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现状调查及对策*

2020-12-05 05:07丁桂馨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1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丁桂馨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在此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离不开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现状的准确把握,以及基于调研结果而构建的适配性教育方案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发展意义上的全球性生态危机,其成因既有超越一切文明形态和制度安排的一般性原因,更有架构整个社会关系的制度性原因。其中,后者是更为本质性的。当前,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转嫁、蔓延至全球的生态危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造就了拜物教,催生物质主义,剥夺了人与自然的丰富本质,使人成为物化、单向度的人,自然成为服从于人的工具性存在。为此,我国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必须恪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维度与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即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趣是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必须恪守的价值规范。

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现状调查与剖析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整体认知水平的调研结果及剖析

问卷首先涉及大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感觉,79.36%的同学表示不大满意,8.58%表示很不满意。在被问及是否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感兴趣时,问卷结果显示,只有37.53%的受访学生明确表示感兴趣。在被问及地方政府大肆围湖造田、伐木取材的行为时,66.49%的受访学生表示应严格禁止此类行为。对于地方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允许开发商填埋湿地建房的行为,77.21%的受访学生表示心痛。问卷结果显示,对于此类明显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政府行为,仍有少数大学生没有产生应有的抵制态度。令人担忧的是,今后若带着此种消极态度走上工作岗位,行为主体是否会为一时经济发展,纵容生态破坏行为?

城市绿化理念的变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如果延续工业文明的绿化方式必然导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绿地生态功能的弱化。城市绿地建设应尽可能保护荒原,这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因为立体丛生的原生植被所具备的生态功能是整齐划一、物种单薄的人工裁减植被所无法比拟的。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城市绿化的几个方案当中,13.14%的同学没有任何立场和选择,表示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13.94%的同学表示支持砍掉原生植被。这一结果表明,生态文明范式的绿地建设理念并未深入人心。

(二)关于建设生态文明行动力的调研结果及剖析

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物,其行为由思想意识所决定。因此,对大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力进行调查能够深刻反映其生态文明思想意识状态。

首先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间接行动力的调研。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力,可分为直接行动力与间接行动力。直接行动力反映大学生个体的实践力度。间接行动力反映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其行为选择对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所形成的价值传导。因此,间接行动力的影响不容被忽视。此次问卷提出,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是优先考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更好的区域,还是薪酬待遇更好的区域工作?79.89%的受访学生明确表示会优先选择后者,只有20.11%的受访学生表示乐意去空气质量等生态环境更好地方工作。这背后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问题的回应。这个选项的比例,传导到就业市场,意味着环境保护搞得好的区域不如GDP 增长胜出的区域更能吸引人才。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必然阻碍经济发展。但伴随绿色发展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期,是GDP 一定程度放缓的阶段,需要整个社会的价值支撑。大学生作为人才储备,他们的这种择业选择倾向会对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政府形成压力传递,使其因担忧人才流失而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老做法,而不是专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慢功夫。因此,间接行动力的提升应成为我国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范畴。

其次,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直接行动力的调研。“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多植树,推进国土绿化意义深远。因此,问卷涉及是否主动植树选项;但67.8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主动作为,除非学校组织,1.07%表示植树是政府和学校的事,与己无关,只有31.1%表示会主动植物,建设地球之肺。个体层面的生活习惯是考察大学生生态行为最直接的视角。因此,问卷涉及日常生活选项。当被问及是否会随手丢垃圾时,91.69%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只有0.54%表示随手丢掉,7.77%表示视情况而定。这说明在实施难度较低,且实施条件有保障的情况下(我国垃圾筒设置已相当普遍),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还是很高的。在被问及是否为图方便,生活中做一些破坏环境的事时,34.05%的受访学生表示不会,57.1%表示有时迫于无奈会做一点点,8.85%明确表示会做。在被问及是否会为破坏环境的行为而内疚时,只有59.52%受访学生表示会,4.29%的表示不会,36.19%表示会视情况而定。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存在着生态行为明显折中化倾向,生态实践力不足,生态责任的担当力不够,遇到困难就退缩。但我们不应苛责他们。存在决定意识。大学生生态行动力不足既与国民教育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教育不够彰显,也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微观层面的利益传导机制与制度约束机制等激励国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不到位有关。

(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视野的调研结果及剖析

近代以来不断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人类生存问题。这规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因此,问卷涉及国际层面的选项。在被问及欧美发达国家与我国的生态环境哪个更好时,38.61%受访学生表示不清楚,13.67%竟然表示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差不多。这说明过半的受访者不大清楚我国生态环境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对生态环境世界情势不敏感、关注度不高。通过考察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变迁史,可以得知,污染产业梯队转移以及主导全球产业链分工是其摆脱生态环境困境的关键原因之一。但被问及欧美国家生态环境比我国好的原因时,选择“污染产业转移到落后国家”的比例是67.02%,选择“生态科技是重要的原因”的比例是80.43%。这说明大学生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科技的发展优势,但对其生态帝国主义行为认识不足。

气候风险的外在压力与共同感受性已让世界各国成为“生态命运共同体”。气候问题真正彰显了习近平在生态问题上的判断:“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因此,美国作为第一发达经济体,其拒绝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行为是非常严重的生态事件。但问卷提问如何看待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时,居然有13.4%的受访同学表示理解,25.74%表示不知道这个事。总体而言,问卷结果显示受访学生缺乏清晰的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视野。

二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方案构建

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方案是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境界的逻辑前提与现实基础。因此,该教育方案应紧紧围绕生态问题本质根源(教学内容确立)与教学实践效度(教学策略选择)两个维度展开研究与设计。

(一)确立教学内容

与生态环境问题一般性与制度性两个维度的成因相呼应,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应从客观生态知识讲授、生态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阐释两个维度展开。

第一,以公选课为载体,强化生态知识教育,铸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培育的科学支撑。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庞大思想体系。其中生态科学知识是其基本构件。对生态知识的完满把握是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境界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夯实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储备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第一步。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除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专业开设生态知识教育外,没有针对所有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常态化教育安排。但我国所有高校都有公选课平台。学校可充分利用公选课教学平台,鼓励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开设针对全校学生的、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知识教育课程,是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与此同时,学校应在培养方案中增设条款,将选修至少一门生态环境知识课程纳入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学分范围。在教师层面,学校应加大授课资源投入,形成教师乐于开设生态环境知识公选课、勤于钻研生态环境知识教材教法的激励机制;在学生层面,学校应注重生态环境知识学风建设,营造掌握更多生态环境知识为荣的学风引导机制,铸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意识养成的生态科学知识支撑。

第二,以思政课为载体,强化生态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确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培育的价值与规范性内涵。从本体意义上讲,对生态问题深层因素的揭示,既是认识论问题,也必然导向价值选择。在此基础上,生态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与生态知识的价值完满性才能达成内在统一性。生态文明不仅关涉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既有关系的重塑,指向人类对大自然知识一步步正确地探知,更关涉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重构,指向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选择的规范模式。因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不能限于纯粹生态科学知识教育,遮蔽生态危机本体阐释。如果生态危机只是生态知识层面的问题,那么拥有生态科技先发优势、生态知识更为丰富的西方发达经济体为何热衷于生态掠夺与生态问题转嫁?

生态问题的本质决定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只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成,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与价值旨趣。为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平台,全面融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准确阐发当代生态危机的本体及出路,夯实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价值基底与社会制度规范。具体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将西方文明由资本逻辑所主导的丛林法则反生态意蕴、列强军事入侵、资源掠夺与生态帝国主义行为阐释透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着力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世界观内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阐述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内涵,阐明经典作家致力于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价值追求、对人的类本质丰富内涵揭示所具有的生态指向;“形势与政策”着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形势教育,教学者不仅应将国际社会在绿色发展领域的竞争态势阐释到位,更应将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展现出的实践智慧阐发透彻;从而以思政课为载体,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养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与规范性内涵,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教育的理论深刻性。

(二)创新教学策略

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教学策略创新需要从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两个维度展开。

第一,遵循个人知识形成的内在规律,提升理论教学的吸引力。从人类个人知识的形成规律来看,知识的科学价值是吸引个体主动学习的内源动力。其中,知识的确定性、知识的系统性意义与深刻的自身相关性是科学价值的三大变量。这是燃起个体求知热情的推动力。求知热情对于学习具有逻辑功能。它激起学习者求知上的美感。因此,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教育应从这三个方面切入,提升理论教学效果。

一是将纷繁复杂的生态知识教育纳入绿色世界史的宏阔视域中展开,以确定无疑的生态知识揭示人与自然复杂的内在互依性关系。二是将生态知识的教育纳入生态系统性的关联意义中展开。例如从节约资源、固碳供氧、防治水土流失与沙化、保持植物自身及寄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中阐释荒原保护的系统性意义。三是将生态知识教育与大学生核心关切紧密结合,从生态知识学习与未来职业选择相关性角度,阐明世界绿色发展竞争态势下,掌握生态前沿知识所蕴含的相应职业发展前景,提升大学生从个人发展的敏感角度主动探究生态知识,提升生态知识理论教学的吸引力。

第二,以大学生生态意志力提升为旨趣,拓展实践教学通道。一是利用环境科学、园林、生态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实习基地,将生态实践教学融入其中。专业实习基地的稳定性能够让生态实践教学获取一定时间段的生态成果观察,从而在不增加教学场地成本的情况下,获取一个稳定的生态实践教学通道。二是纳入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范畴。教学者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家乡的特点、可获取资源类别,在给定的选题中,自拟生态实践主题。这种生态实践教学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保障分散式社会实践的学生人身安全,而且在熟悉的环境中,学生更易找到生态实践主题。三是纳入学校社团活动与班级主题活动范畴。以校级、院级社团为平台,积极吸纳、组织生态实践志愿者在校园内及周边展开生态实践活动。以班级主题活动为载体,设置生态环境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其投入生态实践营造精神准备与舆论宣传。四是纳入大学生评奖评优考核体系。将生态文明范式的消费与生活习惯养成纳入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与评奖评优挂钩。由校学工部牵头、院学工办落实,将宿舍管理、德育考核应遵循的生态行为规范明列,以生态文明范式的价值规范与利益导向,促使大学生自觉抵制符号式消费、攀比炫耀性消费、便利主义消费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形塑大学生低碳绿色生活习惯的方式推进广义的生态实践教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