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共产党宣言》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2020-12-05 05:18孙寅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党

孙寅生

(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119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按照《共产党宣言》“使用说明书”不断地调整方剂、对症下药,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共产党宣言》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篇章。

一、毛泽东思想对《共产党宣言》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如何把《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纲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革命成功以后,如何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本国国情出发,同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共产党宣言》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所有制改造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提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1]。无产阶级使用暴力手段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已经运用过,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类,是否都用暴力手段剥夺?《共产党宣言》中这方面的内容是不完全的。但恩格斯曾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暴力消灭了官僚资产阶级,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同时创造了通过公私合营、和平赎买,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主义革命新方式,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增强了社会的团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改造的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则

毛泽东以《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为指针,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领导力量,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由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毛泽东把党的建设比喻为“伟大的工程”,强调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4]。

在革命和建设的转折关头,毛泽东提出了在全国执政的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新任务。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5]这实际上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全国执政后,我们党为了适应党的地位的历史性转变,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法,及时地开展了整风、整党运动,纯洁了党的组织,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得到了加强,改善了干部的作风,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本国国情出发,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执政“本领”建设,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共产党宣言》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对《共产党宣言》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创造性运用了《共产党宣言》“以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要旨

把握住《共产党宣言》这一诊治社会“良方”的“使用说明书”至关重要。不懂得使用方法,不看“说明书”,去生搬硬套,必然会犯错误。对《共产党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的运用有一个“使用说明书”——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这个“使用说明书”和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是内在统一的。邓小平依据《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论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6]29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出一个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成功模式。

(二)邓小平理论创造性运用了《共产党宣言》关于世界市场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邓小平深刻洞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思想,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深刻分析国际形势,审时度势,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拓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对我们有利的形势,抓住对我国发展的有利时机,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果断地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

(三)邓小平理论创造性运用了《共产党宣言》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共产党宣言》批判资本主义、建立未来美好社会的革命精神,发展了《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科学论断,提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经济,促进中国的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其中一个就是生产力标准。针对当时一些人的模糊认识以及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6]63并由此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时,邓小平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党宣言》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坚持以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党的奋斗目标的观点

《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这一思想,提出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号召“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的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

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说,马克思曾与他谈到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这一原理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包括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并为其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自觉地适应、自觉地调整,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江泽民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深化了对《共产党宣言》这一基本思想的认识,拓宽了人类文明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四、科学发展观对《共产党宣言》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改革开放的繁重任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建设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人具有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观点,贯穿于社会发展论之中”[8]。

(一)科学发展观创造性运用了《共产党宣言》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在社会主义新社会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治国理政中提出并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应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9]的思想。社会是人及其活动的集合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及其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主体是人,离开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人文关怀向度”[10],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目的和价值,就在于服务于人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发展是为了人,为了人在更好的环境中生活。因此,是否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评价社会发展的应有价值尺度。鉴于此,党中央明确提出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应有目标,并把这个目标的实现落实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二)科学发展观创造性运用了《共产党宣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理论

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11]这段论述提出,社会主义制度要致力于全体人民的福祉,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服务于人”的本质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和强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理论与现实的中国国情、与中国执政党的社会发展理念融为一体的表现。提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贯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必须以造福于人民为基本原则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进程中,在认识和解决一切问题时,都要与人的本质、需要、使命、尊严、权利及其利害关系联系起来,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最高评价尺度和最终归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12]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提供理论、政策支撑,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的内在要求。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宣言》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13]回应时代的呼唤与要求,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将会“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见在中华大地、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共享发展,在社会建设上,就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5]411。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在今天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与发展思想。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对《共产党宣言》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做事和工作的准则,明确我们是干什么的和按什么原则干的,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美好生活意愿,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为破解“历史周期律”、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法宝,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政治价值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落实到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16]

从近年来党中央开展的系列活动看,其核心工作就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难点、痛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以忠诚之心践行党的宗旨,以敬畏之心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7]2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实践本色,体现了亲民、爱民、为民的真挚情怀,体现了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18]。作为对《共产党宣言》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还体现在把人民群众真正作为政治变革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去创建历史伟业。恩格斯指出,“把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看作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东西的这种观念,像历史学本身一样已经很古老了,并且主要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保留下来的关于人民发展的材料竟如此之少,而人民的发展正是在这个喧嚣的舞台背后悄悄的进行的,并且起着真正的推动作用”[19]。该论述表明,人民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真正推动力量和主体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7]1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4]。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明确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我们党始终不渝的使命担当,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彻到发展理念和各项政策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0]。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情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努力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在祖国的日益发展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考察世界格局和发展变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15]419。这表达了消除民族隔阂、实现民族团结而和谐发展的“共同体”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1]这一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而且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要求。因为当今时代,世界所面临的许多挑战是全人类的,而非是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民族所面临的挑战,或者是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民族所能解决,必须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和衷共济共同应对。为此,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消除战争与仇杀,保障人权,“使各国人民、使孩子们能够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而非战争的阴云中,不致被人夺去他们的生命、安宁、自由和幸福”[22]。今天,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面对世界各国彼此相互依赖和人类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齐心协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国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共产党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共产党一心为中国
与毛泽东携手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湘籍英烈
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节选)
十谢共产党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