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克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去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政课要让学生入脑入心,让学生增加获得感,必须要加以创新,精准掌握学生所求,精准设计教学体系,精准考核教学效果,才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才能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新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分众化教学法,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与媒介平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群体,通过分众化的课堂教学体系、课后互动体系、资源共享课平台教学体系和理论实践先进团队建设体系等,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考核的分众化。
近年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教师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法,运用如专题式教学、多媒体教学、问题链式教学等,并运用微电影、慕课、微课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面对00 后学生特点变化以及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政课如何“精准”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还未达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政课“精准”教学还有差距。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主阵地,需要全校各部门通力配合,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目前的问题有:一是全方位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如思政课教师和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个院系相互沟通不够。二是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的制度机制不完善。表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思政教师的理论性指导。三是思政课相对独立化、规范化、立体化的学科支撑和研究平台建设滞后,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诉求。如今,00 后的大学生是一个异质多元的群体,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个体需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2]。首先,思政课大班授课现状无法建构起分众化的教学体系,无法完全满足不同学习层次的学习要求。其次,思政课教学内容受到教材的限制、更新速度的限制、教师视野的限制,往往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如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与学生校园生活脱节、与学生社会实践脱节。第三,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不足。大班制教学限制了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导致师生之间很难开展全面而有效的交流互动。比如在《基础》课中,每个班型都是过百人,有时甚至能达到200 人左右,这样的教学环境,教师很难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听课状态。大班授课形式极易产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困境。
打造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的教学,是提高思政课质量的根本保障。首先是目前思政课经常用的讨论式、案例式、启发式、问题解析式等教学方式,由于受到大班课的影响,学生参与度不高。其次,受到大数据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思政课利用新载体拓展教学相对落后。第三,思政课教学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一些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还仅限于一张考卷定结果。
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是打造课程优质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思政课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有:一是全校的思政课资源整合问题,协作体系建设滞后。二是对思政课的资源共享课建设重视不够,立体化、全方位、无界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缺乏[3]。三是思政课平台建设的特色不足。
“分众”一词最早由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后来在欧美传播学界广为谈论,在传播学上,分众主要是指传播主体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传递不同的信息。与此相对应的传播分众化理论指的是,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4]。
高校思政课教学由于大班型授课、网络媒介的冲击、00 后大学生的个性张扬的特点等,难以充分发挥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很容易忽视和忽略掉,大部分学生很难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何谈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将分众化教学改革用于思政课教学中,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授课效果。
分众理论其内涵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针对不同群体的特征、思想、行为和要求,制定不同的方案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5]分众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有:一是最大程度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个体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导向,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与要求。二是将单向度教学转变为双向实时反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吸引力。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分众化教学方式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教学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的困惑。分众教学关注小群体中的每位成员,因材施教,使其得到重视,提高成员参与度,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思政课教师授课缺乏针对性之困惑。大班型授课会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而分众化教学会根据不同需求与特质的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授课,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进度等实施教学,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授课效果。
思政课缺乏亲和力的困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运用分众化教学法可以增加与学生的多维度互动,可以利用新媒体打造虚拟课堂,可以利用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理论知识延展等。
首先,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近年来,国家要求高校各级领导层重视思政课建设,做好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供给。其次,以创新构筑思政课新价值取向。必须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学习需要与思政课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这一主要矛盾,大力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第三,健全高校思政课领导的责任制度。把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和扶持情况作为各级班子的考核任务。
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点,2018 年新修订的思政课工程教材,再次突出了课程理论性的地位,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关注度,让每个学生提升学习的获得感,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媒体互动、社团组织建设等方面,设计分众化教学体系。
如在课堂教学中,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梳理教学重点、难点,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可以分成若干专题,由浅入深进行讲解。如在《基础》课第三章关于“中国精神”的讲授,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重视精神的发展与传承讲起,讲授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本质与内涵,最后到中国精神的当代体现与实践等几个专题进行讲授,让理论由浅入深,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开放式的、研究性的学习,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利用新媒体增强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如利用学习通资源共享课平台,可以实现课上课下的教学互动,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参与授课教师的课程提问、问卷调查、在线测试、主题讨论、投票反馈等环节,课下,可以通过平台继续在线学习课程的内容,上传自己的课程疑问、完成章节测试与教师互动等。实现理论教学中的学生反馈实时化、学习延展网络化。
新媒体时代,新兴网媒工具打破了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通过手机微信等媒体工具,课堂的理论教学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在课下进一步完善,思政教师可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实施分众式教学,依据“学习档案”以及师生交流的情况,以讲授专题为单元,选择那些关注同一专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组成多个同质性小众群体,邀请任课教师、相关学者和辅导员等为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形成不同的讨论小组群,以解疑释惑。
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论需求,我们还尝试利用院级和校级理论社团组织,进一步拓展思政课的理论学习。结合思政课任课教师和学生所在院系的推荐,选拔对思政理论和时政问题有浓厚兴趣,且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组成“思政理论团队”,这些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要求更深更广些,所以针对他们的特点,由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以相关学者和辅导员为顾问具体指导,配合思政课教学,并利用新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将学习成果适时反馈至课堂和同学之中,同时这些学生通过理论的丰富学习,可以在全体学生中起到正向引领的积极作用。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所开展的与思政课内容相关联的教学实践活动。当前高校4 门思政主干课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基本上“各自为政”,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各自设计安排,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教学体系,有的内容甚至有重复的现象,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利用分众化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在课堂实践教学、新媒体辅助实践教学、党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方面,设计分众化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首先,是创设新颖、实践性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并整合4 门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统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比如,我校一直坚持10 余年的“思政课情景剧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深入教学情境,参与教学过程[6],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这一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获得了主体地位,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增加。当教师提出一个理论概念和话题评论时,学生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设计“情景剧”、选择剧情方案、分配任务角色、演出剧目编排等活动,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而且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社会协调能力、组织参与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在对“情景剧”的内容写作编排中还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另外,根据学生们思政课理论学习的不断深入,在“思政课情景剧实践教学”中,我们整合教学内容,在“基础”课中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身边话题和内容选择剧目主题。在“概论”课中,要求实践内容以国家发展建设不同阶段的战略安排和重要思想为基础,通过所见所闻选择剧目内容。“原理”课的情景剧内容,更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前的中国发展实际的结合内容等。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内容,层层递进,达到深化理论学习的目的。
其次,是利用新媒体分众化教学模式,辅助实践教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如利用资源共享课平台建设打造网络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教师积极推送与思政课相关、与大学生成长实际及现实相联系的实践类文章、资料,开设学生自主交流区,及时参与学生讨论,注意引导、交流、疏导。如北京理工大学打造的VR 虚拟情景体验平台,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长征的艰苦行程,深刻领会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深刻感知党的发展建设的不平凡之路,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
再次,是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按照“层级递进”模式,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是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根据学生对思政课实践不同的教学需求,分不同的实践选题,组成不同的实践团队,如学生们的假期企业调研活动、三农调研活动、乡村支教活动、敬老院献爱心活动等,共同激发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活动在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为了更好发挥学生社团和志愿者活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促进社团活动的精细化,避免盲目性,体现思想性和政治性,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和教师应该积极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各个院系和校级团委以及学生处、宣传部等部门通力合作,在思政课教师的精心规划下,与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挂钩。
高校思政课教学考核,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收获程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评判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思政课分众教学法由于把学生根据学习层次分割成不同的组群,因此可以努力创设精准、科学的思政课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首先,是思政课课内教学考核。分众化教学方式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与考核,不仅仅是依据期末的试卷或者作业来评分,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如在“基础”课的分众化课内教学考核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堂出勤、课堂讨论互动、课堂测验等环节外,还利用资源共享课平台进行网络专题研讨、问卷调研、话题投票、主题发言、课外自学等环节,各自分配其权重,考核学生课内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其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中,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考核中,既要考核大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整体情况,包括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体验程度、组织纪律等,也要考核大学生所形成的自身感悟性成果,如实践教学报告、体会、建议、意见等。如在“基础”课实践教学考核中,我们给学生们布置了情景剧编排、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网络实践活动等。尤其是在情景剧编排中,由于不同学生的分工不同,我们根据学生班级整体剧目的完成度、剧目的主题理论演绎程度、展播效果以及学生个人的参与积极性、对剧目中承担任务的完成度、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分众化教学考核。把实践能力、行动贯彻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起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同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中,实行多元化的考评主体,让学生自身、同学、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一起参加课内的教学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