大利语进行美声演唱时,往往会发生演唱者字音不清等现象发生。 基于这种特殊的民族语言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产生的声音不畅等问题,就可通过科学融入美声唱法进行改善。同时,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融合后,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咬字不清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针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进行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着重于歌词咬字技术训练时,应引导学生对字的种类进行全面了解,例如,歌词发声的宽、窄、团、尖等不同形式会对发声通道有不同的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从而更好地演唱歌曲。教师需将发声通道与咬字技巧进行科学融合,使学习者能够更精准地发音,流畅自然地表达歌曲的意境与内涵。
在声乐教学中,针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的研究与分析,应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方面是着重于教学层面,对不同演唱方法与技巧进行借鉴与总结。如上述内容所述,主要是侧重声乐教育、理论教学方面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探究。但同时,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强化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应建立一定的学术研究意识,并明确了解获得一定学术研究成果后会为教育领域优化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启发。因此,教育工作者在针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进行相互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应将学术理论研究作为一个借鉴与融合的切入点。通过对整个声乐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后,可发现我国目前已拥有不少优秀的声乐研究著作。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从元代就有了关于声乐研究方面的书籍,如《唱论》中就记录了歌曲的演唱技术与具体的方法。在我国明朝就有一部名为《曲律》的著作,详细解析了声乐训练的流程以及学习要点。而在清代的《乐府传声》著作中,更详细地分析了气息的运用技巧。基于此,在整个声乐理论发展史中,从不同的维度对不同的声乐知识进行记载与论述。在此基础上,在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相互融合与借鉴的过程中,就可充分参考有力依据,并结合当代人们的音乐审美,对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究。尤其需对流传下来的优秀剧作中的声乐学术研究内容进行精准提炼,并结合现代民族演唱技法,与美声唱法进行全方位比对,从中发现不同演唱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其全方位研究,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理论报告。
基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艺术领域的创新与革新提供有力的时代发展平台。而在时代更迭与多元文化生成的新环境下,促使声乐教学与学术研究朝向更加和谐、包容的方向发展。尤其在中国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应不断吸取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使其不断进行丰富与完善。从某种角度来说,声乐研究领域与其他艺术门类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与差异性。科学技术不断被融入与应用到声乐研究领域中,促使其真正获得实质性的变革。从各高等学校不断激增的学术论文数量就可充分感受到人们对声乐理论研究的热情与积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结合,使得研究范畴有了较大拓展,特别是在高等艺术学府,对声乐理论的研究更加细致化与广泛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就可精准提取美声理论研究中的精华部分,将其应用到演唱技能提升与新的演唱方法的研究课题中,由此,不仅可拓展学术研究课题,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通过分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优势与不足,相关学者都能充分认识到不同演唱方法的显著特征与侧重点,但也发现目前尚未出现一种演唱形式能满足更多的歌曲表达诉求,同时也不存在具有统一标准的演唱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开展声乐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总而言之,教育工作者在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对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进行相互融合与借鉴时,应从不同的维度与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一方面,从教学层面,可更多地吸取与借鉴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优势;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互结合与借鉴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使教育教学研究与学术探讨能够相互促进,积极影响,为所有音乐艺术爱好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文本,促进声乐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能大力提升国民艺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